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中国古代大型铁质文物保护现状及其文化价值调研报告
- 来源:
- 第十一届“挑战杯”国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由于大型铁质文物的价值长期被低估,大量文物的保护现状和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令人担忧。自2007年起的近三年里,我们组织了中国古代大型铁质文物调研团,在全国开展大型铁质文物的保护现状及其文化价值的调查研究。在搜集全国17个省市101个县207件大型铁质文物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撰写此篇报告,文中对大型铁质文物病害的分类在国内尚属首次,对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阐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所提出的建议可供相关单位、部门以及科研人员参考。在项目实行过程中,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当代大学生的努力。
- 详细介绍:
- 2007年、2008年暑期,共有30支分团、228名同学参加本项目的文物普查、资料收集等实践活动中,本项目组利用课余时间,花费近三年对该项目的调研数据进行梳理,分析调查问卷,共完成全国17个省、市共101个地、市、县,207件铁质文物的普查,整理出其规格参数、年代用途、铭文纹饰、艺文记载、图片视频等一手资料。 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项目综述,介绍项目背景及意义、项目开展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创新点、难点;第二部分分析17个省、市207件铁质文物的保存现状,分析中国古代大型铁质文物分布特征,建立铁质文物损害分类,分析大型铁质文物的典型病害现象,阐释我国铁质文物的价值;第三部分是古代大型铁质文物保护与利用中现存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四部分针对现存问题,对铁质文物的科学保护与利用提出建议、意见,以期供文物保护的相关部门、单位以及科研技术人员参考。 本项目在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成果,为我国古代大型铁质文物的保护做出了一定贡献: (1)建立了铁质文物病害分类,对全国大型铁质文物病害的分类标准具有参考价值,弥补了该方面理论研究的不足; (2)对铁质文物的文化价值进行了研究和阐释,一定程度弥补了该方面文献资料不足,对后期铁质文物宣传展示、弘扬传统文化打下基础; (3)收集了大量翔实的数据,对各地不同时期大型铁质文物的保存地点、制作技术及保护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建立资料卡,为集中展示和具体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为国家科委“铁质文物综合保护技术研究”提供参数、图片等资料,同时也为全国大型铁质文物的普查工作提供基础性数据,更进一步为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中国古代生铁发明创造挖掘和展示”有关科普展示提供素材和作品; (4)基于调研所得到的大量数据和图片资料,以及调研过程的所见所感,撰写本文,内容包括我国部分地区古代大型铁质文物的现存状况、价值研究以及针对大型铁质文物现存问题所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可供各级文物保护部门、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5)调研过程充分开展宣传工作,运用了新的视角和展演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对铁质文物保护及其文化价值进行广泛宣传; (6)制作卡片、画册、展板、视频、网站等作品,延伸了本项目对于铁文化和铁质文物的宣传手段和职责; (7)通过调研过程,不仅锻炼成员的学习创新、报告撰写、团队组织等能力,也在无形中对大学生进行有关铁质文物文化价值认知的熏陶和教育; (8)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铁文化进行广泛宣传和展示,达到了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的效果。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因各种原因,在中华文明史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大型铁质文物的价值长期被低估,其保护现状令人担忧。在开展实地普查的基础上,展示铁器保存现状,扩大铁文化的影响,是我们的责任。 全文四部分,第一部分为项目综述;第二部分分析古代大型铁质文物分布特征,建立大型铁质文物损害分类,分析典型病害现象,阐释我国铁质文物的价值;第三部分是文物保护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四部分对大型铁质文物的科学保护与利用提出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1配合国家科委项目开展,选取关注度低的大型铁质文物为调研对象 2专家指导,设计统一参数表及问卷,保证数据科学完整 3建立资料卡,完成统计分析,为后期工作建立基础 4所用资料为实地调查所获第一手资料,许多是新发现资料 5建立大型铁质文物病害分类,以此阐释典型病害现象,为该领域空白 6将调研宣传与后期网站视频宣传相结合,持续肩负科普责任 7大学生首次自行组织该类调研活动,规模大,历时久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1建立大型铁质文物病害分类,可供国家文物局制定其分类标准参考 2阐释大型铁质文物价值,一定程度弥补该方面研究不足,对后期宣传展示、弘扬传统文化打下基础 3调研已为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提供数据资料,为全国“三普”提供基础数据 4画册、视频、网站等作品,具有科普教育应用前景 5锻炼成员的学习创新、团队组织等能力,也在无形中开展铁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6将铁文化进行广泛宣传和展示,从而宣传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
作品摘要
