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公立医院体系费用控制机制研究:信息与约束——以美国退伍军人医疗体系为例
- 来源:
- 第十一届“挑战杯”国赛作品
- 小类:
- 经济
- 简介:
- 2009年新公布的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要重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在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宏观效率和微观效率两个概念。 传统计划经济时代公立医疗体系人浮于事,微观效率低下,不能很好地担负起保卫人民健康的职责。二十年市场化医疗体制改革虽然提高了医院的微观效率,但整体医疗机构费用的上涨侵占了过多的资源,使得整体医疗体系缺乏宏观效率。那么,是否存在一种制度,可以同时保证医疗体系的宏观效率和医院微观效率? 信息的披露是促使微观激励有效的重要条件。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是否可以运用信息化来约束公立医院的推诿行为,控制医疗费用的虚高,从而在维持医院竞争有效的前提下,提高公立医院的宏观效率。以此为我国下一步具体推进公立医院体系改革提供建议。 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如下方面的拓展: (1)提出了信息熵消除模型,抽象出不同支付体系下共同的变量——信息熵(对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度量),并通过引入就诊、问诊人群的概率分布,提出信息熵如何在一个不确定领域影响人们的行为,进而探讨不同支付体系如何通过信息变量来影响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支付行为及其运行效率。 (2)引入实验经济学的方法,设计仿真受控实验,组织真人进行两场博弈实验,观察、分析实验参与者的决策机制。通过对他们的决策数据进行记录,并对该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信息熵消除模型的结论。 (3)运用C++程序准确测度了信息熵,定量地研究了单位信息量的改变对于资金使用率的影响程度,从而计算出具体的信息熵消除函数。
- 详细介绍:
- 2009年新公布的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要重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在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宏观效率和微观效率两个概念。 传统计划经济时代公立医疗体系人浮于事,微观效率低下,不能很好地担负起保卫人民健康的职责。二十年市场化医疗体制改革虽然提高了医院的微观效率,但整体医疗机构费用的上涨侵占了过多的资源,使得整体医疗体系缺乏宏观效率。那么,是否存在一种制度,可以同时保证医疗体系的宏观效率和医院微观效率? 信息的披露是促使微观激励有效的重要条件。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是否可以运用信息化来约束公立医院的推诿行为,控制医疗费用的虚高,从而在维持医院竞争有效的前提下,提高公立医院的宏观效率。以此为我国下一步具体推进公立医院体系改革提供建议。 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如下方面的拓展: (1)提出了信息熵消除模型,抽象出不同支付体系下共同的变量——信息熵(对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度量),并通过引入就诊、问诊人群的概率分布,提出信息熵如何在一个不确定领域影响人们的行为,进而探讨不同支付体系如何通过信息变量来影响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支付行为及其运行效率。 (2)引入实验经济学的方法,设计仿真受控实验,组织真人进行两场博弈实验,观察、分析实验参与者的决策机制。通过对他们的决策数据进行记录,并对该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信息熵消除模型的结论。 (3)运用C++程序准确测度了信息熵,定量地研究了单位信息量的改变对于资金使用率的影响程度,从而计算出具体的信息熵消除函数。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医疗信息化的经济学意义何在?信息化是否是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的突破口?是否可运用信息化约束公立医院推诿行为,控制医疗费用虚高,在维持竞争前提下提高宏观效率? 采用定量研究、模型演绎和实验经济学分析方法,探讨公立医院体系下如采用基于人头的风险调整付费方式,信息化系统如何消除付费方与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什么程度上可约束提供者推诿行为,以及控制费用的机制。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1、提出信息熵消除模型,抽象出不同支付体系下共同变量“信息熵”,通过引入就诊、问诊人群概率分布,提出信息熵如何在一个不确定领域影响人们的行为。 2、引入实验经济学方法,设计仿真受控实验,组织真人进行博弈实验,并对其决策数据进行记录、分析,验证信息熵消除模型的结论。 3、运用C++程序准确测度信息熵,定量研究单位信息量改变对资金使用率的影响,计算出具体的信息熵消除函数。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1)通过分析美国退伍军人医疗信息体系,从提高宏观效率和保护微观效率的角度,提出医疗信息化在医院体系管理方面的经济学意义。 (2)通过分析美国退伍军人信息化改革,总结了信息化实现提高宏观效率功能的基础条件,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分析了推行医疗信息系统的意义和可行性。 (3)针对我国医疗信息化现状,定位于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创新与探索,提出实现公立医院信息化的政策建议。
