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黄霉素高产菌的选育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首次利用高压静电场、低能离子注入对黄霉素产生菌进行了研究,并首次将氮离子注入技术和链霉素抗性筛选的方法应用于黄霉素产生菌的诱变育种研究。
详细介绍:
我们首次利用高压静电场、低能离子注入对黄霉素产生菌进行了研究,并首次将氮离子注入技术和链霉素抗性筛选的方法应用于黄霉素产生菌的诱变育种研究中,大大增加了育种的方向性,加快了菌种选育的进程,提高了筛选的工作效率,获得了效价比原出发菌株08-126F2(1596u/ml)提高了210%的高产菌株08N-28F1(4998u/ml),实现了黄霉素产生菌的实验室改良。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项目采用物理因子诱变结合理性化筛选的方法进行诱变育种。主要目的是通过高压静电场和低能离子注入诱变育种来提高黄霉素产生菌的生产能力。我们考察了高压静电场和低能离子注入对黄霉素产生菌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诱变剂量,结合链霉素抗性筛选,选育高品质工业用菌。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首次利用高压静电场、低能离子注入对黄霉素产生菌进行了研究,并首次将氮离子注入技术和链霉素抗性筛选的方法应用于黄霉素产生菌的诱变育种研究中,大大增加了育种的方向性,加快了菌种选育的进程,提高了筛选的工作效率,结果不仅证明了该方法的广泛有效性,并且获得了高产菌株。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验采用的是内蒙古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用菌,通过高压静电技术和离子束诱变育种技术结合链霉素抗性筛选获得了08N-28F1高产菌株,证实了高压静电场对微生物有一定的诱变作用;验证了分子育种中关于抗生素产生菌抗性基因与抗生素合成基因以及调控基因紧密连锁而容易发生共突变的理论。给工业用黄霉素产生菌菌种实验室改良做了探索性的工作,为进一步工业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学术论文摘要

试验研究了高压静电场、离子注入处理对黄霉素产生菌的影响,采用低能氮离子注入技术对黄霉素产生菌进行诱变处理,结合链霉素抗性筛选对黄霉素产生菌进行诱变育种得到了100株抗性突变株。经过多轮筛选,最终获得了生物效价较出发菌株08-126F2提高了2.1倍的高产菌株08N-28F1。

获奖情况

鉴定结果

参考文献

[1]徐小艳.专用抗生素饲料添加剂—黄霉素.兽药与饲料添加剂, 2003(3):14-16. [2]郭萍.动物促生长添加剂—黄霉素.山东饲料,2004(9):13-15. [3]王惠,吴兆亮,胡金刚,童应凯等. 紫外诱变选育黄霉素高产菌,中国饲料,2006:l4. [4]王惠,童应凯,吴兆亮,胡金刚等.亚硝酸诱变选育黄霉素高产菌的研究[J].饲料工业,2006, 27(8). [5]童应凯,王惠,吴兆亮,胡金刚等.黄霉素产生菌微波诱变育种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6, 21(增刊):70-72. [6]毛丽.黄霉素产生菌的菌种选育及发酵工艺的研究.沈阳药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 [7]王世梅,黄为一,崔凤元.微生物学通报[J],2001,28(1):64-67. [8]陈宁,林梓鑫,张峰.离子注入红霉素产生菌诱变高产菌株及其机理初步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1997,23(6):410. [9]熊宗贵.发酵工艺原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46.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黄霉素(Flavomycin)是一种抗菌素类促生长剂。黄霉素用量小、促生长效果显著、无残留、无污染,安全性很高,是世界上公认有效的饲料添加剂。我国黄霉素的应用刚刚起步,但已显示出广阔前景。目前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几家大型制药企业,已经成功研制开发出了黄霉素4%和8%预混剂。随着近年来黄霉素生产的国产化,尤其国内的大型抗生素制药企业进人到动物保健品行业中,其产品质量和性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因此,随着饲料添加剂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国内黄霉素市场的竞争激烈,不仅有生产同品种产品的企业之间竞争,生产不同品种但功能相近产品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内蒙古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主导产品为饲用黄霉素,目前其年生产能力为2300吨。另外,黄霉素产生菌效价偏低也是困扰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大部分企业黄霉素产生菌效价均在10000u/ml以下,而国外则集中在13000-14000u/ml之间,意大利甚至超过16000u/ml。因此,企业只有不断的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企业不断进行菌种改良,提高产量以适应需求,而研究新型的、行之有效的诱变育种技术则是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当务之急。在发酵工业中,微生物菌种选育占有的重要地位,提高发酵产量最重要的途径是通过对生产菌种的诱变育种。目前,关于黄霉素菌种的诱变育种等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有个别高校开展了紫外、亚硝酸、微波、亚硝基胍、硫酸乙二酯等诱变黄霉素菌种的研究。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