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基于传统文化精神视角下的主流媒体传播效度分析――以危机事件中的主流媒体行为为例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汶川地震中媒体的报道令人印象深刻,媒体的影响力大幅提升,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我们以汶川地震中的主流媒体报道为取样主体,兼及08年南方雪灾和03年非典的主流媒体报道,对比在三次危机事件中主流媒体表现的异同,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探究传统文化因素在主流媒体不同效度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 详细介绍:
- 受众对新闻报道信息的接受都是建立在自身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上的,媒体能否在新闻报道中主动利用传统文化因素,直接关系到受众对新闻报道的心理认知程度以及新闻传播的效果。在现代情境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对文化精神的认同与传承,是研究媒体报道、探讨舆论支撑的重要基础。 5•12地震中新闻媒体的报道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大幅提升——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对媒体效度有多大程度的影响?媒体报道中的人文精神的渗透是一种无意识还是有意识?应当如何引导媒体在今后的操作中关注人文精神,体现传统文化精神的力量?为什么在早前南方雪灾和非典中媒体行为没有得到如此高的关注和认同?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以危机事件中的主流媒体行为为例,探索传统文化精神的介入对主流媒体效度(即媒体的影响力)的影响状况,并对该影响进行系统分类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试图建构出危机事件中具备传统文化精神的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框架,为以后媒体的行为提供相关参考。 本课题意义在于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考察媒体的效度,以主流媒体为载体,以其行为为考察对象,以媒体效应为指向,分析文化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并进行量化,从而为今后建立可参考的模本;这对推动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目的:探究传统文化因素在主流媒体不同效度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基本思路:本论文是以危机事件中主流媒体行为为例,在传统文化精神视角下对主流媒体的效度进行分析。我们将通过文本分析和问卷调查,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试图建构出危机事件中具备传统文化精神的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框架,并为以后媒体的行为提供相关参考。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科学性:作为文化与传媒学院的学生,学科背景与研究方向联系紧密。 先进性:论文是从汶川大地震中的媒体表现探究中国媒体行为中的文化因子介入效度的考察,这有利于我们营造和谐良好的传媒环境,促进我国传媒业的进一步发展。 独特性:涉及到文化领域的研究一般多为定性分析,而本文探讨媒体行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考查。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应用价值:本文结合传统文化的传承性特点展开论述,探讨出危机事件中具备传统文化精神的主流媒体新闻传播时应注重的问题,并为之建立了可参考的模本。 现实意义:对危机事件报道中媒体行为的建议有利于我们营造和谐良好的传媒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我国传媒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品摘要
- 5•12汶川地震中新闻媒体的报道给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都留下了深刻印象,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大幅提升。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课题是以危机事件中主流媒体行为为例,在传统文化精神视角下对主流媒体的传播效度进行分析。为此我们以5•12地震中的主流媒体报道为取样主体,兼及08年南方雪灾和03年非典的主流媒体报道,对比在三次危机事件中主流媒体表现的异同,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探究传统文化因素在主流媒体不同效度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我们将通过文本分析和问卷调查,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试图建构出危机事件中具备传统文化精神的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框架,并为以后媒体的行为提供相关参考。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2009年,本论文获得中央财经大学2008-2009年度本科生科研创新课题资助,现已结项。 2010年,本论文参加中央财经大学第九届“挑战杯”论文大赛,获得一等奖。
参考文献
- [1]赵强.略论传统文化与新闻事业的发展[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01 [2]李滨,郭光华.浅论文化对传媒新闻选择的影响[J]. 理论界,2006-06 [3]黎明洁.略谈中国传统文化对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1 [4]陈玉祥.浅谈公共危机处理中政府与媒体的互动协作[J].经济信息时报.2008-10 [5]张玉.新闻传播应注重人文关怀[J].中国广播.2005-05 [6]杨凤娇.重大事件中媒体的社会整合功能,以汶川大地震报道为例[J].新闻战线.2008-12 [7]徐锐.主流媒体对突发事件报道的改进[J].新闻前哨.2006-01 [8]罗子欣.大地震报道中的人文关怀[J].青年记者. 2008-26 [9]Jennifer L.Aaker, The Pleasures and Pains of Distinct Seif-Construals: The Role of Interdependence in Regulatory Focus. burns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0,Vol. 78,No. 6. 1122—1134 [10]Naoki Maeda. Influence of Kotodamaism on Japanese Journalism. Media, Culture & Society, Vol. 25, No. 6, 757-772 (2003)
调查方式
- 文本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国内研究综述: 李惠民(1997)认为新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折射和延伸。黎明洁(1997)则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邱沛篁(2002)从文化为传媒生存和发展提供源泉和土壤、为传媒培养和输送大批优秀人才以及对传媒改革的推进等视角对文化之于传媒的影响进行了详细论述。赵强(2004)从新闻通讯的产生、散文式新闻和新闻语言三个角度阐述了传统文化对新闻的影响。刘学通(2007)指出,新闻编辑导向的选择是由受众的需求、文化传播的本质需要所决定的。张斌和刘静慧(2007)指出,新闻报道和新闻事实选择的标准应该考虑文化环境,这样报道才能真正为受众所接受。李太宇和朱杰(2005)从文化的角度对美国的新闻报道进行了反思,揭示了美国新闻报道中所含的“道义”观与“国家利益至上”观共存现象的根源就在于美国文化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 国内学者大多认识到了文化对新闻的影响和制约因素,并都从各自的角度对这种影响和制约进行了详细论述,但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大部分国内学者都是从定性的角度对文化之于新闻的影响进行阐释,缺乏相应的量化研究方法以及数据支撑。而这种阐释更多的是从作者主观的角度对这种影响先提出假设,然后进行论证,且对假设的论证缺乏一套科学的检验评价体系;我们无法对这种假设做出准确的判断,更不可能去判断这种假设对新闻报道影响程度的大小。 国外研究综述: Jennifer L. Aaker(2000)通过实验证明,在对个人态度进行说服或改变时,采用与目标群体内在文化态度较为一致的手段更容易赢得个体态度的支持。日本学者Naoki Maeda(2003)通过将日本报纸和英国报纸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了Kotodamaism对日本媒体和公众的影响,指出日本媒体和公众实际上都受到这种文化信念的影响,在这种文化信念引导下,即使新闻违背客观真实性,媒体和公众也有可能会不自觉的接受。美国学者Jae-Hwa Shin和Glen T. Cameron(2003)用判别函数分析的方法对影响南韩和美国消息来源报道判断的职业因素和文化因素进行了确认,选取的判断变量包括有效性、影响力、可信性、职业道德规范及专业性等。 国外的研究更多是通过定量研究方法与对比方法来展开的,同时把文化和媒体的关系上升到了方法论的层次,相比国内简单的主观假设和自我论述要更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