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ART和财务恢复回应力双轨机制本土构建——基于美欧日分析
- 来源:
- 第十一届“挑战杯”国赛作品
- 小类:
- 经济
- 简介:
- 2008年我国遭受了许多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先是年初南方的特大雪灾,然后则是四川汶川地震。我国的农业在巨灾面前显得毫无防御力,损失惨重。多年来,我国研究农业保险的学者和农业保险的实践者们精心探索和努力的成果在特大巨灾面前似乎成了将倾之厦。这引起了本人的深层思考:为什么我国的环境对农业保险如此不适用?我国如何建立适合国情、行之有效的农业巨灾保险机制?国外的农业保险哪些值得借鉴?我国农业保险现状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导致国外农业保险在我国如此水土不服?诸如此类问题学术界和保险实务界同仁已经被困扰了很多年,有小的成功也有失败。本文就是试图从自己考察和思考的结果出发,参考国外成功的农业保险做法,根据我国农业保险困境的深层原因,提出新的农业巨灾保险机制,聊以为提高中国农业抵抗巨灾能力尽绵薄之力。 该文通过构架双轨机制,主要期望能在理论和实践上指导农业保险业摆脱亏损局面和增强农业抵御巨灾的能力。
- 详细介绍:
- 一、本论文的撰写背景 2008年我国遭受了许多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先是年初南方的特大雪灾,然后则是四川汶川地震。我国的农业在巨灾面前显得毫无防御力,损失惨重。多年来,我国研究农业保险的学者和农业保险的实践者们精心探索和努力的成果在特大巨灾面前似乎成了将倾之厦。这引起了本人的深层思考:为什么我国的环境对农业保险如此不适用?我国如何建立适合国情、行之有效的农业巨灾保险机制?国外的农业保险哪些值得借鉴?我国农业保险现状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导致国外农业保险在我国如此水土不服?诸如此类问题学术界和保险实务界同仁已经被困扰了很多年,有小的成功也有失败。本文就是试图从自己考察和思考的结果出发,参考国外成功的农业保险做法,根据我国农业保险困境的深层原因,提出新的农业巨灾保险机制,聊以为提高中国农业抵抗巨灾能力尽绵薄之力。 二、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本文采用实例分析和规范研究结合的方式,遵照从研究国外农业保险经验做法到考察我国农业保险现状,然后提出双轨机制来弥补我国的不足和缺点的理论观点的总体思路。 (一)阐述北美、欧洲和日本农业风险管理体系中风险转移机制(简称ART)的内容和实践 1.美国农业风险转移机制(简称ART)的内容和实践 2.欧洲农业风险转移机制的内容和实践 3.日本农业风险转移机制的内容和实践 4.国外风险转移机制的特征和优缺点 (二)ART和农业财务恢复回应力双轨机制的本土建设和改进 1.我国现有农业保险业的困境和农业薄弱抗灾能力现状 2.ART的引进和本土化改进的构筑 3.农业财务恢复回应力机制的本土化构建 4. ART和农业财务恢复回应力双轨机制的运行 (三)本文的不足和亟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三、创新点 本文最独特之处在于将ART和农业财务恢复回应力双轨机制引入农业巨灾保险体系,这一方面和以往关于农业风险管理的大部分论文侧重于规范化研究内容不同,另一方面又和专门研究农业风险衍生工具的论文注重工具的运用机理阐释又有区别。双轨机制专门针对农业保险特别是其中的巨灾保险的实践困境以及我国国情的特点来搭建,从而具有新颖之处。 四、论文的意义 2008年接踵而至的自然灾害再次引起学术界关于抗灾方面的理论探讨。能否在建设新农村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道路上从金融工具和财务补偿恢复机制上提高抗灾能力,具有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非常现实的理论意义。 该文通过构架双轨机制,主要期望能在理论和实践上指导农业保险业摆脱亏损局面和增强农业抵御巨灾的能力。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一、撰写目的 本文对于我国摆脱现有农业抗风险能力弱的困境具有理论进步性。 二、基本思路 (一)阐述北美、欧洲和日本农业风险转移机制(简称ART)的内容和实践 (二)ART和农业财务恢复回应力双轨机制的本土建设 (三)本文的不足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一)科学性:本文双轨机制的构筑基于中国国情。 (二)先进性:本文将金融衍生工具和农业财务恢复回应力机制相结合,创立了双轨机制。 (三)独特之处:本文最独特之处在于将ART和农业财务恢复回应力双轨机制引入农业巨灾保险体系,这一方面和以往关于农业风险管理的大部分论文侧重于规范化研究内容不同,另一方面又和专门研究农业风险衍生工具的论文又有区别。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2008年接踵而至的自然灾害再次引起学术界关于抗灾方面的理论探讨。能否在建设新农村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道路上从金融工具和财务补偿恢复机制上提高抗灾能力,具有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非常现实的理论意义。 该文通过构架双轨机制,主要期望能在理论和实践上指导农业保险业摆脱亏损局面和增强农业抵御巨灾的能力。
作品摘要
