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以特色产业园区群撬动中部崛起
- 来源:
- 第十一届“挑战杯”国赛作品
- 小类:
- 经济
- 简介:
- 特色产业园区群这一构想是立足各地区的核心产业,通过合理规划区域的产业链分布,利用工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平台来实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友好保护,实现以特色产业园区群撬动中部经济腾飞。
- 详细介绍:
- “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是我国经济整体协调发展关键的一步,在此过程中,通过构建“两型社会”,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形成企业、社会、公众共生共赢、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是中部崛起的理性选择。工业园区是企业基于市场特点与周围的环境耦合自发集聚,其形成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我国工业园区的形成离不开政府硬环境、软环境的支持。利用DEA模型,对工业园区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测度结果显示工业园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要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二者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同时,工业园区的技术变化的增速也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见园区作为科技集约开发和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是带动中部经济腾飞的载体。因此,本文提出,在中部现有工业园区布局的基础上,聚合一定区域内分散的园区,以产业集聚和循环经济为抓手,打造特色产业园区群,助力中部崛起目标的实现。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本文撰写的目的是结合中部发展的现实经济问题,分析如何通过特色产业园区群撬动中部崛起,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本文首先从中部崛起的意义和现状、两型社会的内涵等方面论证了两型社会是中部崛起的理性选择;然后对工业园区形成的机理进行研究,并利用DEA模型对其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随后提出了以特色产业园区群撬动中部崛起;最后以湖南和河南为例具体分析如何构建特色产业园区群以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本文研究遵循理论分析、数理建模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采用统计、比较分析、图形描述、计量经济建模等方法,系统研究如何以特色产业园区群撬动中部崛起。文章内容翔实,研究结果独到新颖、切合实际,对推进中部崛起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于: ①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 ②对工业园区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 ③以特色产业园区“群”撬动中部崛起。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本文首先对中部崛起的意义和现状进行概括,进而提出“两型社会”建设是中部崛起的理性选择,而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园区群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关键所在。因此,本文不仅为中部崛起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而且还可以对各地建设工业园区和构建特色产业园区群提供指导。最近,本文得到了河南省政府和河南省科技厅的应用论文鉴定,以此说明本文对政府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作品摘要
- “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是我国经济整体协调发展关键的一步,在此过程中,通过构建“两型社会”,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形成企业、社会、公众共生共赢、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是中部崛起的理性选择。工业园区是企业基于市场特点与周围的环境耦合自发集聚,其形成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我国工业园区的形成离不开政府硬环境、软环境的支持。利用DEA模型,对工业园区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测度结果显示工业园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要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二者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同时,工业园区的技术变化的增速也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见园区作为科技集约开发和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是带动中部经济腾飞的载体。因此,本文提出,在中部现有工业园区布局的基础上,聚合一定区域内分散的园区,以产业集聚和循环经济为抓手,打造特色产业园区群,助力中部崛起目标的实现。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1、《我国工业园区现状分析及其对中部崛起的启示》获得河南省政府改革开发委员会科技论文鉴定 3、《我国工业园区现状分析及其对中部崛起的启示》获得河南省科技厅科技论文鉴定 3、关于苏州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分析》发表于学术期刊《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11月第22期 4、《河南农业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型、机理和对策》已发表于学术期刊《经济经纬》(CSSCI类)2009年第3期
参考文献
- [1]赖明勇,李淑.新竹科技园产业集聚的制度支持分析.科技管理研究, 2008;[2]李斌,陈开军.对外贸易与地区经济差距变动.世界经济, 2008;[3]张亚斌,黄吉林.城市群、“圈层”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经济地理学理论视角的分析.中国工业经济, 2006;[4]曹休宁.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经济地理, 2004;[5]盖文启,张辉,吕文栋.国际典型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与经验启示.中国软科学;[6]章祥荪,贵斌威.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Malmquist指数法评述与应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J],2008。
调查方式
- 走访、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图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一) “两型社会”视角下工业园区发展的经验实证 产业集群理论是由Porter(1998)提出的,外部经济理论(Marshall,1890)和集聚经济理论(Weber,1923)都有对于发展产业集群以促进当地经济的理论分析。刘斌(2004)和王今(2005)阐述了产业集群是促进国内工业园区形成的基石,类似研究有陈文华等(2004)、魏后凯(2004)。 工业园区内的产业集聚能够形成产业链的延伸,减少资源的耗费和交易成本,达到资源节约的效果。易晓波(2008)提出以主导产业为核心,集聚相关产业,在工业园区内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孙浩(2009)则在“两型社会”中打造核心支柱产业,实现多梯次的产业集群空间布局,形成区域间的产业集群空间提升。 (二) “两型社会”视角下工业园区发展的数理实证 针对工业园区发展的状况,Chung-Jen Chen(2004)提出使用AHP方法获得专业的观点来分析工业园区的市场潜力、技术标准、政府政策。而张仁寿(2004)利用指数法将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建立工业园区绩效指标体系。另外,大量学者从内生增长模型入手,通过建立Cobb-Douglas生产函数、索罗余值法测度科技进步对工业园区经济的贡献率。 Rikard Forslid(2005)基于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从而分析工业园区的国际化趋势。莫燕(2006)通过工业园区集聚驱动因子分析,提出了工业园区集聚度综合评价。另外,常亚青(2004)采用DEA模型计算工业园区内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