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活跃在中国土地上的“洋个体”--浙江义乌常驻外商与地方社会融合状况的调查
小类:
社会
简介:
浙江义乌市有常驻外商1万余人,是中国常驻外商人数最多的县级城市。这些外商大多从事个体经营,因而被当地人称为“洋个体”。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义乌市为吸引“洋个体”常驻,努力使小商品市场最大化、国际化,大力促进了外商常驻化,构成了“洋个体”融合中国地方社会的前提条件;义乌“洋个体”与当地社会的经济层面融合较多,社会层面的融合正在扩展广度,文化和心理层面还未能深入;义乌市在促进“洋个体”与中国地方社会融合方面,积累了比较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创造优越的经商条件,强化舒适的生活服务,推进多元的文化融合;为促使“洋个体”现阶段和未来更好地融入中国地方,要进一步优化环境,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接纳常驻外商,实现外商与中国地方更加和谐;要与时俱进,就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出台更有利于对外开放、促进外商与中国社会进一步融合的新举措、新政策。
详细介绍: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不仅在省级城市,而且在地、县级城市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商人在此常驻。浙江义乌市有常驻外商1万余人,是中国常驻外商人数最多的县级城市。这些外商大多从事个体经营,因而被当地人称为“洋个体”。该市在吸引外商经营、促进常驻外商与驻地融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义乌的做法和经验具有先进性和代表性,对其他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吸引外商具有示范或借鉴意义。 义乌市为吸引“洋个体”常驻,努力使小商品市场最大化、国际化,大大促进了外商的常驻化,构成了“洋个体” 融合中国地方社会的前提条件。 本作品根据移民与社会融合的相关理论,就“洋个体”在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和文化层面上与驻地融合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经过分析后认为:义乌“洋个体”与当地社会的融合尚处于起始阶段:经济层面融合较多,社会层面的融合正在扩展广度,心理和文化层面的融合目前刚刚起步,还未能深入。 本作品总结了义乌在促进“洋个体”与中国地方社会融合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为: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创造优越的经商条件,强化舒适的生活服务,推进多元的文化融合。 在以上调查的基础上,本作品就现阶段和未来如何促使“洋个体”更好地融入驻地提出了对策建议:要进一步优化环境,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接纳常驻外商;要与时俱进,就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出台更有利于对外开放、促进外商与中国社会进一步融合的新举措、新政策。

作品图片

  • 活跃在中国土地上的“洋个体”--浙江义乌常驻外商与地方社会融合状况的调查
  • 活跃在中国土地上的“洋个体”--浙江义乌常驻外商与地方社会融合状况的调查
  • 活跃在中国土地上的“洋个体”--浙江义乌常驻外商与地方社会融合状况的调查
  • 活跃在中国土地上的“洋个体”--浙江义乌常驻外商与地方社会融合状况的调查
  • 活跃在中国土地上的“洋个体”--浙江义乌常驻外商与地方社会融合状况的调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浙江义乌是中国常驻外商人数最多的县级城市,共1万余人。该市在促进常驻外商与地方融合方面有着积极探索。本文对其做法和实践效果进行调查,旨在总结经验,提供借鉴,以促进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 基本思路:调查“洋个体”常驻义乌的条件及形成原因;调查“洋个体”与义乌社会的融合状况;总结义乌促进“洋个体”与地方社会融合的成功经验;针对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已有的关于义乌的研究多选择经济学角度。本研究主要从社会学角度探讨常驻外商与中国地方社会融合情况,具有独特性。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未来中小城市将成为外商的重要常驻地。目前相关研究尚少,本研究具有开创性。 课题组负责人为义乌籍大学生,同时为浙中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对调查内容具有认识和研究基础,并拥有开展研究的有利条件。所获材料详实,确保本研究具有科学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对地方层面:本作品对义乌市具有总结经验、探索新问题的价值,为促进当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供参考,同时为中国其他地区吸引外商、扩大对外开放提供示范或借鉴。 对国家层面:本作品以浙江义乌为实例,从常驻外籍人士与中国地方社会关系的工作中,总结改革开放30年促进外籍人士与中国地方社会融合的重要经验,对国家制定和完善宏观政策、构建全球化进程中的和谐社会具有参考价值。

