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大学生外显和内隐攻击性表现方式差异的实验研究
小类:
教育
简介:
本研究采用了心理学实验研究,论文选题新颖,研究思路清晰,实验设计严谨,统计方法准确,分析得当。该研究在理论上验证了偏好组词法在测量内隐攻击性上的适用性,对心理学内隐社会认知状态下的攻击性研究方法是一个拓展。 该实验研究较好的分析了大学生外显攻击性和内隐攻击性在性别、性格两个维度上的差异,研究得知了大学生外显攻击和内隐攻击的特点,并提出外显攻击性和内隐攻击性符合“内隐—外显心理结构分离论”。 实验被试为大学生,以往攻击性研究对这一特殊群体研究较少,这对于了解当前大学内频发的校园暴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都有建设性意义。
详细介绍:
人类攻击性和攻击行为的研究一直是社会学、心理学以及行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尤其是攻击性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受到社会心理学家的普遍关注,心理学家对其进行了各种实验研究以揭示其中的奥秘。攻击行为与攻击性是不同的。Baron(1994)对攻击做了一个较好的定义:“攻击是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是指一方有意伤害另一方的任何行为,同时必须相信该种行为能够伤害对方,对方也会试图躲避这种攻击,它是以一种外显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而攻击性却常被定义为“人发起攻击的心理,即人格中所具有的产生攻击行为的内在可能性”,是攻击行为的一种内部准备状态。攻击性的发展会影响个体人格及品德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具有较强攻击性的个体往往表现更加具有支配欲望,敌意归因,行为不计后果等。 以往对攻击性的研究多集中于攻击性的外部表现,即个体意识层面的外显的攻击性行为和想法,而忽视攻击性的内部心理研究。自1995年Greenwald和Banaji首次明确提出了内隐社会认知(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的概念以来,内隐攻击性研究迅猛发展。内隐攻击性更是出现了投射测验( Projective Measures)、偏好判断(Preference Judgment)、内隐联想测验(IAT)等多种研究方法。现今,要全面透彻的理解人类的攻击性和攻击行为,就不得不对内隐攻击性和外显攻击性开展研究。 本文拟借鉴我国学者朱婵娟等发明的在测量内隐攻击性上被证实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偏好组词法的研究方法,同时采用Arnold H. Buss & Mark Perry编制的攻击性问卷(The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对大学生的内隐和外显攻击性在性别和性格因素上差异和规律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上开展研究。 本实验的创新点在于一下三个方面: (1)内隐社会认知状态下的攻击性是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本实验利用实验研究的方法,以不同性质的汉语词组为基本实验材料,利用偏好组词法为测量内隐攻击性,是测量内隐攻击性上方法上的一个创新。 (2)以往的对攻击性方面研究多集中于独立的研究外显攻击性和内隐攻击性特点,或是研究外显攻击性和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因素,而对两者关系的探讨则较少有文献涉及。本研究在研究大学生外显攻击和内隐攻击的特点基础上,对两者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3)实验被试为大学生,这对于了解当前大学内频发的校园暴力,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以及相关部门制定思想教育工作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工作的策略、方法有所裨益期望能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制定思想教育工作的策略、方法以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方法的提出有所裨益。

作品图片

  • 大学生外显和内隐攻击性表现方式差异的实验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1、龚耀先修订中文版艾森克人格问卷,用以筛选内外向性格被试。经过SPSS13.0统计。 2、攻击性问卷,用以测量外显攻击性。问卷采用四点计分,其中第9和16题为反向计分。问卷由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四个因素组成。 3、汉语词组偏好实验。测量内隐攻击性,区分内隐社会认知下,身体攻击倾向性、语言攻击倾向性。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本实验利用实验研究的方法,以不同性质的汉语词组为基本实验材料,利用偏好组词法为测量内隐攻击性,是测量内隐攻击性上方法上的创新。 (2)以往对研外显攻击性和内隐攻击性两者关系的探讨较少有文献涉及。本研究在研究大学生外显攻击和内隐攻击的特点基础上,对两者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3)实验被试为大学生,这对于了解大学内频发的校园暴力,以及对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工作的策略、方法有所裨益。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践并证明了偏好组词法在测量内隐攻击性上较高的实用性,对心理学内隐社会认知状态下的攻击性研究方法是一个创新。 实验研究较好的分析了大学生外显攻击性和内隐攻击性在性别、性格两个维度上的差异并对两者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实验被试为大学生,这对于了解当前大学内频发的校园暴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工作的策略、方法有所裨益。

