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他们怎么了?——关于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作品以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为调研对象,结合心理学自评量表SCL-90与马斯洛心理健康十条标准制作调查问卷,辅以个案访谈的方式,通过大量的深入调查,全面了解其心理现状,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而从政府、社会、新生代农民工自身三个方面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并提出了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梦想之家”的设想。
- 详细介绍:
- 作品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调查概况、调查资料分析、个案访谈分析及思考、政策性建议和关于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梦想之家”的设想。 第一部分指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定义、特点以及选择北京地区的原因,并确定了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两种调查方式。 第二部分以调查问卷为基础,通过所得数据分析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状况以及北京市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态度。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当地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相关政策。 第三部分通过个案访谈的方式分析了解并深入剖析造成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原因。 第四部分在二、三部分的基础上从政府、社会、个人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第五部分根据作者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梦想之家”的构建背景和基本构建思路。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社会心理是对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群体,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状况是对社会运行状况的一种直观反映。 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因生活艰辛,缺乏心理疏导,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健康需要社会广泛关注。 作品以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为调研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和个案访谈两种方式对其自身、家庭、社会等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其心理现状,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关建议和一套操作性强的构想方案。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作品调查问卷结合心理学自评量表SCL-90与马斯洛的心理健康十条标准制作,其统计数据与个案访谈结果吻合,具有科学性。 先进及独特体现在:第一,作品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体,切合时事热点。第二,调查研究从新生代农民工角度出发,他们与大学生年龄相仿,调查对象更有特点,目标更具体可行,作品更具前瞻性。第三,本调研对于其心理问题的解决描绘了一幅崭新的蓝图,使调查有更加明确的目的性和实际意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我国外出务工人员1.5亿,新生代农民工占60%。这些80、90后农民工,多数跟随打工父母长大,习惯都市生活,注重自身权益,融入城市欲望强烈,这些所导致的心理问题亟待解决,所以该作品实际应用价值广泛。 作品通过对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状况调查,了解其心理现状,剖析问题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为其个人、政府、社会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参考依据,引起社会对他们心理问题的关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作品摘要
- 笔者对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对本地居民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认识做了分析探讨,同时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做了深入的了解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现状和心理现状入手,强调了解决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重要性,着重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并从政府、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和社会三个角度,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建议。通过分析得出,梦想与实际不符、情感困惑增多、抗压能力较弱、心理教育缺失、工酬分配不等是新生代农民工存在心理问题的五个主要诱因,并从长远角度出发,提出关于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梦想之家”的构想。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无
参考文献
- [1]詹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中国农民工问题[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2]王志浩.中国农民工流动行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3]孙璐.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心理原因及防控.法制与社会.2008年2月 [4]俞德鹅.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与外来农民工犯罪.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二期 [5]潘冬宁,韦乡逢.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心理能力开发探析.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1月 [6]冉曼曼,文雯.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模式探讨.西南财经大学.技术与市场.2010年第7期第17卷 [7]高常营.渴望家园的回归——世纪之交人文精神重建问题的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8]宋国恺.城乡结合部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调查方式
- 作品采用了走访、问卷、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书报刊物、文件、自发的调查方式。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一、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流动务工人群多数非本国国籍,其研究领域少有涉及本国内部流动务工人员。但国外移民相关心理调研与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调研有很多相似之处。 19世纪90年代,以美国社会学家帕克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开始研究从欧洲到美国的新移民如何适应新环境以及他们的心理变化。美国社会学家研究发现,第一代移民有迁出地境况的比较,对迁入地社会不公平一般有着比较高的认可度,而第二代移民期望值则不同,他们对工作和生活的满意度主要是参照迁入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当他们体会到与迁入地人群的生活和地位有差距时,便会在心理上产生更大的被歧视感和被剥夺感,并强烈要求自己的权利和地位上升。也正是在这种心理预期的推动下,第二代移民在面对社会不平等时显得更缺乏忍耐性。 二、国内研究状况 近些年,在我国现有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研究当中,主要从政策体制及社会两方面对他们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主要思想和观点如下: 孙璐(2008)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是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出生并成长的第二代农民工群体,相对剥夺感强, 对城市缺乏归属感, 受排斥及封闭心理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重要心理原因。并针对如上原因提出了一些政策性措施防控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如改善户籍制度,运用社会力量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合法权益,公司分担并严格负责,社区和专业工作者发挥作用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归属感,大众传媒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正面报道等。 石庆新、冯维(2010)根据2010 年中央一号文件得出新生代农民工这个庞大的群体已经引起中央重视。他们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的孤僻、逆反等不良心理,得出必须通过打破体制性障碍,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径,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作用等对策解决其心理问题。他们分析归纳了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几个表现,并把原因归结为根本的体制性问题,传统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不当。最终总结提出相关建议,主要是打破体制障碍、增强家校联系、改善学校教育和呼吁社会关注。 徐丹(2011)着重分析了中国新生代农民工阶层较为普遍三种心理现象及其产生的社会原因, 即: 排异性心理、自卑心理和越轨心理。导致这三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多种, 但是旧体制安排的延时性, 经济地位低下, 政治权利缺乏, 身份与职业的断裂、权利分配不公以及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歧视, 是这些心理现象存在的根本的也是共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