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留守何以不孤单?——留守儿童社会关爱网络构建现状调研,以四川省宣汉县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留守儿童,已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群体之一,各种“爱心”涌向留守儿童,然而留守儿童真正的需求在哪里?这些关爱举措有多少真正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如何把接收方和给予方最大限度的对接好?都是我们这次调研的着眼点。 因此我们并不仅仅关注留守儿童,还以四川省宣汉县柳池乡新红中心小学为例,调查了各方关爱力量对留守儿童关爱举措的实施现状和落实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关爱网络的构建模式和实施建议。
详细介绍:
这份调查报告是我们在一次暑期支教中,通过实地的观察、走访以及对当地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进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成型的。 我们结合生动真实的案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留守儿童真正需求:亲子关系、人际交往、习惯养成、道德品质、性格形成。针对这些需求,我们提出社会关爱网络构建的概念,在这个网络中,学校、家庭、社会公益、政府、志愿团队这些重要节点都应该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关爱留守儿童,学校作为一个相对核心的地位,要做好跟各方的沟通,而其他各方力量也需要各有侧重,分工协作。 通过四川省宣汉县柳池乡新红中心小学的案例分析,展开论述了目前留守儿童关爱举措方面出现的问题,并结合社会关爱网路构建的思想,提出了相应可操作性强的建议。 只有当一个完备的社会关爱网络构建好的时候,只有各方社会关爱力量能明确自己的职责,形成良性互动的时候,留守儿童才能真正的不再孤单。

作品图片

  • 留守何以不孤单?——留守儿童社会关爱网络构建现状调研,以四川省宣汉县为例
  • 留守何以不孤单?——留守儿童社会关爱网络构建现状调研,以四川省宣汉县为例
  • 留守何以不孤单?——留守儿童社会关爱网络构建现状调研,以四川省宣汉县为例
  • 留守何以不孤单?——留守儿童社会关爱网络构建现状调研,以四川省宣汉县为例
  • 留守何以不孤单?——留守儿童社会关爱网络构建现状调研,以四川省宣汉县为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1、“留守儿童”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群体,我们在支教中发现,各方关爱力量没有整合起来形成互相协作的网络。如何使社会各方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网络化、科学化、制度化、专业化、常态化是我们调研的目的。 2、作品从留守儿童个案出发,找到其真正需求;对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公益、政府、志愿者在内多方关爱力量进行调研,了解现状、发现问题;结合自身经验,借助深访、座谈,将爱心提供方与接收方对接,提出关爱网络构建设想。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关注视角的创新:我们的报告不仅是关注留守儿童,更侧重关爱网络的构建,研究家庭、社会、政府、社会公益、学校、志愿者以怎样的角色参与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2、“调研者”“参与者”的双重视角:申报者通过实地参与观察进行研究,对留守儿童以及相关的关爱举措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3、多种研究方法的使用:在实地观察、深入访谈、文献研究等质化研究方法基础上辅助了问卷测量的定量方法。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爱网络的构建需要每一股力量真正落到实处。从留守儿童的内心需求出发,让爱心涌向这些孩子时切实解决他们身心各方面的问题,当一个完备的关爱网络构建好时,留守儿童才能真正的不再孤单。 我们提出的网络构建概念,不仅分别对社会各种关爱力量进行了现状分析、问题描述,也从整体上提出了关爱网络如何更好互动、整合的理念。而这种网络构建的理念不仅对于留守儿童,对其他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也具有参考价值。

作品摘要

本调研报告是笔者在四川省宣汉县柳池乡新红中心校支教中实地调查,对33个留守儿童深访基础上完成的。通过研究留守儿童真正需求,调查社会关爱力量的实施、落实情况,提出留守儿童良性社会关爱网络的架构与建议。 调研分七个部分:(一)介绍调研的背景、目的、意义,认识留守儿童社会关爱网络构建的重要性;(二)介绍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三)结合留守儿童深访案例,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解读留守儿童真正需求;(四)说明报告主题——留守儿童社会关爱网络,明确网络里的节点: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公益和大学生志愿团体。网络中留守学校位于相对核心位置,充当联系各方的桥梁,五个部分相互配合、各有侧重;(五)说明目前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时存在的问题,涉及六个方面:隔代教育、财政经费拨发、“留守之家”项目落实、学校建设、社会爱心、大学生支教。这部分以宣汉县新红中心小学为例,展现现有关爱行为,解读分析现象背后的问题,说明建立网络的必要性。(六)通过实地调研、自身体验对各方关爱力量——学校、政府、社会公益、志愿者、家庭五种角色提出可行的建议,说明网络中各方力量应该扮演的角色和互相之间的关系。(七)结语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2010.12所在实践团队连续四年作为校级重点支持团队,荣获2010年首都高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2、2010.12实践团队成果荣获2010年首都高校社会实践优秀成果; 3、2010.12作品荣获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度第四届“子牛杯”社会调查征文比赛三等奖; 4、2010.4作品荣获第六届挑战杯中国传媒大学校内选拔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大学生短期支教效果调查——以西部阳光行动为例》郑蕴彤 聂秋宏 马文亚 张晨晨 王聪 2、《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2009年工作要点》 3、《农村留守初中生同伴交往障碍及教育对策研究——以湖北省襄阳区朱集镇一中为个案 》唐林翔 4、《打工经济背景下农村家庭关系的变迁与留守儿童养育模式研究———以湖南潭村为例》姜又春 5、《同伴交往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及引导研究》苗红妍 6、《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基于中部地区三省九县的调查》贾永进 7、《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意识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高建 8、宣汉县政府网站 9、中国教育部网站 10、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心包裹官方网站

调查方式

1、实地观察法:以志愿者和研究者双重视角走进调研对象,跟孩子交流,进行家访;2、访谈法:对学生进行家访,与学生、抚养人进行访谈;3、问卷法;4、文献法;5、利用图片、照片、志愿者心情日志等资料辅助调研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检索中文期刊数据库,研究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1994 年上官子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率先提出了“留守儿童”这一问题,呼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现象应引起关注。随后,各种媒体对此做了宣传和报道,社会学界和教育界等领域的学者们也开始把研究目光投向这个群体。 检索中国期刊数据库,从2007年到2011年,5年间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有1500多篇,说明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学界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 浏览文献发现,学者们主要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角度研究留守儿童。在内容上重点研究了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安全、心理、思想、品行等几个方面出现了问题,然后提出对策建议。在方法上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进行研究。 这些研究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父母外出务工使在家庭教育环节上出现了缺位,从而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安全、心理、思想、品行等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这些研究结论和建议,也为本文研究留守儿童真正的心理需求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但是查阅文献发现,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都只是针对留守儿童本身,而关于留守儿童社会关爱举措的实施和效果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也没有系统的提出应该如何构建一个针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爱网络。 2、国外研究现状概述: 国外针对“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相对较少,但是也有一些关于儿童同伴教育方面的相关研究。 前苏联关于初中同伴关系的研究认为,初中生与同伴交往的发展,和他们道德伦理观念的吸收,以及自我意识的增强之间存在着依存关系。这些相关的理论研究对我们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