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朝鲜战争--比较分析与教育的批判性思考
小类:
教育
简介:
研究历史教科书的表述变迁是理解历史认知的重要途径。选取“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朝鲜战争”为题,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查阅了人教社中学历史教科书及教学大纲,还有国际冷战史的原始资料。使用“历史—社会—文化”的分析模式,将教科书表述置于政治时代框架之下通过四个维度“历史范畴归属”“战争肇始”“中国出兵原因”“和谈及战争结果”来理解。 最终认为,教育是培养共识的手段,受政治影响,具备历史的描述性和现实政治的规范性。基于此,我们认为,应当将教育从被动的实践转变为自由的实践,走出教育泛政治化的阴霾,通过教育与公民社会的互相建构,实现教科书表述在史实与现实之间的良性架构,培育真正的社会公民。
详细介绍:
历史认知的主观性与客观性是历史哲学的核心问题,传播学也有相关命题探讨,历史教科书作为认知历史的媒介,也应当成为研究对象。历史教科书的表述变迁是理解历史认知的重要途径。朝鲜战争是新中国政治的重要节点。因此选取“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朝鲜战争”为题,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确立选题后,在知网搜索“历史教科书”,多数文章探讨日本及台湾地区的教科书问题。搜索“朝鲜战争”,从未有文章从教科书角度研究。搜索“教育政治学”,没有相关文章通过个案探究教育与政治的关联。因此,就研究现状来讲,本选题具有一定开创性。 查阅了人教社所有中学历史教科书,涉及朝鲜战争的,二十种,找到了教育与政治的联结纽带——教学大纲,还有国际冷战史的原始资料。依托原始资料和事物认知的一般逻辑,选取教科书的表述进行基本统计和比较分析,使用“历史—社会—文化”的分析模式,将教科书表述置于政治时代框架之下通过四个维度“历史范畴归属”“战争肇始”“中国出兵原因”“和谈及战争结果”来理解。 80年代开始是中国政治的重要节点,以前是国际冷战和意识形态思维,80年代以后则是现实主义思维,这样的历史结构结合教科书表述变迁,能够理解80年代以前主要认定朝鲜战争为世界历史,以后主要认定为中国历史;能够解释80年代以前均将战争肇始归为美帝国主义,以后则对其避而不谈。 就“中国出兵原因的台湾因素”而言,不同表述对应不同变量,即中立、疏远、敌对。80年代以来中美复合关系模式使得对美态度主要是“中立”,并存在波动。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悲情意识,以及朝鲜战争对新中国的非凡意义,使得绝大多数教科书对其结果给予肯定性判断。 综上,教育是培养共识的手段,受政治影响,具备历史的描述性和现实政治的规范性。基于此,我们认为,应当将教育从被动的实践转变为自由的实践,走出教育泛政治化的阴霾,通过教育与公民社会的互相建构,实现教科书表述在史实与现实之间的良性架构,培育真正的社会公民。

作品图片

  • 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朝鲜战争--比较分析与教育的批判性思考
  • 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朝鲜战争--比较分析与教育的批判性思考
  • 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朝鲜战争--比较分析与教育的批判性思考
  • 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朝鲜战争--比较分析与教育的批判性思考
  • 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朝鲜战争--比较分析与教育的批判性思考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依托原始资料选取教科书表述进行基本统计和比较分析,使用“历史—社会—文化”模式,将表述置于政治时代,即“意识形态政治思维和冷战政治”“政治思维初步转向和中苏交恶”“政治思维现实转向和独立外交”三大时期,通过四个维度“历史范畴归属”“战争肇始”“中国出兵原因”“和谈及战争结果”理解。透过文本显白阅读探析其中隐微政治意蕴,为教育的独立与社会公民的培育提供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基本统计方法使原始资料得到有力整合。使用“历史—社会—文化”分析模式,将统计结果置于政治时代下理解,跨教育政治学、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的交叉性选题。 教育政治学从未通过个案进行研究,国际政治和历史学领域从未有教科书角度研究朝鲜战争。本选题在此点上具有开创性。 为教育政治学领域进一步探究教育与政治的关联提供思考,为国际关系学领域进一步研究朝鲜战争提供新路径。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为教育政治学领域通过个案探究教育与政治的关联提供可能性尝试。 目前,国际关系和历史学领域关于朝鲜战争的研究主要是从地缘政治和国家战略的角度,而从未有通过教科书这一政治传播载体的角度展开。这点上,本文为国际关系学和历史学领域进一步研究朝鲜战争提供了一种新路径。 历史教科书作为政治传播的载体,研究历史教科书的深刻意蕴,为政治传播学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式。

