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小城镇”模式的重构——基于农村内部机制的考察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文“理想类型”的方法,农村内部机制入手,在一个宏观的角度上展开“小城镇”模式的重构。在费孝通城乡发展道路思想的基础上,作者坚定在中国农业国情下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在分别对乡镇企业、农村承包责任制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分析与型构后组成了“小城镇”模式“三驾马车”的思想。
详细介绍:
本文基于对中国广大中西部农村“向何处去”的困惑,以及对以往光彩夺目的“明星村”的深刻反思站在一个超脱的宏观角度上,运用马克斯•韦伯“理想类型”的方法论,从农村内部发展机制中去寻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路。在费孝通先生中国城乡发展道路思想基础上,作者坚定在当前中国农业国情下发展“小城镇”的思路是正确的,而之前“小城镇”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遭受的批评都是部分学者与官员错误的将“小城镇”建设简单化理解造成的。在历数小城镇发展的历史后,作者对当前社会对小城镇存在的误解进行了厘定,提出重构小城镇建设的思想。作者分别对容易引起人们误会的“乡镇企业”进行了重新界定,重新提出“乡村工业”的概念;肯定了农村承包责任制在当今中国农业中的重要地位,对它现在出现的一些困难提出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其流转形式多元化”的建议;并在以金融支持为中心的合作社的连接下,以三个有机衔接的理想类型,完成了对农村发展的“三驾马车”的构建。尽管“小城镇”模式的重构不是八千来字的论文所能完成的课题,本文仅是一种宏观的思路或者说是提供了一种研究的进路,但笔者真诚希望这些努力能够对国家建设有所裨益。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基于多次调研的亲身体会,我发现尽管政府和学界在“三农”问题上花费了不少心血,但在宏观思路上,有所欠缺。我认为“三农”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农村发展动力问题,即立足于农村的内部发展机制构建农村发展的发动机。于此我引入韦伯“理想类型”的方法论,从小岗村的困惑开始对“小城镇”模式进行重构,希望自己的努力能有利于问题之解决,衷心地为“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献礼。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基于大量的实地调研和研究,跳出微观就事论事的圈套在宏观的思路上把握问题,引入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方法论,从农村内部发展机制上入手探讨“小城镇”问题。将“三驾马车”进行整体性的功能研究使人耳目一新。在这个由三个理想类型组成的体系里,我们发现尽管它不可能解决三农问题,甚至也不能解决大部问题,但对于广大中西部农村,这是一个极有实践意义的尝试。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为火热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在当今中国,“三农”问题仍然是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如何在众说纷纭的政策建议中保持清醒的思路,至关重要。目前“工业反哺农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充其量是从外部来增进农村的发展,却忽视了催生农村内部发展源泉的机制,本文即从农村内部动因入手,运用马克斯•韦伯“理想类型”的方法重构小城镇,提炼出农村发展建设的三驾马车,深刻把握了矛盾的内部动力。

作品摘要

曾经作为中国农村改革榜样的小岗村如今却面临“向何处去”的困惑,而在以往光彩夺目的“明星村”被证明是有着极大的潜在风险并无法推广的情况下,当代农村出路何在?拨开众多政策建议的迷雾,需要在一定高度上鸟瞰问题的本质。笔者在引入马克斯•韦伯“理想类型”的分析方法后,又基于从农村内部去寻找发展机制的考虑,受费孝通先生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对中国城乡发展道路思考启发,坚定在当前中国农业国情下发展“小城镇”的正确思路。在历数小城镇发展的历史后,作者对当前社会对小城镇存在的误解进行了厘定,提出重构小城镇建设的思想。在肯定小城镇建设的现实意义后,作者分别对容易引起人们误会的“乡镇企业”进行了重新改造,对农村承包责任制提出了完善的建议,在以金融支持为中心的合作社的连接下,完成了对农村发展的“三驾马车”的构建。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费孝通《论小城镇及其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费孝通:《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我一生的研究课题》,载于《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上官敫铭:《“红色亿元村”南街“神话”破灭?》,载于《南方都市报》2008年2月26; 胡玉鸿:《韦伯的“理想类型”及其方法论意义》,载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秦尊文:《小城镇道路——中国城市化的妄想症》,载于《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12期 陈爱娟,方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及其内在缺陷的经济学分析》,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张晓辉:《农村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载于《学术交流》2007年9月,总第162期,第9期。 必文,曾广东:《贫困山区金融业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难点和对策》载于《中国金融》2007年第24期。

调查方式

走访、现场采访、亲临实践、书报刊物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学界对“三农”问题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但是诚如“池塘理论”所表明的那样,要保持一个池塘一以贯之的蓄水,不能仅仅是靠自然降雨,也不能仅靠人工引水的方式,最为根本的办法,即是为其挖掘出水源。对三农问题也是如此,我们必须基于农村内部发展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毛泽东同志在革命中紧抓农村中心问题使“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不辨自明。然而可惜的是,在这个许多学者涉猎的领域却出现了许多的困惑,多数学者在微观上对其思考常陷入就事论事的迷失状态,本文即在一种宏观的思路上,把握问题,抓住了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因,以及当前农村最需着力解决的领域; “三农”问题的纷繁复杂使得我们在研究时不得不运用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斯•韦伯“理想类型”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即为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三农”问题,必须立足于三农,而又超然于三农,唯有此,我们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实践的发展与进步。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例如韩国,日本,其对乡镇企业,合作社抑或我国学者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研究均停留在一种单个的研究上,而本文则是一种结合的功能研究,即将各种单个的制度放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可以说,更能看到事物的发展方向,这其实也是事物整体功能发挥远大于单个部分叠加之和的实证,故所谓“三驾马车”; 费孝通先生在中国的乡土研究花费了毕生心血,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他就着手研究这一问题。在对国情的正确认识基础上,从解放前的乡土工业到改革开放后的“小城镇”建设,他都表现了独到的眼光,可惜在2000年以后,我国小城镇建设随着乡镇企业浪潮的衰退而呼声日下。事实上,国内许多学者和官员将小城镇模式简单的理解为工业化和城镇化,事实上是对费老思想的误会,正式因为如此才导致了八十年代兴起的小城镇建设过早的冷却。在对乡村工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合作社进行重新的定位和包装后,本文的“三驾马车”枕戈待旦,随时都可以为当今农村的发展发挥机制的作用。本文如此构思可谓独具特色,唯寄望于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衷心地向“改革开放30周年”献礼。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