作品摘要

目的:研究大学生外显和内隐攻击性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方法:以120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区分其性格特征。以不同性质的汉语词组为基本实验材料,利用偏好组词法为测量内隐攻击性方法;同时,攻击性问卷来测量被试的外显攻击性。 结果:1、外显攻击性上,男生女生间存在显著差异(t = -3.337, P<0.01),在外显身体攻击性存在显著差异(t = -3.414, P<0.01 );在外显语言攻击性偏好上存在显著差异(t = -3.172, P<0.01);然而性别与性格因素并不影响内隐状态下的攻击性特点及倾向;2、内隐攻击性上,大学生选择攻击性词中性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 = -10.506, P<0.01);在攻击性词语中选择身体攻击性词汇、语言攻击性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t = 5.208, P<0.01);3、整体外显攻击性和整体内隐攻击性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r=-0.116,P=0.244);内隐攻击性与外显攻击性中的身体攻击性 (r = -0.003,P=0.975) 和言语攻击性 (r = -0.032,P=0.747)也提示相关性不显著。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叶茂林,彭运石.内隐社会认知视野中的攻击性.心理学探新. 朱婵娟,宫火良.未成年人内隐攻击性特征的实验研究.心理学探新. 杨治良,刘素珍.内隐社会认知的初步实验研究.心理学报. 吴明证.态度强度对内隐—外显态度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心理科学. Ana García-León.The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 A Validation Study in Student Samples.The Span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调查方式

心理学问卷初步筛查被试,心理学实验研究获得实验数据。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人类攻击性和攻击行为的研究一直是社会学、心理学以及行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尤其是攻击性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受到社会心理学家的普遍关注,心理学家对其进行了各种实验研究以揭示其中的奥秘。攻击行为与攻击性是不同的。Baron对攻击做了一个较好的定义:“攻击是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是指一方有意伤害另一方的任何行为,同时必须相信该种行为能够伤害对方,对方也会试图躲避这种攻击 ,它是以一种外显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而攻击性却常被定义为“人发起攻击的心理,即人格中所具有的产生攻击行为的内在可能性”,是攻击行为的一种内部准备状态。攻击性的发展会影响个体人格及品德的发展。 以往对攻击性的研究多集中于攻击性的外部表现,即个体意识层面的外显的攻击性行为和想法,而忽视攻击性的内部心理研究。自1995年Greenwald和Banaji首次明确提出了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以来,内隐攻击性研究迅猛发展。内隐攻击性更是出现了投射测验、偏好判断、内隐联想测验(IAT)等多种研究方法。现今,要全面透彻的理解人类的攻击性和攻击行为,就不得不对内隐攻击性和外显攻击性开展研究。本文拟借鉴我国学者朱婵娟等发明的在测量内隐攻击性上被证实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偏好组词法的研究方法,同时采用Arnold H. Buss编制的攻击性问卷,对大学生的内隐和外显攻击性在性别和性格因素上差异和规律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上开展研究。 本实验的创新点在于以下三个方面:(1)内隐社会认知状态下的攻击性是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本实验利用实验研究的方法,以不同性质的汉语词组为基本实验材料,利用偏好组词法为测量内隐攻击性,是测量内隐攻击性上方法上的一个创新。(2)以往的对攻击性方面研究多集中于独立的研究外显攻击性和内隐攻击性特点,或是研究外显攻击性和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因素,而对两者关系的探讨则较少有文献涉及。本研究在研究大学生外显攻击和内隐攻击的特点基础上,对两者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研究。(3)实验被试为大学生,这对于了解当前大学内频发的校园暴力,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以及相关部门制定思想教育工作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工作的策略、方法有所裨益期望能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