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农村土地利用机制创新研究——“中国农村改革典型村”皖北夏刘寨调查
小类:
社会
简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创新农村土地利用机制已势在必行。作品基于对“中国农村改革典型村”夏刘寨村的实地调研,归纳出该村“规模种植、集约化经营”的农地利用模式,总结其基本经验和存在不足,在借鉴国内其它典型土地利用模式及专家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对农村土地利用机制进行了创新探索,并从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农地经营规模化、进行农业企业化运营实现农地高效益经营、建立“三方”监督机制保障农地安全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详细介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为我国的农村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我国人口众多,长期以来,农村土地呈现分散经营的状态,为我国的农业发展积留很多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变革农村土地利用机制已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许多村庄开始转变农地利用方式,皖北地区的夏刘寨村就是其中的典型。实地调研发现,上世纪末期,该村土地利用问题曾十分严重,人均收入不足千元。1999年,该村创新地实行“规模种植、集约化经营”:通过土地流转,有效盘活全村耕地;通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现代化。目前,村庄人均收入已突破五千元,被国家评为“中国农村改革典型村”。 作品归纳了夏刘寨村土地经营的基本举措,总结其经验和存在不足,在借鉴国内其它典型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对农村土地利用机制的创新探索,并从如何实现农地经营的规模化、高效益,以及如何确保农地安全的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即:通过明确土地权力关系、加强农民教育、增加非农就业出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将分散经营的农村土地集中成片成块;发展农业股份制公司,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实现股权经营,进行农业企业化运营,发展农业产业化,以实现农村土地的高效益经营;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和“三方”监督机制,以保障农村土地经营安全和农民权益。

作品图片

  •      农村土地利用机制创新研究——“中国农村改革典型村”皖北夏刘寨调查
  •      农村土地利用机制创新研究——“中国农村改革典型村”皖北夏刘寨调查
  •      农村土地利用机制创新研究——“中国农村改革典型村”皖北夏刘寨调查
  •      农村土地利用机制创新研究——“中国农村改革典型村”皖北夏刘寨调查
  •      农村土地利用机制创新研究——“中国农村改革典型村”皖北夏刘寨调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利用方式难以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冲击,作品响应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号召,通过对“中国农村改革典型村”夏刘寨村土地利用方式的调研,归纳其农地利用的基本经验和存在不足,在借鉴国内其它典型模式的基础上,对农村土地利用机制进行创新探索,并从农地经营的规模化、高效益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研究思路严谨;数据来源可靠;研究内容能解决实际问题,应用价值高。 先进性:对农村土地开发具有现实参考意义。 独特之处:调研地较为典型,夏刘寨村通过土地流转和产业结构调整,走上农业企业化之路,人均收入从1999年的不足千元增长至2008年的五千余元,被国家评为“中国农村改革典型村”;历经一年半调研,理论扎实,创新探索不仅关注土地的集中、规模经营,更关注土地利用效益和整个过程。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与实现土地综合利用的要求形成强烈反差,转变农村土地利用机制已是大势所趋。作品应此要求,对农村土地利用机制进行创新探索,并从土地经营规模化、土地经营效益、土地经营安全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对调研地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为正在尝试进行土地经营方式转变的农村地区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作品摘要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呈现分散、闲置、流转困难的现状。同时,我国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紧缺、高素质劳动力不足,迫切要求实现农村土地的综合利用。农地经营的现状与实现综合利用的要求形成强烈反差,转变农村土地利用机制已势在必行。 夏刘寨村土地利用问题曾十分严重,团队深入该村调研发现:国家提出建设新农村的号召后,夏刘寨村创新地实行“规模种植、集约化经营”,通过土地流转,集中全村500余亩土地进行集约化生产,有效地盘活了全村耕地,该村从一个远近有名的贫困村变成家喻户晓的“中国农村改革典型村”。 作品归纳了夏刘寨村土地经营的基本举措,总结了村庄脱贫致富的经验,并分析了夏刘寨村目前土地利用方式存在的不足,在借鉴国内其它典型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对农村土地利用机制的创新探索,并从如何实现农地经营的规模化、高效益,以及如何确保农地安全和保障农民权益的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作品于2009年6月在第三届“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调研报告于2009年3月被共青团安徽省委员会评为“2008年安徽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调研论文”特等奖; 论文《中国农村地平线上的一线曙光—对皖北张亚洲“集团化种植”和夏刘寨村规模种植的调研》被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安徽农业科学》录用; 论文《典型的土地利用新思维》、《关于创新中国农村土地综合利用模式的建议》分别在国家一级期刊、万方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02(上)、2009年02(下)期发表。

参考文献

1、童志龙,黄于波,等.让农民从土地整理中得实惠[J].国土资源通讯,2007,(16):26-28. 2、罗士喜.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四种模式研究[J].中州学刊,2008,3(2):28-32. 3、张光宏,杨明杏.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J].管理世界,2001,(4):207-208. 4、高民庆,冯文成,文亚军.成都市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主要做法及成效[J].四川改革,2007,(8):25-28. 5、李明秋,陆红生.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1,(12):49-53. 6、冯继康.“三农”难题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调查方式

实地访谈、座谈为主,问卷、观察为辅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内方面:由于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广泛开展以及全球性粮食安全问题的不断加剧,关于土地合理、高效利用方面的课题研究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各省(直辖市)、市都把促进土地集约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写进发展规划中。其中,重庆、山东等省(市)做的较好。重庆市进行了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入股的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探索;该市向国务院申请建立中国首个农村土地交易所,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使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统一政策、统一调控、统一监管;该市在农地承包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改革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山东省尝试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在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下,农民以户为单位,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入社,把自家经营的土地、果园全部交于合作社管理,年底享受销售农产品利润及分红;双方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针对农村宅基地利用率低和“空心村”问题,山东省在保障农民居住“一户一宅”的基础上,实行多占住宅有偿使用,并清理农村场院、坑塘等闲散土地,进行拍卖,由此盘活大量农村“沉淀土地”,逐步形成了一套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新型管理模式。 国外方面:在西方农业发达国家,发达的农业科技、健全的市场经济、土地的私有化都促进了其对土地经营模式的研究和探索。1953年,联邦德国就制订和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土地整理法》,把土地整理作为实现土地利用长远战略目标、促进土地合理利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关系的重要手段。德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鼓励土地合并,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组织,建立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体系,稳定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教育与培训。在有“欧洲粮仓”美誉的阿根廷,发展大农场农业。农场多采用公司式的经营模式,将经营委托给经理,由经理主要负责资金管理、采购、销售及市场跟踪等,具体的农务则由工头负责,工头又雇佣一批农业工人。近年来,阿根廷还出现了新式的农业公司,它本身不一定拥有土地产权,而主要向农场主租地。阿根廷的土地市场很发达,土地买卖价格和租赁价格灵活透明。农业公司在租到土地后,根据对国际粮食市场形势的预测,决定播种品种,然后组织播种、收割、确定出售时机。为避免农民离开土地沦为城市贫民,阿根廷政府采取了鼓励小农户“坚守”土地的政策。通过提供小额启动资金和种子、实用技术等,引导小农户致富。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