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闽西农村城镇化中的“失地”妇女就业状况调查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调查研究在闽西地区开展。闽西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客家妇女是主要的农业从事者,政府征用土地意味着大量的妇女劳动力被闲置,失去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立足之本,失去了最稳定、最可靠的社会保障。迫于生计的农村失地妇女开始走出家门“再就业”。本调查研究的是闽西农村“失地”妇女的就业现状及与就业有关的一些情况。
详细介绍:
本调查研究详细地了解失去土地对家庭乃至妇女的压力;农村失地妇女的就业动机;她们的就业渠道、生活条件、工作条件(环境、时间、保障);农村失地妇女走出家庭后面临的家庭、工作角色冲突以及她们对未来生活和工作的想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造成农村失地妇女的就业难的种种原因,从而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为她们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拓展其再就业和能力发展的空间。本调查报告分别从七个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失地压力;“被迫就业”中传统身份的艰难转变与牵绊;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狭窄,稳定性差;就业能力偏低,就业层次普遍不高;就业观念保守,自主创业意识淡薄;就业信息不通畅,就业愿望参差不齐;失地农民保障体制不健全,给农村失地妇女带来风险和压力。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传统社会性别意识对于妇女的就业起到很大的影响;“妇女就业难”与“农村失地妇女就业难”存在共性与特性;农村失地妇女就业存在年龄和婚姻状况的差异。

作品图片

  • 闽西农村城镇化中的“失地”妇女就业状况调查
  • 闽西农村城镇化中的“失地”妇女就业状况调查
  • 闽西农村城镇化中的“失地”妇女就业状况调查
  • 闽西农村城镇化中的“失地”妇女就业状况调查
  • 闽西农村城镇化中的“失地”妇女就业状况调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运用所学社会性别的理论知识,了解和分析闽西农村失地妇女的就业状况,以引起社会对农村失地妇女的关注、支持和帮助。首先,对闽西农村失地妇女所处环境进行扫描,把握其普遍存在的困境。其次,确定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最后,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归纳闽西地区农村失地妇女就业状况的特点,并据此提出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农村失地妇女作为失地农民这一边缘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和自身文化素质的制约成为这一边缘群体中的“弱势”。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笔者深入闽西地区进行实地调查,才能更加科学、全面地了解闽西农村失地妇女的的就业状况。同时,本次调查结合社会性别视角,发现传统性别分工的行为准则和制度准则的角色定位是农村失地妇女就业的重要制约因素。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闽西地处山区,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农村的第二、三产业相对落后于其他地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要比其他地区高得多,农村失地妇女的收入总体水平在下降, 失地后收入差距呈拉大趋势。本调查将反映她们的就业状况及生活需求,以便引起政府及社会各界对这些妇女的关注、支持和帮助。为其争取更多的资源,并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社会性别等相关理论知识,具有实践价值。

作品摘要

本研究通过对闽西农村“失地”妇女就业状况的调查,进一步了解农村失地妇女的生活和就业的真实状况,反映她们的就业状况及生活需求。以便引起政府及社会各界对这些妇女的关注、支持和帮助,包括加强职业培训,转变择业观念;优化就业环境,为农村失地妇女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保障其合法权益;帮助她们树立自信,促进农村失地妇女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更好的条件和更多的机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1年,获得中华女子学院第五届“挑战杯”优秀学生论文评比暨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张汝立.农转工——失地农民的劳动与生活[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3 [2]姚先国、谭岚.家庭收入与中国城镇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决策分析[J].经济研究,2005(7) [3]李实.农村女性的就业与收入——基于山西若千样本的实证分析[J].社会学研究 1998(5) [4]赵维佳.非农化过程中农村妇女的职业选择[J].理论观察 ,2005(1) [5]朱冬亮.农村失地青年女劳力的转移与就业——厦门市海沧区调查与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5(7). [6]刘晓旭.农村贫困妇女就业的实证研究[J].调查与思考,2009(85) [7][9]曾晓真、陈沙麦,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妇女的职业获得——对福州上街镇的调查与思考[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10) [8]边燕杰、张文宏,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J].中国社会科学,2001(2)

调查方式

调查通过实地调查,采用参与式观察与无结构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定性分析。调查地点选在笔者熟悉的家乡进行的,和村里的人基本认识。由于不存在语言障碍所以能尽快取得当地人的信任并建立友好关系。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女性就业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较多的关注,例如,Robert(2004)探讨了农村妇女的外出务工模式;姚先国探讨了影响妇女就业的因素;李实对中国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行为进行了经验分析;赵佳维研究了非农化过程中妇女的职业选择;朱冬亮对农村失地青年女劳动力转移与就业进行了研究,等等。失地妇女与一般的农村外出就业妇女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例如,文化水平低,没有非农经历等,但城市化的推进却使她们面临的处境和就业行为又有别于一般农村妇女,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l)失地妇女在失去土地后往往能获得一次行土地补偿,但补偿不足以维持生计,被迫就业。(2)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一般来说是一种主动行为,而失地女性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主要是因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是一种被动行为,她们的心理准备通常不足,因而缺乏挑战困难的决心,更容易产生退缩行为。(3)失地妇女的边缘化难以得到外界的信息,例如,政府组织的就业培训等以及政府提供的就业机会等等,她们就业普遍困难。 在目前的一些研究中,学者们主要是从经济收入、就业时间与形式、劳动强度、受教育程度、健康以及掌握劳动技能等方面来讨论失地妇女就业难、就业层次低的原因。但是,传统性别分工的行为准则和制度准则的角色定位限制了农村失地妇女就业这一角度鲜少被提及。而这一原因又是农村失地妇女就业难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如何打破这种困境,以往的研究多从加强妇女就业培训;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农业市场化的各环节中寻求吸纳农村妇女的就业渠道;促进家务劳动的社会化;提高妇女的文化水平等方面来提出相应的对策。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