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北京高校女大学生择偶标准现况调查研究——以社会热点之一“非诚勿扰”影响范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针对热议中的当今社会择偶观现实化乃至功利化的观点,本文探讨在我国改革发展进一步深化、社会经济进一步转型的过程中,北京地区高校女大学生的择偶标准现况,对比以往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当今北京高校女大学生对于择偶标准的关注,潜在集中于对“家境”这一因素。表面上择偶观的多元化并不能佐证当今社会走向令人乐观的自由开放,社会意识较过去更为封闭。
详细介绍:
本文探讨现今北京高校女大学生择偶标准的基本情况及其反映的相关社会问题,一并初探热播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对其产生的影响程度。 鉴于近年国内相亲类节目的热播——以“非诚勿扰”为代表——所引起的社会反响及热议中的择偶观现实化乃至功利化的观点,研究以北京地区高等教育院校中国籍女本科生209人为研究对象,分别来自28所院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共发放问卷209份,回收209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203份,占已回收问卷的97.1%。问卷考查被调查者在恋爱与婚嫁时对不同择偶标准的重视程度及其对“非诚勿扰”的关注度与主观感受。 对比先前的三项典型“当代高校女大学生择偶标准调查”——1995年武汉地区大学生的择偶标准关注度排位,2003年广东地区当代女大学生择偶心理研究调查,2006年华中地区的女大学生择偶标准调查,发现:1、择偶标准中的男方经济实力和家庭的被关注度逐渐上升,和感情、个人能力与人品一并成为北京高校女大学生择偶时的重要指标。2、女生心理需求层次的变化和家境的“隐含效应”是造成男方经济实力和家境两重因素被关注度飙升的主要原因。表面上择偶观的多元化并不能佐证当今社会走向令人乐观的自由开放,社会意识较过去更为封闭。3、我国社会发展实际上于内部产生了阶层壁障——因每个阶层都保有相对资源,并在继续发展中使得资源分配进一步定型,最终形成阶层僵化。对物质基础实力的需求增加,对物质要求的坦白不掩饰态度,一方面表明我国社会在不断深化改革、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建设确实取得了巨大成绩,人们认可金钱、物质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表明人民群众认可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并在此发展中渐渐树立了顺应时代、社会的择偶观4、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的热播从侧面折射出人际交往平等的过分追求倾向,但北京高校女大学生多数出于理性的考虑或者是迫于社会道德压力,只把“非诚勿扰”当做一档娱乐节目或是借机了解下当下流行话题而已,其热播不会左右女大学生择偶观的改变。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鉴于近年国内相亲类节目的热播所引起的社会反响及热议中的当今社会择偶观现实化乃至功利化的观点,本文探讨北京地区高校女大学生择偶标准现况,对比以往调查研究结果,并结合笔者所在调查团于2011年2月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以期解析北京高校女大学生择偶观发生了何种具体的发展变化。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研究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调查对象为北京地区高等教育院校全日制女大学生209人,分别来自28所学校,采样普遍; 先进性及独到之处:基于以往地区的择偶观调查,本调查结合普通心理学、社会学范畴的相关理论,进一步分析了择偶观中择偶因素所反映出的现实问题,由意识范畴延伸探讨社会发展趋势问题。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属于意识范畴的择偶观能够反映诸多社会、文化问题,择偶观的分析调查结果有助于进一步反映社会结构、了解社会动向,为社会健康良好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指出方向。

作品摘要

本文探讨现今北京高校女大学生择偶标准的基本情况及其反映的相关社会问题,一并初探热播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对其产生的影响程度。研究以北京地区高等教育院校中国籍女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考查被调查者在恋爱与婚嫁时对不同择偶标准的重视程度及其对“非诚勿扰”的关注度与主观感受。结果显示:择偶标准中的男方经济实力和家庭的被关注度逐渐上升,和感情、个人能力与人品一并成为北京高校女大学生择偶时的重要指标,并且女生心理需求层次的变化和家境的“隐含效应”是造成男方经济实力和家境两重因素被关注度飙升的主要原因。表面上择偶观的多元化并不能佐证当今社会走向令人乐观的自由开放,社会意识较过去更为封闭。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刘 庆.女研究生与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对比调查分析——以华中地区某高校为个案[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非诚勿扰”简介,(),2010年2月8日. [3]苏红,任永进.国内外大学生婚恋观研究综述[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2). [4]秦季飞.武汉地区大学生的择偶标准[J].青年研究,1995(11). [5]张凤琴.当代女大学生择偶心理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 [6] [美]A•H•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程朝翔.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 [7]三浦展.下流社会——个新社会阶层的出现[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 [8]蔡良华.婚恋节目的心理学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东方智慧,2010(9).

调查方式

调查在互联网上进行,采用匿名填答问卷的方式,抽样调查北京地区高等教育院校中国籍全日制女本科生209人,分别来自28所学校。问卷问题均为原创编写。调查结束之后,对有效问卷进行资料和数据分析。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关于高校女大学生择偶标准状况的现有调查不多。本研究对比先前的数项典型“当代高校女大学生择偶标准调查”。1、1995年武汉地区大学生的择偶标准调查,置于首位的是品行和感情,所占比例为45%和36%,;第二位则多是品性、感情和相貌,各占30%、17%、14%;排名末尾的第九、第十位则集中于家庭背景和地域。2、根据2003年广东地区当代女大学生择偶心理研究调查显示,位列择偶关注度第一位的是思想品德,之后依次为感情共鸣、学识才干、外貌仪表、经济条件、家庭经济地位。3、笔者整理2006~2011年女大学生择偶标准问题的调查研究,发现位列前三的是人品、性格和个人能力,排于末尾的依旧是家庭地位和经济状况。 笔者所在团队于2011年2月~3月做出最新问卷《北京高校女大学生婚恋观调查研究》,抽样调查28所北京高等教育院校209名女大学生。通过相关数据的整理,笔者对当今社会热议的当代女大学生择偶标准功利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判别,并借助择偶观同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对社会发展水平的忠实反馈,对社会发展趋势进行了重要思考。 什么是当代高校女大学生择偶观中基本恒定的注重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择偶标准中的被关注因素有何幅度性变化?这些变化分别反映了社会发展背后的什么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经济推动的深化,婚恋观的多元化是否切实体现了社会的开放性? 这些问题笔者将在调查结果研究分析中一一阐述。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