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温针灸减低阿司匹林抗风湿剂量引起胃肠道副作用的研发方案
- 来源:
- 第十一届“挑战杯”国赛作品
- 小类:
- 生命科学
- 大类:
- 科技发明制作B类
- 简介:
- 副作用(side reaction)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可能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鉴于现代医学从细微结构研究疾病发病、诊断与治疗的本质,无论是传统西医还是循证医学(EBM)治疗的都是“个体的病变”,它们均不能处理好提高疗效与降低副作用两者之间的矛盾,直接导致患者在接受诊疗的同时不可避免的要忍受一些额外的痛苦。 中医在诊疗过程中把患者全身上下看作一个整体,所以其治疗的是“病变的个体”,诊疗目的是达到“天人合一”。本研究认为,将中医个性化辨证论治结合到现代医学的诊疗方案中,则可以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诊疗过程中导致的副损伤。 本作品以中医“治未病”为指导思想,把可预知的服用药物所产生的副作用视为“未病”,通过在服药的同时进行针灸保健,减低药物对机体产生的副作用以达到研究目的。在众多的常用药物当中,本作品选取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中的阿司匹林为代表,设计实验研究阿司匹林治疗胶原型关节炎大鼠时,针灸保健预防阿司匹林导致的胃肠道副作用。预计实验结果是针灸保健确实能减低阿司匹林治疗类风湿病时所导致的胃肠道副作用。通过该实验,开拓针灸“治未病”新研究领域。最终通过本作品结果与市面上已存在的针灸保健器材相结合,将中医针灸“治未病”向社会推广应用,以提高国民身体素质! 当今社会,随着平均生活水平与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己的健康状态越发注重,公众的保健意识越来越强, 无论对保健市场还是临床医疗,本作品均具有巨大的实际应用价值与广泛的市场需求。
- 详细介绍:
- “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便提出了著名的“治未病”主张:“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奠定了中医预防医学的基础。”“治未病”理论精髓包含3个方面的基本意义:防病于未然、治病于初始、既病防传变,其中的防病于未然和上段中所述思想基本一致。中医历代医籍中记载了大量关于治未病理论,并把治未病看作是治病的最高境界,故有“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说。 中国古代人民很早以前就采用针灸方法保健强身,针灸“治未病”是依据中医理论,选择一定的时机,应用各种针灸方法刺激特定的穴位,使机体本身的抗病能力和调整能力得到进一步充分的发挥,针刺保健则着眼于强壮身体,增进机体代谢能力,旨在养生延寿。 由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临床上应用范围广泛且其胃肠道副作用较明显,所以本研究组选取该类药物中的阿司匹林为代表,设计实验研究阿司匹林治疗胶原型关节炎大鼠时,针灸保健预防阿司匹林导致的胃肠道副作用,以开拓针灸“治未病”研究新领域。 本研究的取穴依据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足三里有扶正培元通降胃气之功,据报道针灸足三里具有保护胃粘膜的作用,可减轻化学药物对胃粘膜的损伤。内关为手厥阴经之络穴,沟通三焦,功善理气降逆,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阴维为病苦心痛”(《难经•二十九难》),取之可畅达三焦气血、和胃降逆止痛。任脉、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中脘有健脾和胃、消积化滞和理气止痛的作用,同时它又是胃募穴和腑会,能调中焦而平冲逆之气。下脘为任脉、足太阴经交会穴,有健胃和脾、消积化滞的作用。四穴合用,上病取下,远端取穴,邻近取穴,有健脾和胃、调理肠胃之功,能够减低不良胃肠道反应。 本作品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进行胶原型关节炎大鼠模型的复制。接着,筛选出成模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3组,每组实验7d,以动态观察各指标变化,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果。最后,将实验结果与市面上所存在的针灸保健器材相结合,推出针灸保健“治未病”新产品。
作品专业信息
设计、发明的目的和基本思路、创新点、技术关键和主要技术指标
- 1. 作品设计与发明的目的 本作品以中医“治未病”为指导思想,把可预知的药物副作用视为“未病”,目的在于通过在服药的同时进行针灸保健,减低药物对机体产生的副作用。在众多的常用药物当中,本作品选取非甾体抗炎药中的阿司匹林为代表,针灸保健预防其抗风湿剂量时导致的胃肠道副作用。 2.基本思路 西医主要从细微结构研究疾病,其治疗的是 “个体的病变”,较少考虑“病变个体的整体”;而中医在诊疗过程中把患者全身看作一个整体,治疗的是“病变的个体”,兼顾疗效、整体及毒副作用,以达到“天人合一”为诊疗目的。 本研究认为,将中医针灸结合到现代医学诊疗方案中,可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诊疗过程中导致的副损伤。 3. 创新点 目前国内外对针灸治疗做了很多研究,市面上亦存在许多针灸保健器材,但是科学研究数据指导的针灸保健产品却十分缺乏。本课题模拟临床实际用药情况,研究在胃肠道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某种药物的副作用持续性损伤时,进行针灸减低该药物对机体副作用的研究,并将实验研究结果与市面上适合的针灸保健器材联系起来,以“治未病”理念推出针灸“科学+保健”新产品,致力于填补上述国内外在该方面上的空白。 4. 技术关键和主要技术指标 本研究的技术关键在于以循证医学的理念指导针灸“治未病”实验整个过程,主要技术指标包括:①观察体重与饮食情况;②观察胃粘膜胃酸的分泌功能;③胃溃疡指数的测定;④将实验结果与适合的针灸保健器材相联系。
