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大学生“村官”机制建设:基于1260个乡村实证调查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十几年间,从个别省份试点工程发展到全国战略工程,也成为了严峻就业形势下一个新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内各个地区及部分省(直辖市)的1260名大学生“村官”、133名村干部、166名村民开展问卷、访谈等形式的调查,运用SPSS统计,查阅相关资料,全面了反映大学生“村官”计划总体状况,并在充分学习政策和认真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对大学生“村官”机制建设提出了十九项具体且操作性较强的建议。
详细介绍:
大学生“村官”,是指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社区)党支部负责人助理、村(居)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从缓慢成型到快速发展,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发展过程。 作为一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新时期农村干部的重要政策,建立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已经成为了党和国家的重要课题。 2008年底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规模达到13万人以上。以浙江省为例,4月14日浙江日报最新报道显示我省已有13687名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广袤的土地上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但目前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就大学生“村官”的相关情况尚未进行过大规模跨省区的系统性的调研,有的调查范围狭小、有的研究停留于理论层面,对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各地实施情况缺乏全面的评估和反馈,关于大学生“村官”机制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总数不多。由此,各级政府特别是政策制定部门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现状尤其是所面临的困难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 因此,为了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当前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情况,我们以浙江省十个地市的大学生“村官”为主要调研对象(因舟山地区所招聘的大学生均为社区工作者,故未对舟山地区开展调查),同时结合福建、江苏、内蒙古、四川、湖南、上海、北京等全国十余个省以及直辖市大学生村官,开展了自该计划实施以来,跨省市(区)最多、单体“村官”范围最广的关于在职大学生“村官”的调研活动。 调查报告在对省内各地大学生“村官”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省内外大学生“村官”基本情况和大学生“村官”任职地区村干部和村民的调查结果,同时通过浙江省内典型地区的对比。在掌握目前大学生“村官”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报考任用、岗位工作、培训教育、待遇保障、未来发展这五方面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总结研究大学生“村官”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以及计划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通过学习、分析现有大学生“村官”相关政策以及已有研究成果,就现有大学生“村官”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后,提出 “七大创新、五项深化、四层联动”,共十九项具体且操作性较强的建议。 七大创新:赋予大学生“村官”新定位,并提出选聘机制、交流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帮扶机制、创业机制六方面关于大学生“村官”机制建设的创新性建议;五项深化:以选聘、培训、保障、考核、流动全方面的系统化的机制为载体,力求集中各地区实施状况优良的机制,在力度上加深,在范围上推广,此外,还就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给予补充方案;四层联动:针对政策制定部门、基层领导干部、各大高等院校、以及大学生“村官”,给予不同提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为全面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村官”计划现状,我们开展以浙江省为主要调查点,全国范围内十省六市的关于在职大学生“村官”现状的调研。通过总结研究大学生“村官”所面临困难以及计划实施的不足之处,结合分析相关政策以及已有研究成果,就大学生“村官”计划机制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后,提出 “七大创新、五项深化、四层联动”,共十九项具体且操作性较强的建议,谨向各级政府部门未来制定政策提供决策性参考依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数据来源的科学性:实地走访大学生“村官”及相关人员、部门;分析方式科学性:运用spss软件分析;调研活动科学性:全国范围内跨省市(区)最多、单体“村官”范围最广。 调研报告以机制建设为载体,就建立长效机制提出补充方案,对解决当前普遍存在问题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对各层面人员所提建议具有较高针对性;对现有政策实施具有较强辅助性;对引导改革创新方向具有较准确预见性,适宜在浙江省乃至全国推广。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次调研作为省内首个针对在职大学生“村官”开展的规模最大问卷调查,是就大学生“村官”机制建设及运行的可行性研究,受到了各级政府及基层群众的关注与支持。调查报告递交浙江省委组织部、浙江省农办,得到了省委组织部领导的高度评价,提出的部分建议已被浙江省委组织部采纳,并在个别地区开展试点活动,证实了该调查报告创新性建议的现实可行性。

作品摘要

大学生“村官”计划从一项个别省份试点工程发展到全国战略工程,成为了严峻就业形势下一个热点话题。几年来,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对农村的经济建设,提高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完善基层组织形式、密切党群关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以来,跨省市(区)最多、单体“村官”范围最广的调研活动,我们在对浙江省内各个地区及部分省(直辖市)的1260名大学生“村官”、133名村干部、166名村民开展问卷、访谈等形式的调查基础上,认真分析调查数据,结合查阅大量文件资料,运用SPSS统计,深入探究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就大学生“村官”机制建设提出了十九项具体且操作性较强的建议,如:赋予大学生“村官”“农村企业执行官”的新概念、推出“村官”不同乡镇之间合理“内流”、增设村官导师制等七大创新建议;改革培训机制等五项内容;从政府、乡镇、高校、大学生“村官”四个层次建立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机制等一系列对策与提议。调研报告中部分措施已在浙江省试点实施,并取得一定成效,期盼本调研报告能为各级政府部门出台政策提供更科学的决策参考依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09年 浙江省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一等奖

参考文献

[1]《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 [2]《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有关问题的答复意见》 [3]《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 [4]《浙江省贯彻落实〈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实施细则》 [5]《浙江省选聘到村和社区工作高校毕业生管理办法(试行)》 [6]《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7]《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 [8]《经中央同意,中组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五年选聘十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李源潮要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骨干力量》 [9]《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自发、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当前,国内专家学者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研究分为两类:一、针对某一地区的现状或个案的讨论;二、理论分析为主。 一、某一地区的现状分析主要有:栗振宇等人(2007)以网络调查的形式对28名大学生“村官”针对角色定位问题的探讨;刘云等人(2008)针对鹤壁地区的大学生“村官”现状开展分析;李包庚等人(2007)以慈溪市为例的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讨论;胡建兵等人(2002)对江苏海安地区大学生“村官”离任分析;王寅(2007)通过对大邑县88名大学生“村官”的调查,分析现状;殷殷(2008)对苏北大学生“村官”问卷调查,探讨该政策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积极作用;袁君宝(2008)对武汉地区的大学生“村官”的调查与优化分析;典型个案分析:梁毅(2008)对峪口镇兴隆庄村村委会主任助理赵罗进行访问。陈统奎(2008)对戈新化等五名大学生“村官”的访谈。以上调查报告的调查范围集中于某一部分地区或个别较为典型的大学生“村官”,存在调查数量少、代表性不够高等缺憾。 二、理论分析。王壮、高扬(2008)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角度分析现状,认为要当好做好“村官”需要大学生在思想层面上有三点准备:(1)大学生“村官”,必须要育强烈的带领村民致富的使命感、责任感。(2)大学生“村官”必须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3)大学生“村官”必须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自我学习的能力。 李诚、谭静、施心耕为主的研究人员认为大学生“村官”应实行定向培养,即订单培养模式:在高校开设相关专业,设计相应课程。吴亚军(2008)认为可将大学生“村官”村官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促进大学生“村官”留任。以上是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对该计划进行的理论层面的分析。 综上所述,因大学生“村官”分布散,调查访问较为困难,故当前国内专家学者较多以部分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或以典型个案作为分析重点,或在理论层面就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讨论。本次调查研究汲取、总结了此前各方面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浙江省为主的全国1260个乡村的实证调查,以大学生“村官”和相关地市组织人事部门、乡镇政府、村委会干部、村民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大规模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个别访谈,大量收集有关政府部门资料,分析现有国内研究成果等,从多角度出发,综合多方面因素,提出村官机制建设的创新性结论和建议。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