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基于农村民主选举制度及其障碍因素的实证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中国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直接透射出中国民主社会发展的历程,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组织法》颁行之后,农村民主选举制度的推行使得广大村民的民主意识日益觉醒,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状况日益完善。同时,在基层民主选举实践推行的过程中,其间所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对于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形成了严重制约。为此,笔者深入农村基层开展田野调查,并以甘肃省的国家观察村等为示范点进行了深入的实证调研,以真实的数据和访谈为依据,对其中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多维度剖析,并提出了具有一定操作性的创见性建议。
详细介绍:
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建立是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体现了村民自治和法治的结合,是国家落实社会主义民主的大胆探索和实践。本作品针对选举中举步维艰的现实状况,在对甘肃省徽县水阳乡新柳村等四个国家观察村和陕西省咸阳市窑店镇毛王村进行数次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系统整理有关数据,运用理论分析等方法探索了选举冷漠化、宗族影响深、罢选制度不合理等问题,并积极剖析了这些状况存在的深层原因及其与当前政治、文化制度之间的联系,诸如选举机会成本高、传统落后观念的长久渗透、市场经济思潮的影响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力求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以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推动四个民主的统一发展。 作品的特色有以下几点:第一,理论分析基于大量实证调研。在所走访的村庄中,笔者认真完成了大量调查问卷,向村自治机构了解选举实践中的真实数据,并有针对性地做了一些访谈,目的在于从实际出发,将理论与现实相统一,使论断更加科学;第二,研究视角独特。在进行文字整理的基础上,笔者从农村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着手,以独特视角探析了现状背后的种种制约因素。其中在介绍选民参加选举积极性不高时,笔者分别从机会成本高、程序冗繁、文化素质的影响等方面加以阐明,列出具体流程、统计图表,用事实说话,增强说服力;第三,认真思索、大胆尝试,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笔者设计的流程图,它以时间为轴,有效规避了冗繁、时间成本高的问题,在合理调配现有资源的情况下,有利于实现民主选举的效果。 总之,作品内容反映社会现实,分析透彻,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全文旨在对推动基层民主政治的良好运行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

作品图片

  • 基于农村民主选举制度及其障碍因素的实证研究
  • 基于农村民主选举制度及其障碍因素的实证研究
  • 基于农村民主选举制度及其障碍因素的实证研究
  • 基于农村民主选举制度及其障碍因素的实证研究
  • 基于农村民主选举制度及其障碍因素的实证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作品针对基层民主选举进程举步维艰的现实状况,从农村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着手,剖析现状背后的种种制约因素,并对不同的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旨在将理论与现实相统一,为基层民主建设在我国的进一步深入推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作品运用理论分析、实证调研等方法,从现行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入手,以独特的视角阐明了造成当前状况的原因,譬如选举冷漠化的制度成因,宗族思想的长久渗透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有效解决的对策。文章内容反映社会现实,且体系完备、分析透彻,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作品对农村现行基层民主选举的实际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调查,并积极探索这些状况中存在的深层原因,力求从实际出发,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以期对贯彻基层民主政治的良好运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而有利于 “四个民主”的有机结合,有利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全方位实现。

作品摘要

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直接透射出中国民主社会的前进历程。针对其间所暴露出的制约基层民主发展的诸多问题,笔者深入农村开展田野调查,并以甘肃省的国家观察村等为示范点进行了深入的实证调研,以真实的数据和访谈为依据,对其中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多维度剖析,并提出了提升村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等具有一定操作性的创见性建议,力求理论与现实统一,现实性与前瞻性共存,目的在于加强农村基层法治建设,推动农村社会民主的发展。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2009年3月获第十五届“粉体杯”暨第十一届“中星杯”某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2.2009年6月获第七届某地“挑战杯”某省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袁慧英,许丽丽,蔡丹纯.论农村民主选举的障碍及发展途径[J].中国集体经济,2008,1. 2.胡绍元.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4. 3.李德,陈剑峰.乡土文化和村民选举[J].社会,2004,1. 4.董刚.中国村民直接选举制度推行的制约因素[J].渝西学院学报,2004,3. 5.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6.薛和.江村自治——社会变迁中的农村基层民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7.贺雪峰.新乡土中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亲临实践 ■图片、照片 ■统计报表 ■集体组织 ■自发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实质是一种民主化的村级治理。在中国现代化转型时期,如何解决其中的障碍因素,将成为最为艰难也是最为关键的问题。自然,它成为当前学术界与政策研究部门共同关心的话题。总的来讲,国内农村民主选举研究领域,发表的论文众多,高质量的研究较少。没有深入到田野观察,运用所谓公共选择等通用武器来解剖中国农村特殊的状况,容易流于表面且无利于农村走向现代化。 目前,农村民主选举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大致可以表述为,民主选举制度安排在农村社会的运作状况及其原因,诸如贿选、流动人口的选举、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民主意识淡薄等,此方面的研究不关注民主选举制度的功能定位,也不关心村民自主管理的政策争论,而是观察村庄如何利用和展开这一制度安排,及这种利用和展开所体现出来的诸多问题及社会关系状况。这种研究是价值中立的,与政策争论无涉,但这种研究的结论可能对政策争论有重大影响。 关于村民自治第二个方面的学术研究是试图寻找解决农村民主选举所遇困境的有效途径,这种解释框架往往以其他资源为基础,运用到农村选举研究之中,比如,有人建议应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有人讨论了取消户籍制度,以居住地作为选举地域的利弊,还有些人认为应加强选举立法或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总的来讲,当前对基层民主选举的学术研究是村民自治研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只有将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置于中国现代化这一特定背景和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文化源远流长这一特定国情下,才可以理解其运作效果和村民自治本身的价值,也才可以找出关于换届选举的有效对策。正因为学术研究的不足,造成了总体研究的低水平状况,很多策论缺乏实质内容,流于表面,要么脱离了民主选举的语境,要么脱离了当前农村社会的现实。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