- 中国古代冶铸技术特别是生铁及生铁炼钢技术在五千年文明发展与传承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铁质文物价值长期被低估,其保护现状和民众的保护意识令人担忧。2007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同年,在多位专家的指导下,配合国家科技支撑项目“铁质文物综合保护技术研究”的进行,我们组建了中国古代大型铁质文物调研团,在全国开展大型铁质文物的保护现状及其文化价值的调查研究。 在对大量调研数据和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分析了古代大型铁质文物分布特征,建立了大型铁质文物损害分类,分析了大型铁质文物的典型病害现象,阐释了我国铁质文物的文化价值。研究发现目前铁质文物由于自身材质缺陷、存放环境受限、修复手段不当、历史社会变迁、宣传科普薄弱、管理资金不畅等原因,存在文物病害严重、文化缺失明显、文物价值长期被低估等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探讨了在目前政治经济条件下开展铁质文物科学保护与利用的建议与措施,为相关部门、单位和科研人员提供参考,并希望借此项目进一步扩大铁质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做贡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2007年,中国古代大型铁质文物学生调研团获“首都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 2007年,调研报告获“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成果”称号 2007年,调研报告获第四届北京大学生科普调研征文二等奖 2008年,中国古代大型铁质文物学生调研团获“首都高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 2008年,《中国古代大型室外铁质文物画册》获“首都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成果”称号 2008年,《中国部分地区古代大型铁质文物病害分类及成因分析》获校第十一届“摇篮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2008年,《中国古代大型铁质文物与宗教信仰的初探》获校第十一届“摇篮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 孙淑云等.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专论.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 白云翔.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 韩汝玢,柯俊.中国科学技术史(矿冶卷).科学出版社,2007. 李秀辉.中国古代大型金属铸件.中国科技史料,1989(1). 张安富.影响钢铁大气腐蚀的因素.材料保护,1989(2). 柯俊等.河南古代一批铁器的初步研究.中原文物,1993年(1). 吴坤仪.中国古代铸造技术史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1(9). 任思蕴.建立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资金保障机制.文物世界,2007(3). 王玉芳.沧州铁狮历次维修保护概述.文物春秋,2008(3). ……
调查方式
-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 ■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中外学者对中国古代钢铁技术的研究已取得很多重要的成果。在国外,李约瑟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撰写有关中国古代钢铁技术的专著,并将生铁列为中国古代最突出的发明创造成就之一;2008年,D.Wagner著《中国科学技术史•钢铁卷》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对中国生铁与生铁制钢技术的发明创造给予充分肯定。国内,中国冶金史编写组《中国冶金简史》(1978)、《中国古代冶金》(1978),对历史文献中的史料进行全面总结。中国科技史专家与考古专家合作,共检测了古代铁器样品数千件,考察遗址数十处,发表检验和研究报告上百篇,特别是有关“中国古代钢铁技术的发展历程”研究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综合性的成果集中表现在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编写的《中国冶金史论文集》系列(1986-2006年共四集)、韩汝玢与柯俊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矿冶卷》(2007)以及华觉明等的《铜和铁造就的文明——中国古代金属技术》(1999)、《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金属工艺卷》(2007)中。同时,我国学者重点关注中原地区冶铁技术的发展,取得了重要成果,如白云翔《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2005)、陈建立《汉晋中原及北方地区钢铁技术研究》(2007)。另一个趋势是学者开始关注铁器与冶铁技术的交流传播问题,如王巍的《东亚地区古代铁器及冶铁术的传播交流》(1999)。 目前国内有专家学者针对某一大型铁质文物进行专业翔实的说明,诸如:《擎天巨柱:开封铁塔》(孙月娥、胡东乐,2003)、《沧州铁狮与旧城》(王玉芳,2008),但缺乏关于铁质文物全国性调查研究的相关成果。我国大多数有关铁质文物的调查研究学术化、专著化,国内没有系统展现我国大型铁质文物的科普性著作,也缺乏相关的专题展览和展示,民众对此认知匮乏。 虽然关于中国生铁和生铁制钢的技术研究相对充分,但关于生铁对社会进步的作用以及与周边地区交流传播等问题的研究尚待深入,由国家文物局组织、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承接的“指南针计划——中国古代生铁发明创造挖掘和展示”项目,起于2008年12月,将历时一年,项目开展中将深入挖掘中国古代生铁发明创造的科学价值,阐明生铁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探索中国生铁技术对外传播与交流的途径,并将在此基础上编撰科普读物,并通过展览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加强中国生铁文化的宣传展示,以实现世界人民对中国生铁发明创造的价值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