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的关键领域、案例分析及策略建议--基于我国16个代表性城市的实证研究
小类:
经济
简介:
以我国典型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的实证研究为基础,系统分析了我国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路径选择问题。首先,通过三类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两项指标反映城市产业结构的基本特点,将所有调研样本城市划分为四大类。其次,将城市类型与循环经济的组织尺度相结合,归纳出对应的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和焦点问题,并针对每一个问题提炼出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策略。最后,探讨了循环经济模式对城市中长期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促进作用和发展路径的指引作用,并提出循环经济模式指导下的城市协调发展路径。
详细介绍:
本文以我国典型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的实证研究为基础,系统分析了我国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路径选择问题。研究首先以城市产业结构特征为切入点,通过三类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两项指标反映城市产业结构的基本特点,将所有调研样本城市划分为资源密集生产型、资源密集消费型、技术密集生产型和技术密集消费型四个大类。然后将城市类型与循环经济的组织尺度相结合,归纳出对应的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和焦点问题。并针对每一个问题提炼出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策略:即以工艺改进促源头削减;以政策扶持促产业替代;以纵横延伸促产业共生;以构建网络促废物消纳;以行政调控促物资回收;以增强意识促绿色消费。 最后,本文探讨了循环经济模式对城市中长期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促进作用和发展路径的指引作用,并提出循环经济模式指导下的城市协调发展路径为:一方面,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途径减少整个城市生产系统对不可再生资源依赖程度,加快高附加值的加工型产业链延伸和循环经济新兴替代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提高社会公众整体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发挥消费环节物资回收循环对生产环节的良性反馈作用。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自2004年起,本人所在院系组织实施了题为“循环经济零距离”的学生暑期调研活动。共有170余人次,19支支队,对我国16个大中型城市进行了调研考察。本文以上述研究活动为基础,以实证研究获得的具体案例为切入点,分析我国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并归纳我国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探讨针对城市产业结构特征的循环经济发展路径选择问题。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科学扎实的基础调研工作。连续5年实证研究形成了多主体、多研究方法交叉结合的研究框架。 2)样本城市具有较强代表性。选择城市综合考虑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经济水平等方面代表性及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和非试点城市的差异。 3)构建了基于城市产业结构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城市产业结构入手分析了循环经济建设关键领域与产业结构特征的匹配关系。 4)提出了适合于我国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策略和路径模式。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 实践支队在结束调研后向当地接待部门提交实践调研报告,并召开实践总结会,向有关部门汇报调研成果,为当地循环经济建设提供建议。 2)包含大量来源于一手调研资料的实证案例,对理解试点探索阶段我国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状况具有参考意义。 3)提出的基于城市产业结构的理论分析框架对进一步开展城市循环经济研究具有理论参考价值。 4)总结了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六项策略,对城市循环经济建设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作品摘要

本文以我国典型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的实证研究为基础,系统分析了我国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路径选择问题。研究首先以城市产业结构特征为切入点,通过三类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两项指标反映城市产业结构的基本特点,将所有调研样本城市划分为资源密集生产型、资源密集消费型、技术密集生产型和技术密集消费型四个大类。然后将城市类型与循环经济的组织尺度相结合,归纳出对应的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和焦点问题。并针对每一个问题提炼出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策略:即以工艺改进促源头削减;以政策扶持促产业替代;以纵横延伸促产业共生;以构建网络促废物消纳;以行政调控促物资回收;以增强意识促绿色消费。 最后,本文探讨了循环经济模式对城市中长期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促进作用和发展路径的指引作用,并提出循环经济模式指导下的城市协调发展路径为:一方面,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途径减少整个城市生产系统对不可再生资源依赖程度,加快高附加值的加工型产业链延伸和循环经济新兴替代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提高社会公众整体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发挥消费环节物资回收循环对生产环节的良性反馈作用。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作为本作品撰写基础的循环经济实践调研活动曾获得过以下奖励: 2005年、2007年荣获“北京市优秀实践团队”称号; 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2008年连续五年荣获校级“暑期社会实践金奖支队”称号;

参考文献

[1]郝家龙,翟纯红.循环经济与资源型城市成长路径[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2]慈福义. 循环经济与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张思锋. 循环经济:建设模式与推进机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孙佑海,张天柱.循环经济立法框架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5]石磊,周海林.循环经济的组织尺度与地理尺度及其政策含义[J].地球信息科学,2007,9(1):61-64 [6]Fumikazu Yoshida. The Cyclical Economy of Japan[M]. Hokkaido:Hokkaido University Press, 2007.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 □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我国城市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概要式的理论论述和对于某些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的实证研究。 理论研究方面,多数研究者均以循环经济建设的组织尺度为出发点,主要论述了在三个层次上建设循环经济[1-5]:一是强调企业内部循环经济建设,实现企业生产的“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二是通过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来发展城市循环经济,形成生态园区内部循环型产业链,实现资源利用减量化和废物资源化、再利用。三是在城市整体层面上建立良性循环的城市生态系统和绿色消费系统。 典型城市的实证研究方面,对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的研究较为集中,分析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资源枯竭压力、社会就业压力,提出通过循环经济途径减少环境污染、加速资源型城市的结构转型,探索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上述研究丰富了我国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探讨和城市实证案例分析,但是尚存在以下两方面的缺失和不足: 1)理论分析文献对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缺乏实际指导作用,大量文献以宏观层面的、具有普遍性的论述为主;没有结合我国城市多样化和地区发展水平差异的特点概括不同类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模式。 2)城市实证研究缺乏多样本间的横向对比,往往就单一案例进行分析,缺乏系统性框架;立足于我国城市多样化的特点,分析不同类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问题的研究较为缺乏。 参考文献 [1]王海燕. 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及途径[J]. 软科学, 2006(1):87~89. [2]牛桂敏. 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与措施[J]. 城市, 2007(3):12~14. [3]李红伟, 石立哲. 论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与保障措施[J]. 资源与人居环境, 2008(16):36~39. [4]张世英,侯丽媛. 城市循环经济建设[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8(2):93~97 [5]王晖,宗刚. 浅析我国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J]. 经济论坛, 2007,17:49~50 [6]梁亚红,鲁油. 煤炭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以平顶山市为例[J].中国矿业,2008,17(6):27~30 [7]黑龙江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煤炭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7(4):73~74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