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被派遣劳动者权利保护现状研究调查报告--基于成都等地实地调研分析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法律
- 简介:
- 本调查报告从实证的角度,揭示《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于劳务派遣中各方主体,特别是对被派遣员工造成的影响。在立法目的之下,对《劳动合同法》中有关劳务派遣之条例的实施效果予以评估,分析劳务派遣制度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完善提供实证依据。
- 详细介绍:
- 本报告以实证数据生动揭示了《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对于被派遣劳动者权利保护的意义。从实证的角度,揭示《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于劳务派遣中各方主体,特别是被派遣员工造成的不同影响;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和总结,比较《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后,在劳务派遣用工方面所呈现出的变化,研究《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对于劳务派遣用工的效果。 在立法目的之下,对《劳动合同法》中有关劳务派遣之规定的实施效果予以评估。在原因分析部分,建立了法经济学的激励-约束框架,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来揭示《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务派遣法律规制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原因。在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劳务派遣法律规制的建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目的:从实证的角度,揭示《劳动合同法》实施对于被派遣员工造成的影响.在立法目的下,对《劳动合同法》中有关劳务派遣之条例的实施效果予以评估,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劳务派遣制度的完善提供实证依据. 基本思路:了解《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务派遣法律规制的实施效果,采取比较的进路,过对派遣员工进行调查,比较《劳动合同法》实施后被派遣劳动者权利保护情况,得出《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务派遣法律规制的结论.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1、 从实证的角度,揭示《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于劳务派遣中各方主体,特别是被派遣员工造成的不同影响;在立法目的之下,对《劳动合同法》中有关劳务派遣之规定的实施效果予以评估。 2、 在原因分析部分,建立了法经济学的激励-约束框架,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来揭示《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务派遣法律规制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原因。 3、 在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劳务派遣法律规制的建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本报告以实证数据生动揭示了《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对于被派遣劳动者权利保护的意义。通过本报告,立法者及有关研究者可以清晰的看到劳务派遣法律规制“有效”与“失效”的领域,为其进一步完善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提供数据支持。
作品摘要
- 本次调查,课题小组共计发出调查问卷350份,共调查了制造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数十个行业的300多位被派遣员工。通过对调研问卷的统计与分析,我们概括很分析出当前我国被派遣劳动者权利保护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1.没有实现同工同酬; 2.劳务派遣机构与劳动者之间并未订立劳动合同或订立劳动合同不符合法律规定; 3.劳务派遣用工占企业用工总人数的比例较大; 4.缺乏必要的岗位培训,不利于被派遣劳动者劳动能力的提高; 5.被派遣劳动者休息休假的权利缺乏保障。 调研结果说明,《劳务合同法》实施后,被派遣员工权利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劳务派遣行业不仅没有萎缩,反而异常繁荣。《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务派遣的同工同酬等权利保护性规定并没有真正得以落实。在前述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本报告引入了法经济学的研究手段,建立了激励-约束的分析框架,归纳我国《劳动合同法》关于典型劳动合同与劳务派遣合同的规制手段,分析不同的劳动关系下企业的用工成本,以及我国劳务派遣的实际执法情况,从法律本身与执法两个环节分析《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务派遣法律规制对于被派遣劳动者权利保护乏力的原因,并提出具体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还未曾发表
参考文献
- 相关对比数据 现将我们的主要调查数据记录如下: 1.用工单位是否为被派遣劳动者安排了工作岗位必须的培训? A有 …………46% B没有…………54% 2.被派遣劳动者是否与用工单位原有的劳动者同工同酬 A是 …………32.6% B不是…………67.4% 3.劳务派遣单位是否与您签订固定期限合同,期限如何? A没有签 …………37% B两年以下…………48.4% C两年以上…………14.6% 4.在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是否按月支付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 A 是 …………31.3% B不是…………68.7% 参阅书目 1.常凯主编:《劳动合同立法理论难点解析》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周长征主编:《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3.周长征著:《全球化与中国劳动法制问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 4.陈凌、曹飞:《农民工劳动契约执行机制与权益保护:基于法经济学的分析视角》浙江大学出版社 5.张荣芳著:《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权利保护研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 6.陆敬波著:《劳动合同法HR应用指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郑东亮主编:《劳务派遣的发展与规制》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8.姜保军:《浅谈劳务派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于公务员网
调查方式
- 1.问卷发放 2.统计报表 3.文件研究 4.文献研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外来的用工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我国。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数以万计的劳务派遣公司,劳务派遣在我国已经发展成一个新兴产业,并且,这种用工模式已经进入了社会生活中的诸多行业,其中不乏像消防员这样的公共行业。 劳务派遣这一飞速发展的新型劳动用工模式,及其对于劳动者,用人单位,劳动力就业市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都对于这一新型用工模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意见。在《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过程中,有关劳务派遣问题的立法是其中争论最为激烈的部分之一。而在《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关于其中对于劳务派遣用工的规定,也引起了多方的热烈讨论,很多学者与实务工作者从法律、劳动关系、劳动者权益保障、人力资源市场调控以及制度建设等不同角度,对劳务派遣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了很多深入的探讨。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务派遣的用工模式; 2.劳务派遣中,劳动者、用人单位、派遣机构三方的地位以及之间的关系; 3.劳务派遣用工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现状; 4.劳务派遣用工模式所产生的劳动用工、就业服务、法律规范等方面的问题及对策; 5.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 6.中外劳务派遣用工的比较研究; 但是,各方的判断往往局限于从《劳动合同法》这一法律本身的条款出发,基于理论层面对劳务派遣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并没有从《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对于劳务派遣用工的效果这一角度进行深入而系统的实证研究,比较《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后,劳务派遣用工方面说呈现出的变化。本次我们小组选择的研究方向正是分析《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对于劳务派遣用工的影响,从而分析和研究《劳动合同法》对于劳务派遣用工模式的效果。我们将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走访调查、数据分析、文献研究等方式,从实证的角度,揭示《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于劳务派遣中各方主体造成的不同影响,在立法目的之下,对《劳动合同法》中有关劳务派遣之条例的实施效果予以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