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我国创新型人才信息素养培育模式研究——以武汉地区高校学生为例
- 来源:
- 第十一届“挑战杯”国赛作品
- 小类:
- 教育
- 简介:
- 在进行大规模问卷调研和访谈的基础上,报告分析了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开展情况、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信息素养知识需求和学习特点,并以搜索大赛为实验检验了其客观性、真实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调研结果和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信息素养要求,报告提出了符合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的个性化信息素养培育模式理论模型,并以武汉大学为试点单位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践证明该模式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效果。
- 详细介绍:
- 在进行大规模问卷调研和访谈的基础上,报告分析了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开展情况、信息素养水平、信息素养知识需求和学习特点,并通过搜索大赛证明了调研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在此基础上,报告总结了基于学生角度设计培育模式所应考虑的三个因素--年级、专业、自身信息素养水平。之后,结合调研成果和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信息素养要求,报告提出了符合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的个性化信息素养培育模式理论模型,模型要求结合学生自身需求和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来设置培育目标,结合学生的自身实际提供差异化的培育内容和课程体系,同时还需要配套的管理和评价体系来保证模式的顺利实施和不断改进。此外,我们还以武汉大学为试点单位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证明该模式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可以为相关部门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本作品旨在了解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水平及其教育普及程度,深入探讨我国创新型人才的信息素养培育模式。为此,作品首先指出培育模式缺乏对信息素养培育工作所造成的严重影响;随后通过对武汉十所高校学生的问卷调研和对专家进行的评价指标调研,得出了其信息素养现状、信息行为特征;同时,设计出信息搜索大赛作为检验实验对调研结论进行检验和修正;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培育模式的理论模型,并以武汉大学为试点进行了实证研究。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1、研究角度新颖:将学生自身需求、信息能力及其信息行为特点作为切入点构建培育模式,是对过去研究的有力补充。 2、实证方法创新:首次引入情景实验法引入,并设计搜索大赛验证和完善调研结论,保证了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3、研究手段丰富:研究手段综合采用了问卷调研、文献调查等多种方法,使研究更为、深入,结论更客观实用。 4、实践推广创新:建立国内首个信息素养学习网站;举办信息搜索大赛和宣传讲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1、有助于推动教育界、学术界对信息素养研究、教育实践的重视,更好地实践科学人才培养观。 2、能让教育部门了解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真实水平、群体特征、信息需求及教育工作的实际状况,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3、为推动国家创新型人才培育机制的建立和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可操作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4、作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梳理了国外信息素养教育进展,可以促进我国教育体制改革。
作品摘要
- 信息素养是人们有效寻找、评价、利用信息,更好地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作为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能力,信息素养决定着国家人才素质的总体水平,是提升我国软实力水平的关键因素。然而,作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主阵地,高校当前的信息素养教育却严重匮乏,尤其缺乏系统、规范的信息素养培育模式。 本研究通过对武汉十所高校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状况调研,同时对专家和学生进行信息素养评价指标调研,力图为我国高校拟定出一套适合国情的信息素养培育模式。作品采用问卷调研和个人访谈研究手段,静态与动态研究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搜索大赛这种场景实验法对结果进行验证和补充,厘清了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开展情况、学生信息素养现状、信息行为特征,由此提出符合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的个性化信息素养培育模式理论模型,并以武汉大学为试点单位进行了实证研究。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1、研究报告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8年10月举办的国际信息素养培训师会议上宣读。 2、2009年4月,国际信息资源顾问霍顿教授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本作品予以好评。 3、2009年4月,中国科学情报学会对本作品予以好评。 4、2009年5月,湖北省教育厅高校工委对本作品予以好评。 5、2007年12月18日,武汉晨报登载了题目为《武汉高校“百度无限”第二届搜索大赛成功举行》的摄影报道,介绍了作品实验检验部分的高校学生信息搜索大赛。 6、2008年9月,调研报告被本校教务部采纳,并得到成功应用。
参考文献
- 1、查有梁.教育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 2、王朴.为信息素质而合作——来自美国的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1) 3、刘孝文,金胜勇.十年来我国信息素养研究述评——对信息素养研究论文的计量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 2006(5) 4、刘娜,张士靖.美国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网站分析[J].现代情报,2008(2) 5、刘孝文.信息素养评价中的AHP方法应用[J].现代情报,2006(10) 6、段作章.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转变[J].教育研究,2004(6) 7、熊梅,脱中菲,王廷波.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探索[J].教育研究,2008(2)
调查方式
- 本研究的调查方式包括: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图片、照片、书报刊物、影视资料、文件、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当前国内外信息素养培育模式的相关课题研究呈现出国外成果丰富,国内研究缺乏的不平衡现象。国外同类课题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信息素养培育目标的制定。学者们制定出适合各国国情及不同人群的信息素养培育目标,著名的有英国1999年制定出的“信息素养7柱模型”、美国2000年制定出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2001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制定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信息素养标准体系:原理、标准、实践》。 (2)信息素养培育方式、教学手段及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在培育方式和教学手段研究方面,国外的研究成果反对灌输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辅助引导的方法,例如问题向导学习法等;同时还注重对虚拟教学手段的研究,如美国教育部推出的信息素养虚拟参考咨询台服务(VRD)。对信息素养课程体系的研究主要讨论如何设置正规化和普及化的课程体系。目前美国已制定并实施了国家信息素养课程体系:从课程内容上看,包括了基础教育类、高等教育类和专业教育类的信息素养课程,从区域层次来看,包括了国家的和地区的信息素养课程。 (3)信息素养培育管理的研究。国外研究侧重探讨信息素养培育环节中各部门的合作行为。研究认为信息素养培育工作不仅仅是高等学校的任务,家庭、政府等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的合力直接影响着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效果。学者们分析了这些不同的管理者在信息素养培育过程中扮演的不同角色,用博弈学等方法解释了这些角色之间的关系。 (4)定量化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偏重。国外信息素养培育领域55%以上的文献均以定量数据分析为基础,学者们利用问卷调研、实地访谈、课程模拟等各种方法对信息素养培育效果进行考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在1994年至1995年对3236所大学的信息素养教育进行的大规模调查。 国内对信息素养培育模式的研究与国外研究现状相比有着明显差距:尽管论文数量多,但局限于高校信息素养重要性的认知、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信息素养概念的阐述以及信息教育方式的理论探讨;研究主要从教育者的视角出发,而不是以教育对象——高校学生对信息素养的需求为依据;缺乏事实支撑和数据分析。目前定量研究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文献只有寥寥几篇,而且总体来说各类调研的数据量都较小,研究手段单一,不足以为信息素养培育模式的制定提供足够的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