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徽州目连戏现状调查及思考
小类:
社会
简介:
该调查报告在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州目连戏的学术价值等相关背景材料作出简要阐述的基础上,重点对此次调查开展的主要过程、收获及组织的大规模抢救性恢复演出经过进行介绍,全面、系统地保存一批老艺人集体演出的珍贵音像资料。并由此对徽州目连戏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生存状态的几个主要特点,并对徽州目连戏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详细介绍:
该调查报告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州目连戏的学术价值等相关背景材料作出简要阐述的基础上,重点对此次调查开展的主要过程、收获及组织的大规模抢救性恢复演出经过进行介绍,完整掌握了剧本及其他相关文献遗存及演职人员基本情况,全面、系统地保存一批老艺人集体演出的珍贵音像资料,为今后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资料基础。并由此对徽州目连戏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生存发展中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一、艺人数量下降,年龄明显偏大,传承后继乏人;二、演出质量下降、周期变长、场次变少;三、宗族观念较强,传承观念落后;四、新老两代艺人之间矛盾重重;五、传播方式相对陈旧;六、资金严重缺乏等。并对徽州目连戏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一、进一步深入调查,建立徽州目连戏艺人、文字和音像资料库;二、整合资源,走互助合作、优势互补道路;三、改变传承观念,大力培养青年演员,尤其是女性演员;四、改变传播的模式,采用高科技产品的教学手段;五、扩充自身内涵,挖掘自身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创立品牌效应;六、拓宽资金来源,尝试走专业化演出道路等等。

作品图片

  • 徽州目连戏现状调查及思考
  • 徽州目连戏现状调查及思考
  • 徽州目连戏现状调查及思考
  • 徽州目连戏现状调查及思考
  • 徽州目连戏现状调查及思考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该调查报告旨在通过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目连戏生存现状进行的全面调查,保存一批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并期望找出其生存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为该剧种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出努力。田野考察、组织抢救性恢复演出与查阅文献资料、走访相关专家学者相结合为本调查报告撰写的主要基础和基本思路。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该调查报告立足于田野考察、组织抢救性恢复演出与查阅文献资料、走访相关专家学者相结合的方式,符合当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要求,也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发展的新趋势。这在以往的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中并不多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开创意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徽州目连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濒临灭绝的边缘。该调查报告通过对徽州目连戏生存现状的调查,保存了一批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今后的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资料基础。报告通过对徽州目连戏现状的分析,指出了其生存面临的若干重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合理化建议,对于徽州目连戏的深度保护和研究,对于当地特色旅游经济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其他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作品摘要

该调查报告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州目连戏的学术价值等相关背景材料作出简要阐述的基础上,重点对此次调查开展的主要过程、收获及组织的大规模抢救性恢复演出经过进行介绍,完整掌握了剧本及其他相关文献遗存及演职人员的基本情况,全面、系统地保存一批老艺人集体演出的珍贵音像资料,为今后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资料基础。并由此对徽州目连戏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生存发展中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一、艺人数量下降,年龄明显偏大,传承后继乏人;二、演出质量下降、周期变长、场次变少;三、宗族观念较强,传承观念落后;四、新老两代艺人之间矛盾重重;五、传播方式相对陈旧;六、资金严重缺乏等。并对徽州目连戏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一、进一步深入调查,建立徽州目连戏艺人、文字和音像资料库;二、整合资源,走互助合作、优势互补道路;三、改变传承观念,大力培养青年演员,尤其是女性演员;四、改变传播的模式,采用高科技产品的教学手段;五、扩充自身内涵,挖掘自身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创立品牌效应;六、拓宽资金来源,尝试走专业化演出道路等等。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09年6月,《黄山市目连戏现状调查》在由共青团安徽省委、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安徽省学生联合会联合举办的第三届“挑战杯”合锻集团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参考文献

1.茆耕茹,《安徽目连戏资料集》,台北: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1997年10月; 2.《安徽省祁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年12月18日公布; 3.明•郑之珍,《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万历高石山房原刻本; 4.朱万曙校点,《皖人戏曲选刊•郑之珍卷: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黄山书社,2005年12月; 5.朱恒夫,《目连戏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 6.李连生,《明代弋阳腔研究》,河北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7.刘桢,《中国民间目连文化》,巴蜀书社,1997年7月; 8.安徽省文化厅编,《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黄山书社,2008年8月。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 、会议、图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影视资料、文件、集体组织、自发、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徽州目连戏以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近年来,相关的目连戏研究论文和论著不断出现。较为重要的有: 1.茆耕茹,《安徽目连戏资料集》,台北: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1997年10月; 2.朱万曙校点,《皖人戏曲选刊•郑之珍卷: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黄山书社2005年12月; 3.朱恒夫,《目连戏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4.刘桢,《中国民间目连文化》, 巴蜀书社,1997年7月等。然而,目连戏研究上仍有许多重要的问题悬而未决,比如:宋元时期目连戏的存在形态、目连戏与明清小说的关系、目连戏与清代宫廷大戏及徽剧的关系、目连戏与明清民间信仰的关系 、目连戏与民间技艺的关系、目连戏与佛教、道教音乐的关系问题等等。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徽州目连戏原生态完整保存的基础上。高校大学生利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对目连戏专项调查,这在以往并不多见。我们的想法就是通过对徽州目连戏广泛深入的调查活动,保存一批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今后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资料基础。同时,通过对徽州目连戏现状的分析,指出了其生存面临的若干重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合理化建议,这对于徽州目连戏的深度保护和研究,对于当地特色旅游经济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其他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