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兰州市穆斯林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教育获得与社会阶层的视角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文从社会阶层和教育获得理论视角出发,首先,分析了兰州市流动儿童教育的现状与特点,具体从1、儿童入学率偏低、辍学率偏高;2、巩固率与升学率低;3、学业成绩不理想;4、高龄就读现象严重;5、女童辍学率高于男童等五个调查数据,总结了穆斯林流动儿童目前的教育状况。 其次,本次调研从1、家长受教育水平;2、居住客观环境;3、父母的职业分布与收入水平;4、生活水平四个指标入手,测量...(查看更多)
详细介绍:
2005年10月,“西部开发中的人口流动与族际交往”课题组在兰州抽样调研时发现,2545名流动人口中少数民族有896人,占样本总数的35.2%,其中穆斯林人口839人,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93.6%。可见,穆斯林流动人口在兰州占有较大比重。然而,由于该群体具有特殊的文化取向,整体教育水平偏低,致使他们中的多数聚居于封闭边缘的二元社区,集中于次级劳动力市场,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 ...(查看更多)

作品图片

  • 兰州市穆斯林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教育获得与社会阶层的视角
  • 兰州市穆斯林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教育获得与社会阶层的视角
  • 兰州市穆斯林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教育获得与社会阶层的视角
  • 兰州市穆斯林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教育获得与社会阶层的视角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兰州市穆斯林流动人口具有独特的文化取向,整体教育水平偏低,大多数聚居于封闭边缘的二元社区,集中于次级劳动力市场,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社会学研究发现,父母的弱势地位不利于子女的教育获得,父母社会地位与子女社会地位也具有高度相关性。本次调研主要围绕穆斯林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试图分析问题的社会、文化因素,探析根源,提出可行性对策。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笔者发现穆斯林流动儿童中存在“文化适应”问题,并从社会阶层和教育获得视角出发,探索其困境及制约因素。其中借助统计描述、交互分析等技术。前后逻辑严密,方法独特。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西部,少数民族在弱势群体中占有一定比重,兰州穆斯林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只是少数民族教育困境中的一个缩影。当前,如果无法解决穆斯林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其家庭的贫困和弱势便会向子代传承,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是社会地位获得的第一要素”(Blau,and Duncan,1967:98)。鉴于此,本文围绕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试图分析问题的社会、文化因素,探析根源,提出策略,有重大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作品摘要

本文对兰州市穆斯林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作者指出,在不利的阶层地位中,穆斯林流动儿童除了面临流动儿童教育困境的共性问题外,还要遭遇民族语言、价值观念、背景知识等文化适应难题。只有从根本上解决穆斯林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才能保证父辈的弱势和贫困不再向子代累积和传承。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 本文发表于《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第四期(民族学类核心刊物); 2. 获得甘肃省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参考文献

1.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和建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吴江霖,社会心理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3.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赵旭东,逝者如斯的结构秩序【J】, 西北民族研究,2006 (3). 6.陈锡文:...(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1.问卷法 2.深度访谈法 3.座谈会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早期的流动人口研究集中于成人领域,后来由于流动儿童群体的迅速扩大,上世纪90年代末,政府和学界开始关注流动儿童问题。由于户籍制度所限,流动儿童无法享有同城市儿童一样的教育资源,因此流动儿童问题一般集中于教育方面,涉及的学科包括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研究内容,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 1、现状调查 此类研究成果颇丰,如吕绍青、张守礼的《城乡差别下的流动儿童》;陈洁民的《北京...(查看更多)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