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桥小脑角区三对血管神经复合体的显微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本项目属于显微解剖基础和神经外科临床手术结合研究领域。 桥小脑角(Cerebellopontine Angle:CPA)区有脑干、颅神经及深部血管等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和生命中枢,解剖复杂,位置深在,范围狭窄,视野小,因而手术显露操作困难。然而,过去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舌咽神经痛(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GPN)都曾一直采用传统的经乙状窦后外侧入路。实际上,这种传统的手术入路不但手术创伤大,且术中不能直接、有效的到达手术区域,术中较容易损伤颅神经、血管、脑干,尤其是需要过度牵拉小脑甚至切除小脑等致术后颅内出血、颅神经麻痹、死亡等并发症。同时也违反了当代神经外科所遵循的微创手术原则。所以,如何选择合理、有效的MVD手术入路,既符合微创手术的原则,又最大限度的保护神经功能,均涉及到CPA区血管神经复合体的显微解剖关系。 因此,我们应用15例经10%甲醛充分固定的头颅湿标本,模拟MVD手术入路对CPA区三对血管神经复合体(neurovascular complexes)中的颅神经与相关血管、脑干、小脑脚、脑干小脑沟及小脑表面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显微解剖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改进了传统的枕下乙状窦后外侧入路,根据“三的规则”中相应的重要解剖标志,充分协调开颅位置、手术入路及手术视野之间的关系,创新性的提出了经幕下小脑上外侧方入路MVD治疗TN、经枕下外侧小脑小叶下方入路MVD治疗HFS、经髁窝入路MVD治疗GPN三种MVD手术入路,并进行了临床应用,从而克服过去采用单一经乙状窦后外侧入路治疗三种疾病的弊端。
详细介绍:
颅底外科既是神经外科领域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从发现每一项新的颅底手术入路到应用于临床实践,无不是以大量的颅底显微解剖学研究作为基础。而对颅底显微解剖学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神经外科医师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近年来,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微创技术在颅底显微外科中的推广, MVD已经被认为是治疗TN、HFS、GPN等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外科最有效方法。然而,过去治疗TN、HFS、GPN都曾一直采用经乙状窦后外侧入路。实际上,采用这样一种手术入路治疗解剖位置不同的三种疾病,不但手术创伤大,且术中不能直接、有效的到达手术区域,术中较容易损伤颅神经、血管、脑干,尤其是需要过度牵拉小脑甚至切除小脑等致术后颅内出血、颅神经麻痹、死亡等并发症。同时也违反了当代神经外科所遵循的微创手术原则。因此,选择最佳的MVD手术入路,彻底血管减压,完整保留颅神经功能,是MVD微创手术最理想的结果。而桥小脑角区区解剖复杂,位置深在,范围狭窄,手术显露操作困难。而且,三对血管神经复合体中的第Ⅴ、Ⅶ、Ⅷ、Ⅸ、Ⅹ、Ⅺ、Ⅻ对颅神经及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的走形和脑干、小脑脚、脑干小脑沟及小脑表面之间的解剖关系错综复杂。因此,MVD手术操作离不开神经外科医师对桥小脑角区区显微解剖结构特征的详尽掌握。 而且,国内大多数神经外科过去也一直采用经在枕下乙状窦后外侧入路治疗TN、HFS、GPN。因此,我们在研究CPA区血管神经复合体显微解剖学的基础上,改进了枕下乙状窦后外侧入路,创新性的提出了为治疗TN、HFS、GPN相关的经幕下小脑上外侧方入路,经枕下外侧小脑小叶下方入路,经髁窝入路三种MVD手术入路,并进行了临床应用。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指导临床选择经幕下小脑上外侧方入路MVD手术治疗TN、经枕下外侧小脑小叶下方入路MVD手术治疗HFS、经髁窝入路MVD手术治疗GPN,从而解除过去单一经在枕下乙状窦后外侧入路治疗三种疾病的弊端。采用经幕下小脑上外侧方入路,经枕下外侧小脑小叶下方入路,经髁窝入路分别对三对血管神经复合体中的颅神经及与相关血管、脑干、小脑脚、脑干小脑沟及小脑表面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创新性的提出经幕下小脑上外侧方入路MVD治疗TN、经枕下外侧小脑小叶下方入路MVD治疗HFS、经髁窝入路MVD治疗GPN三种MVD手术入路。这是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三种MVD手术入路的最显著特点是能够准确、安全、快捷到达CPA区,充分暴露术野,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术中损伤神经、血管、脑干致术后颅神经麻痹、死亡等并发症。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桥小脑角区上、中、下三对血管神经复合体显微解剖关系的熟练掌握,临床应用经幕下小脑上外侧方入路MVD治疗TN、经枕下外侧小脑小叶下方入路MVD治疗HFS、 经髁窝入路MVD治疗GPN。能够准确、安全、快捷到达CPA区相应的复合体位置,充分暴露术野,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术中损伤神经、血管、脑干致术后颅神经麻痹、听力丧失等并发症。减少伤残,降低死亡率,缩短了手术时间,最终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学术论文摘要

