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民族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地区选择的影响因素试析--以北京市M大学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以培养少数民族精英为宗旨的民族高等院校担负着向民族地区输送后备力量的重任,在民族高等院校就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否会选择到民族地区工作来解决就业问题?秉着这个疑问,本文以问卷调查为依托,结合结构性访谈,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因素、情感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极显著。
详细介绍:
如今,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倍受关注的热点,少数民族大学生亦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以培养少数民族精英为宗旨的民族高等院校担负着向民族地区输送后备力量的重任,在民族高等院校就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否会选择到民族地区工作来解决就业问题?秉着这个疑问,本文以问卷调查为依托,结合结构性访谈,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投入“个人属性”、“经济条件”、“情感因素”、“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共计五类变量,十一个自变量。数据计算结果显示:“经济因素”、“情感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大学生选择的影响极显著。同时,个案访谈的统计结果表明“个人条件”,如性格、兴趣、职业规划等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以上结论的基础上,本课题小组提出四点建议: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情感;提升民族地区自身的吸引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国家政策进行适当调整,来引导更多的少数民族高级人才到民族地区就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也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达到双赢。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然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也不例外。民族地区亟需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少数民族大学生难以解决生计问题之间的矛盾愈加凸显。在此背景下,本课题以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探究影响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区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诸因素的影响程度。最后以调查结果为依托,提出缓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作品用问卷调查进行定量分析,结合个案访谈,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因素。调查过程遵守社会学的研究程序,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所得结果清晰明了,有一定的说服力和科学性。将数学模型与社会现象调查相结合,并辅以质性分析,科学实证方法加上人文主义关怀,是本作品最大的创新点。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大学生普遍就业难这个大背景下,毕业于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因其特殊的文化、教育背景,在就业选择上被赋予了更多的关注。本课题小组用科学实证主义的方法分析影响民族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区的因素,所得结论能为国家、民族地区和民族院校更好地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提供数据支撑,最终促进人才的优化配置,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以及实现大学生的个人价值。

作品摘要

如今,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亦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以培养少数民族精英为宗旨的民族高等院校担负着向民族地区输送后备力量的重任,在民族高等院校就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否会选择到民族地区工作来解决就业问题?秉着这个疑问,本文以问卷调查为依托,结合结构性访谈,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因素、情感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极显著。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寻求相关方案,以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温金海编. 到哪里找个好工作:2006~2010年高校,民族毕业生需求与就业形势[M]. 北京: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6:2. [2]常永才, 谭志松编. 新时期民族院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9. 67. [3]李东光. 民族院校教育管理研究[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8:66~75. [4]欧以克. 民族高等教育学概论[M].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5:103~142. [5]殷笑梅.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民族教育, 2009(1) [6]宝玉柱. 民族教育研究[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9:198~242. [7]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1~59. [8]康春英. 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特殊性及对策研究[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354~371.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书报刊物、文件、自发、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国内学术界对该类问题的研究始于2001年,主要从教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入手。教育学文献一般研究变化中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国家、高校和学生如何调试相互的关系。社会学的文献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探讨大学生就业问题。宏观层面的研究主要是从社会经济水平、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城乡差异、教育体制等方面展开。微观层面上主要是从毕业生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差异对其在劳动力市场不同求职结果的解释。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所在地区、院校专业、就业能力、社会网络、家庭背景等因素造成的影响。 如曾湘泉等在《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指出,以往研究存在很多不足:首先,这些研究基本上是现象层面的描述,而且很不系统;其次,这些研究没有从理论上考察变化的宏观环境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作者在本书中还对中国目前动态变化的宏观因素如何影响大学生就业作了分析,归纳了在变化的环境里中国劳动力市场特点和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特征,考察了宏观因素对就业压力产生的影响。 二、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 专门针对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较少。根据现有文献,总结出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可归结为:普遍存在就业难、学生就业价值观和自身能力的影响、就业机制不完善、民族院校起步晚、办学水平相对不高、学校课程设置与市场需要脱节、就业指导不到位等方面。 如云南民族大学的李光明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1期)一文中认为,民族院校的特殊性构筑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屏障。首先,民族院校的学生主体呈现出民族众多、基础比较薄弱、经济贫困等特征;其次,民族大学的性质决定了生源构成因素和单一的就业走势,却弱化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中城市就业的竞争力;另外,民族院校的专业结构和办学水平也是制约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三、小结 综上所述,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研究的文献不多,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探讨大学生就业问题时将少数民族同汉族大学生一起作为研究对象,并未具体地讨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二是专门研究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但这类更多地是从客观现状入手,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未深入探讨少数民族毕业生本身的主观因素。除此之外,这类研究大多使用简单的统计方法,目前并未研制出一个有公信力的模板或量表。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