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民族杂居地区不同民族语言态度对比研究--以贵州省从江县翠里乡两个村寨为研究个案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本项目是在2010年社会调查基础上成立的。通过对贵州省从江县翠里乡四个不同民族聚居的自然村寨语言和谐程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我们发现该乡的翠里村和宰转村在对待不同语言价值认同上有着教大的差异,为了揭示差异背后的隐藏因素,特成立了此项目,对所获资料进行了详尽的数据分析与对比,以此提出了语言态度差异对语言的使用产生影响,并提出了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对环境资源和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建议。
- 详细介绍:
-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今全球范围内的热点问题,而语言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同时语言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语言态度对语言的使用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语言社团(民族)由于自然环境、民族性格等等的差异,在语言态度方面会表现出不同之处。 2011年7月,我团队参与了为期半月的暑期社会调查,通过对贵州省从江县翠里乡四个不同民族聚居的自然村寨语言和谐程度进行的实地观察、问卷调查、深入走访等,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中两个不同民族聚居村寨对不同语言的价值认同有着较大差异,两个村寨其一为翠里村,是乡政府所在地,一个苗族聚居的村寨,苗语是村民主要的交际语言,同时因为往来的人较多,汉语较为通行;其二为宰转村,离乡政府约5公里,是一个侗族聚居村,通行侗语,同时兼用汉语。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程度和人们思想的开放程度与翠里村有所不同。我团体为深入了解造成两个村寨语言态度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决定成立本项目,通过详细分析、对比两地在社会调查中所获第一手的数据资料,对两个相邻地区不同民族的语言态度进行了形象、直观描述,并探讨了语言态度对语言使用和发展产生的影响,帮助对国家语言国情的掌握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一些依据。同时,我们还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对环境资源和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建议,希望以此为保护和发展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尽一份绵薄之力。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本作品对两个自然村寨不同民族的语言态度进行了分析对比,旨在分析不同开放程度的社会环境对不同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和语言态度的影响,从而提醒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部门对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的重视。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分析,提出语言态度的转变会对语言的使用产生影响,并提出了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对环境资源和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本文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结合田野调查获取的数据,资料丰富,数据准确地通过图表展现,形象、直观。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今全球范围内的热点问题,语言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形式,语言态度对语言的使用具有重要影响,不同语言社团(民族)由于各方面的差异,语言态度会表现出不同。为揭示出这一差异,我们通过列表对比分析的方法表现两个调查点在语言态度方面的异同,这是本文的独特之处。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当今濒危语言保护、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热点问题,各地方政府都在利用当地民族文化的优势,通过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发展、搭建起经济建设的平台。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言态度对语言的使用与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正确地引导各民族用正确的语言态度对待本民族母语和兼用语言,是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民族文化开发和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在这方面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品摘要
-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翠里乡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地区,这里居住着壮、苗、瑶、侗、汉等民族,各民族以自然村寨聚族而居,同时又与别的民族相毗邻。翠里村为乡政府所在地,是一个苗族聚居村,苗语是村民主要的交际语言,同时因为往来的人较多,汉语也很通行,宰转村离乡政府约5公里,是一个侗族聚居村,通行侗语,同时兼用汉语。由于离乡政府所在地较为偏远,经济发展程度和人们思想的开放程度与翠里村有所不同,在对待母语和兼用语的态度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本文在对实地调查的语言材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两个自然村两个民族在语言态度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进行了对比,探讨不同语言态度对语言使用的发展演变所造成的影响,希望能对国家语言国情的掌握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一些依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无
参考文献
- 1.贵州省从江县翠里乡语言调查数据库,2010年暑期由本文作者参与的中央民族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调查资料基础上建立,未公开发表。 2. 戴庆厦. 语言和民族[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 3. 周国炎. 布依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M], 商务印书馆,2009年 4. 张伟. 论双语人的语言态度及其影响[J],民族语文,1988(1) 5. 王远新. 论我国民族杂居区的语言使用特点[J],民族语文,2000(2) 6. 邬美丽. 语言态度研究述评[J],满语研究,2005(2)
调查方式
- 由集体组织深入田野,通过发放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的方法进行数据采样、积累。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国内研究: 王远新《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态度的几个问题》在阐述语言态度及其研究价值的基础上,重点讨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人语言态度的共性特点、不同民族在语言态度开放程度上的差别,及同一民族不同特点的语言人语言态度的差异。 谢俊英《中国不同民族群体对普通话的态度差异分析》探讨中国不同民族特别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对中国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态度差异,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及其对语言行为的影响。 王远新(1999)《论裕固族的语言态度》一文中认为,裕固族语言态度主要体现在方面:一、对本族语和母语有着浓厚的感情;二、对兼用汉语持肯定态度;三、对学习和使用汉文、藏文持肯定态度,没有创制本民族文字的要求。 翁燕衡(1998)《贵州省凯里地区少数民族小学生语言态度分析》作者通过调查,分析出贵州省凯里地区少数民族的孩子们对语言的态度是朋友间的一种趋同心理使然,并以此分析出其对汉语、母语的态度,及语言态度对小学生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 国外研究: 1955年,费特曼•欧伯文运用心理实验方法,以黑人居民语言为研究对象,让非黑人社区居民以此判断说话者的地位。 Gardner和Lambert运用self report的方法,对加拿大法语和英语水平都较高的地区的个体语言态度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发放self report调查表,让受访者对一些问题发表意见,并在同意和不同意之间依据自身观点逐级标记。 Trudgil和Tzararas(1977)对Arvanitika方言的语言态度进行了调查研究。以封闭问卷调查的方式,观察不同年龄层次语言人的语言态度异同。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层次对Arvanitika方言的态度有很大的差异。 1978年、1980、1984年,井上史雄以日本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550名日本大学生对全国8个地方言的态度趋向作了系统的调研。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各地方言的感情评价有着较大的差异,而与共同语越具相似度的方言,受到的理性评价也越高。 Luhman(1990)运用matched guise technique,以Appalanchina地区的英语为研究对象。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可能降低对非标准语使用者的评价,而另一方面,人们又认为非标准语使用者是诚实、善良、正直的。这一研究说明了语言的一些地域变体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它是有隐威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