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长效保障机制研究--基于粮食核心生产区(河南)的调查
小类:
经济
简介:
本文对粮食核心生产区河南省的24个产粮大县进行调查,分析出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面临的资金投入、产权改革、管理体制困境。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从制度层面创新性的设计出系统化、良性循环的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长效保障机制:以组合投入为核心的投入保障机制、以组合产权为核心的政策激励机制、以自主管护为核心的科学管护机制和以多元主体为核心的资源退出机制。以解决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面临困境,从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供给。
详细介绍: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对作品进行撰写,第一部分主要分四个方面:首先是研究背景,主要介绍了粮食核心生产区打造的紧迫性和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硬件不“硬”的现状;其次是国内外研究动态,该部分分国内研究动态和国外动态两个方面对该领域进行了介绍;再次是河南省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现状,主要从现存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投入、产权三个层次进行了介绍;再次是研究意义,即抵御自然灾害的需要、打造粮食核心生产区的需要、保证粮食长期稳定增产的需要;最后是研究目的及范围界定。 第二部分从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面临三个核心困境进行阐述,首先是资金投入困境:运用博弈模型,分别对政府和农户的投入行为进行了分析;其次是产权改革困境,主要从经营者的参与产权改革的成本和收益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经营者的参与意愿的因素;最后是管理体制困境,主要从政府和市场的两个管护模式对管理体制改革的社会效益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第三部分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分析,运用“柠檬定价”理论,以资金投入困境为例进行理论分析,假设农户和政府为投资主体,并设立专门的组织来管理农户的投资,分析了农户行为和政府行为,得出了解决三大困境的简要结论。 第四部分河南省实地调查分析,利用统计数据、图表、分析软件分别对影响农户行为的因素和影响县乡级政府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第五部分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长效保障机制的设计,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从制度上进行创新和改革,设计出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设计长效保障机制,主要有:以组合投入为核心的投入保障机制,以组合产权为核心的政策激励机制,以自主管护为核心的科学管护机制,以多元主体为核心的资源退出机制。

作品图片

  • 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长效保障机制研究--基于粮食核心生产区(河南)的调查
  • 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长效保障机制研究--基于粮食核心生产区(河南)的调查
  • 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长效保障机制研究--基于粮食核心生产区(河南)的调查
  • 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长效保障机制研究--基于粮食核心生产区(河南)的调查
  • 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长效保障机制研究--基于粮食核心生产区(河南)的调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通过实地调查,运用制度经济学设计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长效保障机制,促进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政策依据。 首先,通过理论研究和案头调研;其次,设计调查方案、理论模型并进行实地调查;最后,将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撰写初步研究报告,提出研究结果——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长效保障机制。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选样科学。选取河南省24个粮食核心生产区进行调查。 方法科学。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结合实地调查研究。 实际应用价值。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长效保障机制已得到河南省水利厅和卫辉市水利局的采用。 先进性:首次提出全面系统的长效保障机制符合河南省实际情况。 独特性: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设计粮食核心生产区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长效保障机制,填补了国内外研究的空白。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设计的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长效保障机制能够为政府部门提供有效的政策依据。目前,作品的成果已得到河南省水利厅的采用。 第二,针对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投入与建设、引导与激励、管理与维护问题提出《河南省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办法参考样本》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第三,提出的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长效保障机制不仅适用于河南,且在其他地区具有极强的推广价值,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品摘要

粮食核心生产区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居于重要地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加强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增加旱涝保收面积,才能保证粮食稳定供给。但粮食核心生产区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效能衰减,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构建良性循环的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长效保障机制迫在眉睫。 本文对粮食核心生产区河南省的24个产粮大县进行调查,分析出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面临的资金投入、产权改革、管理体制困境。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从制度层面创新性的设计出系统化、良性循环的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长效保障机制:以组合投入为核心的投入保障机制、以组合产权为核心的政策激励机制、以自主管护为核心的科学管护机制和以多元主体为核心的资源退出机制。以解决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面临困境,从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供给。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作品于2009年5月27日在郑州大学举行的河南省“第七届”挑战杯竞赛终审决赛中荣获河南省一等奖。

参考文献

[1] Coumot A.Researchesin to the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the Theory of welth. BaconNeeds [M]. N.Y: Macmillan.19. [2] Yukio Fukui. Amore Powerful Method for Triangularizing Input-Out put Matricesand the Similarity of Production Structures [J] . No.6 (Nov . 1986), pp.1425-1433. Econometrica, Vol.54. [3] 张岳.水利与国民经济发展.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M].2006年. [4] 肖国安.中国粮食安全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M].2005年8月. [5]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6] 赵鸣骥.大力创新财政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机制[J].农村水利报刊,2008年9 月. [7] 韩清轩.我国农田水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报,2007年2月第9卷.第1期. [8] 刘铁军.产权理论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治理模式研究.节水灌溉[J].2007年第3期. [9] 杜威漩.中国农业水利基建投资的实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J].2005年第3期.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 会议、图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 文件、集体组织、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内研究动态 1 针对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投入的研究。孔祥智和史冰清(2008)基于对乡村一级灌溉管理体制改革最直接参与者农户的调查,分析农户参加用水协会意愿的影响因素;王广深和王金秀(2008)认为财政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过少,导致农田水利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出了必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赵鸣骥(2008)提出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 2 针对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改革的研究。苏百仪(1999)运用现代经济理论对农用小型水利设施的产权安排进行研究;胡继连(2000)的研究以市场制度来安排水资源的供给、水利设施的建设投资、水利设施的管理与使用,以及水资源供给模式的实证分析,其中关键是水利产业化;周尔玺(2003)以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为出发点,构建出适宜不同灌区的灌溉组织制度模式,并对政府在保证灌溉组织制度运行中的政策提出了建议。刘铁军(2007)从产权和产权制度的特征与功能出发,运用产权理论说明我国现阶段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应选择自主治理模式。 但是,以上研究仅局限于针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产权单方面的分析,尚缺乏全面、系统的长效保障机制研究,而且针对粮食核心生产区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研究较少。 国外研究动态 1 由农民组织作为决策主体的自我供给制度,以尼泊尔和日本的农民治理的成功经验为代表。在尼泊尔,70%的灌溉设施属于农民自制模式(林维峰,2000)。通过制定三种用水规则(施拉格,2000):固定顺序规则、固定时间段取水、固定比例规则,并制定相应的水价。这种模式激励了农民参与灌溉治理的主动性,但是没有任何外部资助,完全由农民出资,农民的负担较大。  2 由灌溉专管机构、农民组织联合作为决策主体的联合供给制度,这是一种过渡型或变革型模式,南亚诸国正在尝试这种模式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特征,处于治理模式的探索阶段。从经验来看这种治理模式不适宜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 粮食核心生产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所以国外对粮食核心生产区的研究甚少。且我国粮食核心生产区与国外有地域差异、经济环境差异。因此,国外相关研究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