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基于生态气候适宜度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 来源:
- 第十一届“挑战杯”国赛作品
- 小类:
- 能源化工
- 大类:
-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 简介:
- 本文首先在综合分析社会经济因素与自然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农用地集约利用定义和新的评价体系,以期排除气候因素对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过程的影响;其次,将生态气候适宜度纳入集约度结果讨论过程,分析各地气候“生产潜力”;再次,分别从生态气候适宜度和指标权重两个方面,分析各地气候资源利用方向、优化生产要素投入结构;最后,根据评价结果,能及时发现不合理农用地集约利用方式带来的环境问题。此外,...(查看更多)
- 详细介绍:
- 农用地利用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农用地集约度反映的是在农用地利用领域人类活动的强度。因此,在对农用地集约度评价过程中,忽视自然因素,特别是气候条件对评价过程的影响,是不合理的。 本文提出新的农用地集约利用定义:在考虑当地自然因素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增加和调整对农用地的投入,不断提高农用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并保持其利用可持续性的一种开发经营模式,目的在于挖掘农用...(查看更多)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合理评价农用地集约度应该综合考虑气候条件对评价过程的影响。而以往多数研究忽略了这点。 本文围绕该问题展开:①提出新的农用地集约利用定义与评价体系,并验证其合理性②将生态气候适宜度纳入集约度结果讨论,探讨气候“生产潜力”挖掘方式③对比指标数值和权重,以期优化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因地制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④在考虑气候条件的基础上,及时发现不合理集约生产方式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⑤开发评价系统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①提出新的农用地集约利用定义和评价指标体系②评价方法科学性得到验证③初步成果刊于《生态科学》④立足科学发展观,从“和谐人地观”出发,提出通过对比农用地集约度和生态气候适宜度挖掘气候“生产潜力”的新思路。从空间配置角度充实“集约农业”内涵:以最经济投入与最小消耗实现产出最大化⑤依据本文集约度评价结果,能及时发现不合理集约利用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⑥配套评价系统能弥补该领域管理能力的不足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运用本文思路对具体区域进行评价,对当地种植模式调整、现代技术选用、基础设施改进、生产要素结构调整、气候资源利用方向有指导意义。并能及时发现不合理集约利用方式带来的环境问题。 开发基于GIS技术的评价系统,允许手动输入,实现数据库和指标体系更新,对不同尺度区域进行评价。 系统拟通过调用内存数据、对接遥感数据,实现对我国任一县市集约度的实时计算,并通过WebGIS技术将系统应用提升至网络层面。
学术论文摘要
- 我国人多地少,农用地集约利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而农用地集约利用的前提是科学、合理地计算各地农用地集约度。农用地集约度反映的是农用地利用领域的人类活动强度,而农业生产与各地气候条件有关,因此,在评价农用地集约利用时需要在统筹兼顾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气候因素对评价过程的影响,但是,以往多数研究忽略了这一点。本文综合考虑气候因素的影响,提出新的农用地集约利...(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
- 相关作品《中国农用地集约度与农业气候适宜度的空间关系研究》(编号:08042) 刊于《生态科学》2008年27卷2期,107—113。
鉴定结果
参考文献
- 一、综述类: Paul B.M. Berentsena,Astrid Hendriksen,Wim J.M. Heijman,Haske A. vanVlokhoven.Costs and benefits of on-farm nature conservation[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2):571-579. 刘新卫.我国土地资源集约...(查看更多)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最早来自李嘉图(1972)等古典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对农用地的研究。他认为,农用地集约经营是指在一定面积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生产资料和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我国农用地集约利用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马克伟,1991)。 目前国内外对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持两种观点: 一种是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