作品摘要

浙江义乌有常驻外商1万余人,是中国常驻外商人数最多的县级城市。这些外商大多从事个体经营,因而被当地人称为“洋个体”。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义乌市为吸引“洋个体”常驻,努力使小商品市场最大化、国际化,大力促进了外商常驻化,构成了“洋个体”融合中国地方社会的前提条件;义乌“洋个体”与当地社会的经济层面融合较多,社会层面的融合正在扩展广度,文化和心理层面还未能深入;义乌市在促进“洋个体”与中国地方社会融合方面,积累了比较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创造优越的经商条件,强化舒适的生活服务,推进多元的文化融合;为促使“洋个体”现阶段和未来更好地融入中国地方,要进一步优化环境,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接纳常驻外商,实现外商与中国地方更加和谐;要与时俱进,就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出台更有利于对外开放、促进外商与中国社会进一步融合的新举措、新政策。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作品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某校校内选拔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 乔治•弗提奥•塔皮诺斯.全球化、区域融合、跨国移民(祝东力译)[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1,(3). [2] 任远,邬民乐.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J].人口研究,2006,(03). [3] 田凯.关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1995(5). [4] 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江海学刊,2002,(6). [5]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3). [6] 郭星华,储卉娟.从乡村到都市:融入与隔离——关于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J].江海学刊,2004,(3). [7] 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5). [8] 义乌市2000~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9] 义乌市2000~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0] 陈旭华,朱华兵.义乌外商生存状况调查[J].中外企业家,2007,(03).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图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影视资料,文件,自发,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已有30年,与世界各国各方面交往不断加强,国际人口的流动也越来越多。从中国人移民国外到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回国就业,到渐渐有外国人选择定居中国,预计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更多的外国人将常驻中国,并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流动。关注中国地方社会的这一特殊群体,探讨其与中国地方社会的融合已成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本调查研究以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相关研究为理论基础,选取浙江义乌这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地区的常驻外商为实例,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这一群体与中国地方社会融合的状况。 早在19世纪90年代,以美国社会学家帕克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就开始研究从欧洲来到美国的新移民如何适应新的环境(例如,芝加哥城)。对流动人口与当地主流社会融合的研究也是西方研究中的一个经典命题。近年来,在我国,流动人口如何融入城市社会已经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田凯(1995)提出流动人口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实际上是再社会化过程,它包括三个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层面或文化层面。朱力(2002)认为这三个方面是依次递进的。王春光(2001)从社会认同和社会融合的关系出发,考察了新生代社会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和社会融合的问题,郭星华(2004)引入社会距离的概念,对新生代民工和城市居民的社会距离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已有的研究中,主要有社会融合和社会排斥的理论介绍,且以农民工这一群体为主要对象的成果,涉及常驻外商的社会融合的研究尚少。仅有的研究也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或广州、深圳等改革开放的前沿,基本没有关注中小城市,而中小城市中的这一群体是有别于大城市的,并且预计在未来这类人群会成为定居中国的外籍人士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在针对浙江义乌的研究中,目前还是主要以经济学分析为主,当地义乌工商学院于2005年曾展开的一项“义乌外商生存状况调查”是仅有的相关的调查,它以问卷形式展开调查,主要是展示问卷结果,理论分析相对欠缺。 综上所述,本课题从社会学的角度就义乌常驻外商与中国地方社会的融合作了有益的探讨,其不但对浙江义乌,同时对中国其他中小城市常驻外籍人士与中国地方社会融合的研究提供了案例,将有利于推动国内学术界对此方面研究的深入,因此具有鲜明而重要的意义。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