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对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权变迁的历史解读和反思
小类:
法律
简介:
1954年宪法确立了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是由于立法理论的贫弱、效仿苏联模式等原因,使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存在着障碍。1982年宪法赋予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广泛的立法权,改革开放以来,以全国人大常委会为中心的立法体制逐渐在我国建立。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权的从无到有、逐步扩大的变迁过程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现实国情逐步衔接的过程。但是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权是在1982宪法修改过程的后期匆促采用的改革措施,具有浓厚的临时性、过渡性特征,使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存在着尚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第一:全国人大立法权虚置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立法地位有进一步被削弱的趋势。第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民主性受到质疑。对此本文提出,改革全国人大常委会是一个更加可行的方案,照顾到了目前最高权力机关内部的立法权运行现状,更贴近现实,也更能被社会所接受。所以应着重解决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所存在的“先天不足”的问题。所以论文的建议是:应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全部的立法权,进一步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自身建设,激活并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监督制度。
详细介绍:
论文的题目叫《对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权变迁的历史解读和反思》。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制度是我国立法制度的一大特色,有它自己的变化发展过程。但是将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权作为一个单独的课题来研究还很少,所以论文力图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探索。 论文采用的是历史和实证的方法,在论文的第一和二部分,主要阐述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权变迁的过程,及其行使立法权的实际状况,19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没有立法权。但是精心构建的全国人大并不能满足国家立法的需要,使得全国人大分别于1955年和1959年将部分立法权赋予了全国人大常委会。1982年宪法赋予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广泛的立法权。论文运用表格的形式,对比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第五届至第十一届人大期间立法的数量。指出,在实践中,全国人大已经逐渐退出立法领域,而全国人大常委会则成为了行使立法权的主要机关。 论文的第三部分则是对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权扩大的反思。论文通过对1980至1982年宪法修改过程的分析,指出: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权的扩大是在修宪过程的后期匆促采用的改革措施。首先,应该承认,在社会承受能力脆弱,国家亟需重新走上法制之路的背景下,这一改革方案是合理和现实的。但是应该看到,这一改革方案具有浓厚的临时性和过渡性的特征,使得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存在着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第一:全国人大立法权虚置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其立法活动越来越少,会期不断被压缩,立法地位有进一步被削弱的趋势。 第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民主性受到质疑。这体现在,一方面由于全国人大规模巨大,会期很短,在立法过程中很难进行有效的审议,立法的程序民主受到质疑。另一方面,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的代表性也受到很大质疑。 针对本文第三部分所提出的问题,论文的第四部分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并进行了论证。首先,改革全国人大是不切合实际的,在实践中全国人大已经逐渐退出了立法领域。同时,全国人大仍然缺乏行使立法权所必要的平台条件,对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难度很大。 而笔者认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权的从无到有、逐步扩大的变迁过程就是全国人大制度和现实国情逐步衔接的过程。改革全国人大常委会是一个更加可行的方案,照顾到了目前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内部立法权运行的现状,更贴近现实。所以应着重解决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所存在的“先天不足”的问题,从加强立法民主性的实际需要出发来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改革。所以论文的建议是: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完全的立法权,进一步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自身建设,在全国人大之下设立 “立法监督委员会”,激活并逐步完善全国人大对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监督制度。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是我国立法活动的一大特色,在我国法制发展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权进行研究,也就具有了理论和现实的双重重要价值。 基本思路:采用历史和证实的方法总结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权变迁的过程和实际运行状况。然后分析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权变迁的原因,以及显露出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革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论文将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权作为研究对象,这在宪法学界还较少。论文采用了历史和实证的方法,试图把握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权变迁脉络,同时运用图表客观、清晰地对比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权的实际行使状况,资料翔实,论证充分。论文指出,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权从无到有、逐步扩大的变迁过程就是我国全国人大制度与现实国情逐步衔接的过程,以及提出的相应改革建议,开拓了全国人大制度改革的新路径,见解独到。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论文逻辑严密,论证充分,所采用的资料新颖、翔实,揭示了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所面临的问题,开拓了全国人大制度改革的新路径,对于进一步加强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提高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激活并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监督制度都有所启示。

作品摘要

1954年宪法确立了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是由于立法理论的贫弱、效仿苏联模式等原因,使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存在着障碍。1982年宪法赋予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广泛的立法权,改革开放以来,以全国人大常委会为中心的立法体制逐渐在我国建立。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权的从无到有、逐步扩大的变迁过程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现实国情逐步衔接的过程。但是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权是在1982宪法修改过程的后期匆促采用的改革措施,具有浓厚的临时性、过渡性特征,使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存在着尚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第一:全国人大立法权虚置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立法地位有进一步被削弱的趋势。第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民主性受到质疑。对此本文提出,改革全国人大常委会是一个更加可行的方案,照顾到了目前最高权力机关内部的立法权运行现状,更贴近现实,也更能被社会所接受。所以应着重解决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所存在的“先天不足”的问题。所以论文的建议是:应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全部的立法权,进一步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自身建设,激活并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监督制度。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09年6月获北京市第五届首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科类一等奖。

参考文献

1、[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M].汪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利、阎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3、许崇德.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4、韩大元.1954年宪法与中国宪政[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5、蔡定剑.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M].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3。 6、孙哲.1979—2000全国人大制度研究[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1978年—2003年卷)[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调查方式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制度是我国立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则是我国立法活动的一大特色,在我国法制发展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权进行研究,不仅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是宪法学界主要关注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少有将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一个单独的课题来进行研究。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