作品摘要

历史认知的主观性与客观性问题引出对历史教科书的研究,而无论是“历史教科书”还是“教育政治学”主题的文章,都没有深层次相关探讨。本文借助“朝鲜战争”表述变迁这一个案,依托详实的历史教科书和教学大纲资料,根据事物认知的一般逻辑,选取教科书中的相关语句进行四个维度“历史范畴归属”“战争肇始”“中国出兵原因”“和谈及战争结果”的基本统计和比较分析。 进而借助历史学和国际政治学知识,通过“历史—社会—文化”的分析模式,将表述变迁的基本统计置于三大政治时代“意识形态政治思维和冷战政治”“政治思维初步转向和中苏交恶”“政治思维现实转向和独立外交”之中,透过政治时代背景下对教科书表述变迁的显白阅读,探析其背后隐微含义,进而探讨所意蕴的教育政治学核心问题——教育与政治的关联——教育受政治生态和政治思维所影响,除具有历史描述性,还具有现实政治规范性。 我们进行教育的批判性思考后认为,教育不应当被政治束缚,而应当由被动的实践走向自由的实践,走出教育泛政治化的阴霾。教育与公民社会的互相建构,是实现教育价值和培养社会公民的出路所在。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北京师范大学第十七届“京师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第五届首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 [2]初中:中国历史.1956. [3]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1956 [4]初中:世界历史.1958 [5]高中:中国历史.1958 [6]初中:中国历史.1959 [7]初中:中国历史.1960 [8]十年制学校初中:中国历史(试用本).1979—1980 [9]高中:世界历史(下册).1981 [10]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1992

调查方式

会议,书报刊物,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自1993年第一次“朝核危机”爆发后至今的十五年里,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年1月至今)所收录学者的研究文章当中,从地缘政治、国家安全、意识形态或经济领域等国际关系领域以及“朝鲜战争”本身的史学研究等各自角度研究的文章约有120余篇。有关历史教科书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中日历史教科书的比较和分析,对于中国与他国的历史教科书的比较,仅有熊守清于2000年4月—8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发表的《日本与中国历史教科书的比较》《美国与中国历史教科书的比较》等文分别从内容和形式上作出过简要地比较分析,而并未触及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中“朝鲜战争”的基础性统计与分析,亦未能从批判教育学的理论视域解读教科书与政治的关联。 国外学者则更多得关注于朝鲜战争的基本史实及探讨朝鲜战争中的胜败得失,如斯通《朝鲜战争内幕》,格登《朝鲜战争:未透露的内情》,托兰《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哦朝鲜战争》,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美国人的反思》,艾泽曼《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等等,不一而足。就中国教科书关于“朝鲜战争”表述变迁,在本课题组成员的有限搜索能力中尚未发现。 搜索“历史教科书”,大多探讨日本及台湾地区的教科书问题,极少涉及中国国内教科书表述变迁的研究。 搜索“教育政治学”,从未有文章通过个案探究教育与政治的关联。 因而,从教科书角度来讲,没有探讨朝鲜战争表述变迁的;从教育政治学角度来讲,没有通过个案研究教育与政治关联的;从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角度来讲,没有通过教科书研究朝鲜战争的。这一领域还是空白,等待我们去书写。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