科学性、先进性
- 国内外在针灸治疗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但多观察各种因素已经损伤胃肠道功能后针灸对患者胃肠道的修复作用。临床患者抗风湿时需要长期服药,服药初期药物副作用尚未完全表现,若此时进行针灸保健,将可保护胃粘膜,减低药物对机体的损伤,遗憾的是,在该方面的研究却仍是一片空白。 当前市面上已有许多针灸保健器材,其或复制或简化或综合临床针灸手法,主要目的是使针灸手法利于操作。但是,由于缺乏针灸“治未病”实验数据的指导,导致市场上卖的产品只是仪器,而不包括确效的保健方案,此竞争力不大。 本作品的先进性、科学性在于:①以中医“治未病”为指导思想,把可预知的药物副作用视为“未病”,在服药的同时进行针灸保健,研究在胃肠道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某种药物副作用的持续性损伤时,针灸减低该药物对机体副作用的功效,符合临床实际用药情况,同时亦填补了国内外在此方面研究上的空白;②将实验研究结果与市面上适合的针灸保健器材相结合,用理论数据指导保健器材的使用,可以保证产品的保健功效,能够吸引消费者。
获奖情况及鉴定结果
- 2008年10月,于专业内参加由科技科举办的“自主创新实验竞赛”,获得一等奖; 2008年10月,于院内参加由教务科、院团委共同举办的“自主创新实验大赛”,获得一等奖; 2008年11月,于校内参加实验中心举办的“科技创新实验设计大赛”,获得一等奖; 2009年6月,于校内参加由校团委、校科技创新会共同举办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一等奖; 2009年6月,获省级奖励。
作品所处阶段
- 实验室阶段
技术转让方式
- 技术合作开发
作品可展示的形式
- 图纸、图片、现场演示
使用说明,技术特点和优势,适应范围,推广前景的技术性说明,市场分析,经济效益预测
- 1.使用说明 本技术配合适当的保健器材成套使用,以中医“治未病”的理念进行针灸保健,增强人体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尽可能的降低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副作用。 2.技术特点及优势 研究以“治未病”为指导思想,把可预知的药物副作用视为“未病”,服药的同时进行针灸保健,以减低药物对机体副作用,并将实验结果与适合的保健器材相结合。作品在技术上填补了国内外研究的空白,又能保证产品的功效,在保健市场上具备强竞争力。 3.适应范围与推广前景 本技术的目标顾客是长期服用阿斯匹林或患胃溃疡以及亚健康人群。随着国民保健意识益增,家庭保健已成为一种时尚,本作品将以无副作用、使用方便的绝对优势赢得广大消费者青睐。 4.市场分析与经济效益预测 我国近年国内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速度约为GDP增长速度的两倍,通过多地区的调研,本科研组发现该产品需求量大。此外,该技术对亚健康人群亦有较好的疗效,此经济效益不可估量。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目前国内外在针灸治疗方面做了很多研究,易受乡等发现艾灸足三里可提高应激性溃疡大鼠胃粘膜中TGF-a ,PGE2的含量,增加胃粘膜血流量,从而保护胃粘膜。陈演江等的实验证明了艾灸对大鼠实验性溃疡模型有减轻损伤和加快修复两方面的作用。裴景春用胃镜观察针刺修复消化性溃疡患者,证实针刺治疗不仅在改善溃疡症状上取得较好的疗效,而且在纤维内窥镜下也显示出针灸治疗确有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这些研究多偏重于观察一次性损伤后针灸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或者是在各种因素已经损伤胃肠道功能后观察针灸对患者胃肠道的修复作用,却忽略了临床抗风湿时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其胃肠道不可避免的要受到该种药物持续性损伤的这种临床实际情况。本研究小组在查阅大量文献后认为,在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同时进行针灸保健,将可保护胃粘膜,减低药物对机体的损伤,相当于中医的“治未病”。遗憾的是,尽管国内外在针灸治疗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但是在针灸“治未病”方面的研究却是一片空白。 同时,当前市面上存在许多针灸保健器材,具有代表性的有温针灸器、温针电针综合治疗仪、电热针灸针等,这些产品或复制或简化或综合临床针灸手法,主要目的是令针灸手法便于操作,以方便临床推广。但是,由于缺乏针灸保健“治未病”实验数据的指导,针灸保健器材多应用于临床医师指导环境,或局限于专业人士使用,甚少用于家庭保健,不利于针灸保健理论及针灸手法的社会普及,此限制了针灸保健市场的发展。 本作品考虑到上述两种情况,吸取针灸治疗研究领域的经验,根据循证医学(EBM)的科研模式,把已有的宝贵临床、科研经验再次整理,通过“双盲无序”等实验方法,开展“大范围、多中心”的研究,以中医“治未病”为指导思想,把可预知的服用药物所产生的副作用视为“未病”,通过在服药的同时进行针灸保健,减低药物对机体产生的副作用以达到研究目的,此符合临床实际用药情况。在实验完成后,本研究小组将实验研究结果与市面上适合的针灸保健器材相结合,用理论数据指导保健器材的使用,可以肯定产品的保健功效,从而扩大该产品的应用范围,增强其在保健市场上的竞争力。 本作品将开拓针灸“治未病”保健新领域,进一步推动我国针灸事业的发展。本研发小组致力于将中医针灸“治未病”理论及治疗手法普及化,以发扬国粹为己任,为提高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做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