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黄牛博弈半小时—基于利益分配的动态非合作博弈模型研究
小类:
经济
简介:
一次交易就是一次谈判,一次谈判就是一次博弈。两方对垒,有一种博弈是坚守底线,有一种底线是瞬息万变,有一种博弈是重复进行,有一种重复是无法重置。 黄牛博弈模型从研究可分利益入手,进而将可分利益均衡解与心理底线相结合形成交易价格,再对影响交易价格走势的因素进行分析。黄牛博弈模型分为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其中动态模型是通过对核心参数建立时间序列函数得出的一般模型。
详细介绍:
黄牛博弈模型从研究可分利益入手,进而将可分利益均衡解与心理底线相结合形成交易价格,并对影响价格走势的因素进行分析。黄牛博弈模型分为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其中动态模型是通过对核心参数建立时间序列函数得出的一般理论。 Q点为可分利益最小点。买者出于对或有利得的追求,有延至Q时点之后交易的动机,即使尝试在Q时点之前完成交易,也会通过降低m来压低报价。黄牛虽希望在Q时点之前完成交易,但买者的压价行为阻碍了交易的进程;在Q时点之后的买者偏好区间,黄牛同样会产生延迟交易的动机。 在最后通牒博弈中,买者希望能够“趁火打劫”,而黄牛出于长远利益考虑往往会拒绝过低的报价,双方的矛盾很可能导致交易破裂。简言之,无论在Q点之前、Q时点之后还是在最后通牒博弈中,买卖双方的利益冲突始终存在,从而导致交易难以在博弈初期达成,直至破裂。

作品图片

  • 黄牛博弈半小时—基于利益分配的动态非合作博弈模型研究
  • 黄牛博弈半小时—基于利益分配的动态非合作博弈模型研究
  • 黄牛博弈半小时—基于利益分配的动态非合作博弈模型研究
  • 黄牛博弈半小时—基于利益分配的动态非合作博弈模型研究
  • 黄牛博弈半小时—基于利益分配的动态非合作博弈模型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文基于黄牛博弈问题的特殊性,运用动态非合作博弈模型,研究黄牛博弈的动态过程及其效率结果,进而阐述改进效率的两点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买卖双方对各自或有利益的追求会导致交易进程的延迟。最终,交易的延迟会损害社会的整体利益,而增加延迟交易的成本威胁或结成单方联盟有利于改进效率。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黄牛博弈有时间限制,买者和黄牛只在开场30分钟内存在交易机会,如果交易无法达成,买卖双方都将蒙受损失。 (2)随着时间的流逝,买卖双方的心理底线都会降低,即买卖双方的心理底线是关于时间t的函数。(3)随着交易的推进,买卖双方的利益均受到威胁,且卖方的利益损失是无法弥补的(买方的效用损失一定程度上可通过价格利得弥补)。 (4)存在最后通牒博弈。此时公平观念等因素会发生作用。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黄牛博弈模型的主要应用领域有: (1)分析参与者利益随时间递减的政治谈判,并试图改进其效率,尤其当这种谈判是不易重复的或再次重复的成本巨大之时。 (2)改进经济活动效率,其中报刊广告招租谈判,大型活动转播权的承包谈判等案例与本文讨论情况相似。 (3)为棘手的社会问题的谈判提供建议,如国际气候谈判,城市拆迁商谈等。

作品摘要

本文基于黄牛博弈问题的特殊性,运用动态非合作博弈模型,研究黄牛博弈的动态进程及其效率结果,进而阐述改进效率的两点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买卖双方均基于对或有利益的追求做出选择,从而导致交易进程延迟。在自由选择可能损害整体利益时,增加延迟交易的成本威胁或结成单方联盟有利于改进效率。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黄牛博弈一小时—对动态非合作博弈模型的探究与发展》已收到《宁夏社会科学》(CSSCI期刊)2011年第三期用稿通知单

参考文献

[1]Nash,John F. 1951.Non-cooperative games.Annals of Mathematics, 54,286-295 [2]Rubinstein. 1985,A bargaining model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 about time preferences. Econometrica, 53, 1151-1172 [3]Camerer, Colin F. 1998. EWA learning in games: Heterogeneity, time-variation, and probability form.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sychology, 42,305-326

调查方式

亲临实践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当前国内外对“讨价还价最终定价”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结论: ①John Nash的二人零和非合作博弈模型预测出均衡点集合,并认为最终结果依赖于议价的结构。 ②Rubinstein构造了一个不完全信息下动态议价的均衡模型,是对纳什解的一个理论验证。 ③对非结构化讨价还价——彩票分配实验中所得数据的自立性解释:有相关利益的讨价还价中自利偏向占所有行为因素的首位。 ④已有理论通过纳入不平等分配的憎恶或对互惠行为的偏好——拉宾的“公平均衡”来解释在简单讨价还价博弈中对自利的偏离行为。 ⑤在轮流出价博弈中,Camerer Colin等的EWA模型(经验加权吸引力学习模型)通过对简单学习模型增加参数而更好的预测了人们的行为。得出结论:有限的计算(有限重复推理)部分决定价格走向 ⑥宾莫尔等人探索了外部选择和威胁点(威胁可信时)如何影响讨价还价。 ⑦拉德诺与斯格特揭示,在双方不完全信息的讨价还价中,参与者经常“过度揭示”他们的保留价值,最终协调于一个非原均衡的共同接受价格。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