目的:指导临床选择经幕下小脑上外侧方入路MVD手术治疗TN、经枕下外侧小脑小叶下方入路MVD手术治疗HFS、经髁窝入路MVD手术治疗GPN,从而解除过去单一经在枕下乙状窦后外侧入路治疗三种疾病的弊端。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对神经复合体,并采用经幕下小脑上外侧方入路,经枕下外侧小脑小叶下方入路,经髁窝入路分别对三对血管神经复合体中的颅神经及与相关血管、脑干、小脑脚、脑干小脑沟及小脑表面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方法:模拟经幕下小脑上外侧方入路、经枕下外侧小脑小叶下方入路、经髁窝入路三种MVD手术入路,在4-25倍手术显微镜下逐层解剖,观察、测量CPA区上、中、下三对血管神经复合体中的第Ⅴ、Ⅶ、Ⅷ、Ⅸ、Ⅹ、Ⅺ、Ⅻ对颅神经及SCA、AICA、PICA的走形和脑干、小脑脚、脑干小脑沟及小脑表面之间的显微解剖学关系并照相。 结果:三种MVD微创手术入路的临床应用,不仅可以提高精确到达CPA区的可能性及手术疗效,而且可以避免损伤颅神经及血管,最大限度保护神经功能、减少术后面瘫、眩晕、耳鸣、降低死亡率等并发症,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并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

获奖情况

鉴定结果

三种MVD微创手术入路的临床应用,不仅可以提高精确到达CPA区的可能性及手术疗效,而且可以避免损伤颅神经及血管,最大限度保护神经功能、减少术后面瘫、眩晕、耳鸣、降低死亡率等并发症。

参考文献

宁夏医学院学报.2006,28(2).—96—98,F0002 中华神经外科学杂志.2005,21(7).—416—419 宁夏医学院学报.2005,27(5).—368—370 中华神经外科学杂志.2005,85(16).—1137—1138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颅底临床显微解剖学是神经外科医师必修的训练课程之一和研究的热点。欧美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就开展了此项研究,且技术成熟、先进,尸头标本新鲜,灌注效果良好。而我国起步较晚,显微器械及技术相对比较落后,尤其是在尸头标本灌注效果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国内颅底显微解剖学研究始于90年代中后期,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来在于春江、刘庆良等教授的努力下,颅底显微解剖技术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和发展。并有大量阶段性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但是,其总体水平尚低于国外。 我们将血管神经复合体分为上、中、下三对血管神经复合体,并分别对三对血管神经复合体中的颅神经与相关血管、脑干、小脑脚、脑干小脑沟及小脑表面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显微解剖学研究。国内大多数神经外科过去也一直采用经在枕下乙状窦后外侧入路治疗TN、HFS、GPN。因此,我们在研究CPA区血管神经复合体显微解剖学的基础上,改进了传统的枕下乙状窦后外侧入路,创新性的提出了为治疗TN、HFS、GPN相关的经幕下小脑上外侧方入路,经枕下外侧小脑小叶下方入路,经髁窝入路三种MVD手术入路,并进行了临床应用研究。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