- 我国今年接连发生了严重的巨灾,给农业造成了严重影响。对于提高农业抗巨灾能力的途径,国内保险学界主要赞成发展农业巨灾保险的形式。但是学者们对于如何破解我国农业保险潜在需求巨大但实际需求很小、农业保险能力有限和经营长期亏损这样的怪圈或者说困境持有不同观点。主要的观点如下: 一是建议保险风险证券化,二是提倡政府主导型农业保险补贴,三则是结合商业运作和政府监管。 本文首先考察了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农业保险体系,吸收他们各自的优点;然后在剖析中国农业保险困境和国情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利用ART来增强农业巨灾保险的风险承受力和扩散力的同时,要把具有官方色彩的农业财务恢复回应力体制也有机耦合到ART中,形成一个适合中国的双轨机制;该机制不仅能有效发挥资本市场作用,还能较好地防范资本市场动荡和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风险,并且在政府的监管之下提高农业抗巨灾能力。 本文力求扎根中国实际,探究农业保险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并且在理论上提出双轨机制的运行和优缺点。但对于如何对ART产品进行定价和数学预测并未深入讨论,尚待广大学者继续研究。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本作品已经在2009年某省动感地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
参考文献
- (一)表明作品具有参考价值的相关数据 下列数据表明巨灾风险具有不可保性:美国东海岸发生一次严重飓风,经济损失可超1500亿美元。1998年全球保险资本盈余仅100亿美元,无力承担赔偿。 下列数据表明ART能够消除上述威胁。100亿美元保险损失会造成保险公司破产,这只相当于资本市场日交易量的10%。 (二)资料来源的检索目录 [1]《中国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2] 庹国柱、王国军:《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2002年,第11页 [3]江生忠:《2007年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第17页
调查方式
-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一)国内相关文献及研究水平综述 目前,国内的观点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 (1)理论层面探讨农业保险生成的原因。学者们对这个问题基本形成了共识,并将其因归结为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如,庹国柱(2004)主张农业保险是介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的一种物品。 (2)关于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关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政府论”模式、“农业保险合作论”模式、“商业论”模式、“区域论”模式、“阶段论”发展模式。 (3)关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出路。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出路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重大问题。一种较普遍的观点是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解决,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庹国柱(2003)提出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两种模式:一种是政府主办,政府设立相关机构经营的模式。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当谈论到如何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时,国内学者的观点大部分集中于要建设中国的农业保险体系;或者主张政府补助、财政补救,但是究竟构建怎样的农业巨灾保险体系才真正适合中国国情,才能摆脱目前农业保险业困境,这个问题始终停留在表面。 (二)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对农业保险的理论研究始于十九世纪。到了上世纪末,美国开始对巨灾风险的研究。 1969 年到 1998 年美国由于巨灾损失而破产的保险公司占破产保险公司总数6%,仅次于由保险准备金不足和企业增长过快引发的破产。由此引发的讨论就是:巨灾风险究竟是否是可保风险,对此学者们在决策论上进行数理研究。决策论侧重于从保险人、被保险人和政府对巨灾风险的偏好入手,研究巨灾风险市场。1961 年,Karl H Borch 首先将期望效用理论引入保险学,此后保险各个领域研究都在期望效用理论框架下进行。随着人们对“独立性公理”的质疑,风险和不确定性决策理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得到了迅速发展,先后建立了对偶理论、预期效用理论和序效用理论。此后,Denuit M, Dhaene J,Van Wouve M 将巨灾风险理论拓展到预期效用理论,得到均值失真保险定价原则、精算性质和分保方式。国外农业巨灾保险研究主要是针对已经高度机械化的农业而进行的,但是他们研究的巨灾保险理论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