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查与测度--以“武汉•中国光谷”高新技术企业为例
小类:
管理
简介: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加强自主创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本研究从分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理论基础入手,探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与外延、影响因素与构成要素,通过设计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查与测度框架与方法,以“武汉•中国光谷”高新技术企业为例测度其创新能力和创新潜力,分析其创新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找出制约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问题,提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详细介绍:
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新形势下,自主创新日渐成为决定企业、产业、区域乃至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指出,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日益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从分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理论基础入手,探寻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与外延、影响因素与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查与测度框架,并将其应用于实证,对“武汉•中国光谷”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自主创新能力的调查与测度。 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自主创新能力三种不同角度的定义,创造性的从创新过程的角度提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定义,认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通过综合运用企业内外部的各种资源,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进行技术革新、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并通过生产制造、营销等各环节的创新行为最终获得市场创新效益、实现创新价值的各种能力的综合。本研究据此从企业内部环境、外部市场环境和政策法律环境三个层面提出了影响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十四个主要因素。企业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企业战略、制度因素、企业家精神、组织形式、研发经费、创新人才、营销能力;外部市场环境主要包括社会需求、消费者偏好、竞争对手、市场竞争;政策法律环境主要包括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知识产权政策。随后,本研究指出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六大构成要素,分别为创新研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营销创新能力、创新价值实现能力、内部创新管理能力和外部创新环境能力。根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和外延,本研究构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调查与测度框架主要由创新研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营销创新能力、创新价值实现能力、内部创新管理能力和外部创新环境能力6个主因素指标以及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费用等22个子指标构成;并应用模糊评价方法建立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测度模型。最后,本研究选取20家“武汉•中国光谷”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调查与测度的实证研究,分析了“武汉•中国光谷”高新技术企业的总体自主创新能力水平与单个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水平,认为今后“武汉•中国光谷”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从加大研发投入、建立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转移机制、建立企业市场信息监控与反馈系统、加强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体系建设等方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作品图片

  •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查与测度--以“武汉•中国光谷”高新技术企业为例
  •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查与测度--以“武汉•中国光谷”高新技术企业为例
  •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查与测度--以“武汉•中国光谷”高新技术企业为例
  •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查与测度--以“武汉•中国光谷”高新技术企业为例
  •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查与测度--以“武汉•中国光谷”高新技术企业为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加强自主创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本研究从分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理论基础入手,探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与外延、影响因素与构成要素,通过设计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查与测度框架,以“武汉•中国光谷”高新技术企业为例测度其创新能力和创新潜力,分析其创新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找出制约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问题,提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 前沿性:努力实现以创新为基础,深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从理论上丰富当前研究热点——自主创新,揭示其本质。 2. 急需性:“武汉•中国光谷”位于武汉城市圈的核心位置,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与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3. 应用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说明如何通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武汉• 中国光谷”的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理论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丰富自主创新理论。2.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努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发展有竞争优势的战略高新技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当前实现结构调整、优化,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3. 提升“武汉•中国光谷”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与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

作品摘要

本研究从创新过程的角度提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综合运用企业内外部的各种资源,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进行技术革新、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并通过生产制造、营销等各环节的创新行为最终获得市场创新效益、实现创新价值的各种能力的综合。据此,本研究从企业内部环境、外部市场环境和政策法律环境三个层面提出了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十四个主要因素。企业内部环境包括企业战略、制度因素、企业家精神、组织形式、研发经费、创新人才、营销能力;外部市场环境包括社会需求、消费者偏好、竞争对手、市场竞争;政策法律环境包括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知识产权政策。随后,本研究指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六个构成要素,分别为创新研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营销创新能力、创新价值实现能力、内部创新管理能力和外部创新环境能力。基于此,构建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查与测度框架。框架中的要素主要由上述六个构成要素指标以及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费用等22个子指标构成。最后,选取了80家“武汉•中国光谷”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自主创新能力调查与测度的实证研究,提出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应对策及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发表文章 [1]2009年5月23-24日,湖北省武汉市,2009IEEE电子商务和信息系统安全国际会议发表文章1篇,已录用,拟被EI检索; [2]2009年5月17-18日,河南省郑州市,2009第六届中国技术管理研讨会发表文章1篇,已录用,拟被CPCI检索; [3]2008年5月17-18日,天津市,2008国际市场营销峰会发表文章1篇,已被CPCI检索; [4]2008年4月21-23日,浙江省杭州市,2008第五届中国技术管理研讨会发表文章3篇,均被CPCI检索; [5]2008年4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文章1篇; [6]2007年5月26-27日,湖北省武汉市,第六届电子商务国际会议发表文章1篇,已被CPCI检索; [7]2007年,中国区域自主创新研究报告(2006-2007)发表文章1篇。 2.获奖 [1]2009年6月,湖北省武汉市,获湖北省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2]2008年6月,湖北省武汉市,获首届湖北省高校大学生经济学术论坛征文比赛三等奖; [3]2008年5月,河南省郑州市,获2008国际营销峰会最佳论文奖。

参考文献

1.《科学与技术活动的侧度<奥斯陆手册>——收集和解释创新数据的指南》(第三版),经济与发展合作组织(OECD)与欧盟统计署(Eurostat)联合出版 2.《弗拉斯卡蒂手册》(第六版),经济与发展合作组织(OECD)与欧盟统计署(Eurostat)联合出版 3.《全国工业企业创新调查工作手册》,国家统计局社会科科技统计司编 4.《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2008年

调查方式

1.走访;2.问卷;3.现场采访;4.人员介绍;5.个别交谈;6.亲临实践;7.会议;8.书报刊物;9.统计报表;10.文件;11.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部分学者开始将研究的视角转向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目前,国外学者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内涵的相关研究主要有:斯蒂芬.M.夏彼洛(Shapiro.S.M)在《永续创新》(2003)中探讨了创新能力的构成和来源;贝蒂塔•范•斯塔姆(Bettina Von Stamen)在《创新力》(2004)一书中总结出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和培养企业创新能力的途径等;Larry E.Westphal,Burgelman,D.L.Barton,SevenMuller,Bell,Desai,Dore,Steward,Sanjayallal等学者则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国内对自主创新能力的提法更多是从技术能力的角度出发,但它又完全不等同于技术能力。现有的关于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首先是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研究(《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0,2001,2002,2003)》;朱高峰、郭重庆、徐性初,2002;张景安,2003);第二是关于技术引进、二次开发、培养制造能力对我国企业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作用的研究(柳卸林,1997,2001;吴贵生,2000;傅家骥,仝允桓,雷家骕,高建,1998;谢伟,2001);第三是关于模仿创新对我国企业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作用的研究(施培公,1999;吴贵生,2000;张明玉,2001);第四是关于技术跨越对我国企业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作用的研究(张明玉,2001;吴贵生,2000)。 对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查与测度框架的构建方面,国内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指标的选取与框架设计(高建,1999;郑春东,1999;马胜杰,2000;吴永林,2002;程涛,2003;赵宗更,2005;国家统计局,2005;张国良、陈宏民,2006;林迎星,2006;杨杰,2006)。 纵观已有研究,尽管目前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对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尚不能为企业提供一个系统化、具体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查与测度框架,对于企业管理实践来说,其指导意义较差,所以建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查与测度框架及测度模型,可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相应的管理工具和参考性建议。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