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对中国国民高储蓄率问题的探索--心理学角度的解释
小类:
经济
简介:
本研究首先是对经济学领域中对高储蓄率问题看法的总结和介绍,通过分析,我们具体的提出了经济学解释在理论和实践两种层面、五个主要方向上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缺陷,我们在接下来的分析中提出应当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高储蓄率问题,真正的从行为上改变国人重储蓄、轻消费的行为模式,真正的改变现有的拉动内需的模式。基于此种考虑,文章分三个层面对提出了进行心理学研究的可能性。
详细介绍:
本研究是对研究者一年多来所读文献和所思所想的总结和介绍。研究的动机在于对我国群众高储蓄低消费行为的兴趣,以及对我国调动内需的措施迟迟不能达到理想效果的忧虑。研究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解释国人高储蓄行为上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研究首先是对经济学领域对高储蓄率问题看法的总结和分析,具体的提出了经济学解释在理论和实践两种层面、五个主要方向上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缺...(查看更多)

作品图片

  • 对中国国民高储蓄率问题的探索--心理学角度的解释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通过我们的观察阅读发现,当下国内经济学领域中对高储蓄率问题的研究多是理论分析和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预测的模式,缺乏实证研究亦在应用中缺乏生态效度。因此我们试图通过心理学手段将关注点深入至普通消费者的心理层面,从根本上分析高储蓄率问题。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 关注我国经济发展对扩大内需的要求,时效性、应用性强。 2 本文建立在严格的逻辑论证基础之上,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并针对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不足进行了心理学纬度上的思考。 3 本文并非单纯从大衣学科视角出发,而是以问题为关注点,打破界限,进行跨学科领域的全面考虑。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 研究假设一旦证实,很有可能从根本上解释我国国民的储蓄习惯,打开扩大内需的新思路,真正实现有效调节居民储蓄与消费之间的比例。 2 扩展了国内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手段和研究方法,丰富了心理学理论对实际问题的解释及思考方式。

作品摘要

为消除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急需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但我国储蓄率始终维持高水平的现状正阻碍扩大内需的实现。为探索促进国人增加消费的有效方法,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索。首先,文章介绍了经济学对该问题的六种解释。随后,作者指出经济学解释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多种局限。针对这些局限性,文章认为从心理学角度可以进行三方面探索:(a)从个人层面来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Modigliani, (1986).The" life cycle" Hypothesis of Saving: Aggregate Implications and Tests.The American Review, Vol.76,No.3.,pp .297-313 2、Daniel Kahneman; Amos Tversky (1979). Prospect Th...(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内外学者对该问题意见不一。 首先,国外对我国高储蓄率问题的观点主要是在我国发表的经济数据和其他文献的基础上推论而来。Kraay(2000)、Modigliani和Cao(2004)等人认为,我国改革以来高经济增长率是中国高储蓄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他们还发现高储蓄率可以用人口因素解释,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Wakabayashi和Mackelar(1999)则认为...(查看更多)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