作品摘要
- 2009年新公布的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要重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在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宏观效率和微观效率两个概念。传统计划经济时代公立医疗体系人浮于事,微观效率低下,不能很好地担负起保卫人民健康的职责。二十年市场化医疗体制改革虽然提高了医院的微观效率,但整体医疗机构费用的上涨而侵占了过多的资源,使得整体医疗体系缺乏宏观效率。是否存在一种制度同时保证医疗体系的宏观效率和医院微观效率?信息的披露是促使微观激励有效的重要条件。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是否可以运用信息化来约束公立医院的推诿行为,控制医疗费用的虚高,从而在维持医院竞争有效的前提下,提高公立医院的宏观效率。以此为我国下一步具体推进公立医院体系改革提供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2009年6月,获第五届首都“挑战杯”竞赛特等奖
参考文献
- [1] 葛新权,王国成. 《实验经济学引论:原理、方法、应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R].2005年 [3] 劳动保障部.《关于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管理意见的通知》[J].中国劳动1999(8):45-46 [4] 马费成,靖继鹏.《信息经济分析》[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9年3月17日发)[EB].,2009-04-06 [6] 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医院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白皮书)》[R] [7] 朱庆.《实验经济学兴起、应用与意义》,摘自《国际经济合作》.2005年第11期
调查方式
- 实验经济学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1.医疗支付体系与医疗服务提供者关系的相关研究 Hellinge(1996)对按服务项目付费、按人头付费和工资支付三种支付方式进行对比,认为按服务项目收费使医疗服务提供者有激励提供过渡医疗,而基于人头的付费模式却常常导致医疗服务提供不足,工资支付则鼓励低效率工作。 Lake, Gold, Hurley等人(2000)将研究内容放在识别特定支付体系下组织行为与独立医师的激励机制的异同上。但一些研究证明,支付体系结构与医疗服务提供者个人行为之间并五确定关系(Conrad, Maynard, Cheadle, et al. 1998; Kralewski, Rich, Feldman, et al. 2000)。 合约激励理论提出混合支付方式的视角,Ellis和McGuire(1993)对医疗服务领域中的混合支付方式进行了深入分析,从机制设计层面研究了个体行为的激励机制。 McClellan(1997)对按病重付费的方式进行研究,认为表面上DRG的付费方式体现为预付制,但事实上包含很强的后付制因素,因为费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将要接受的具体治疗疗程。 其他相关文献致力于研究如何实现基于人头的风险调整付费方式,以抑制逆向选择和抛弃病人的行为(Newhouse 1994; Giacomini, Luft and Robinson 1995)。 以上研究探讨了不同支付体系下医疗服务提供者行为选择,其中多数通过对医疗机构的财务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定量研究该体系下的支付行为与运行效率。通过对以上文献的横向比较,可以定性地判断不同支付体系间的效率差异。但目前文献研究相对分散,缺少对于不同支付体系下的支付行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 2.实验经济学理论方法 实验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有本质不同(葛新权):后者基于经济人的经济理论设定数学模型,通过拟合样本数据估计模型中的未知参数,通过估计这种规律内含的参数,对过去的经济现象作出解释。前者通过实验认识经济现象,揭示人心理决策行为差异对经济现象的影响。 相比而言,实验经济学可更好地控制变量,排除非相关因素扰动。本文运用这一方法,通过对8个分配者两场18局的决策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信息变量和分配者行为选择的影响关系,进而研究信息对于医疗费用资金使用率提高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