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上海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研究——基于上海市松江区的实证分析
- 来源:
- 第十一届“挑战杯”国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本研究基于一年多来对上海基层居委会的深入调查与实践,作者发现上海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进程中出现问题的症结在于:建立在户籍制度之上的社会保障福利体系即城保、镇保、农保和综保,已经难以适应社会转型和发展的需要,阻碍了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更加困难,延缓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由此,作者提出了重构社会保险制度设计依据和分类标准,通过“四”“二”“一”的制度衔接和转化机制,构筑上海不同层次养老保险的立体交叉平台的制度设计建议,从而为进一步完善上海的养老保险体系提出决策咨询建议,为将来制度的转制做出探索,某种程度上减少制度转制时的成本。也为逐步解决当前的困境,最终实现社会的城乡一体化做出一定的贡献。为此,本作品以上海市松江区社会养老保险为例,展示了上述思路的可行性。
- 详细介绍:
- 研究背景: 1、当前上海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近年来,上海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与此相对应的就是上海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农村人口逐渐减少。来自上海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上海户籍人口为1378.86万,非农业人口为1196.94万,农业人口为181.92万;外来人口为660.3万。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打破,大量农民工进入城镇务工;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大大增强,跨地区流动就业成为常态。而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在县级统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以城镇企业职工为重点,难以完全适应这种大规模流动状态,出现了一些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因跨地区、跨城乡就业而养老保险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的问题。 2、政府在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上给予了最大支持。中共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这为解决我国当前社会保障城乡二元分割的现状,加快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提供了最大的政策支持。2009年2月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及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并轨方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明年推出社会保险关系全国统一转续……从根本上讲,这些方案的制定,是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好地保障劳动者的养老保险权益。这些政策制定过程充分说明中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变迁与改革乃至城乡一体化过程,从根本上来说,亦是保障方式适应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逐渐和国际惯例接轨的过程。 3、虽然上海目前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最大限度上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参保需求。但是存在着一系列问题:(1)上海养老保险体系之中城保与镇保、农保、综保的差异太大,归根结底仍属于城乡社会保障的二元体系;(2)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工业化、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条块分割,彼此相对独立,各自封闭运行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课题将上海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放在上海日益加剧的社会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考虑,意在通过对上海养老保险体系的分析,研究上海养老保险体系中的城保、镇保、农保、综合保险中养老保险项目一体化的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筑上海不同层次养老保险的立体交叉平台的制度设计建议,从而为进一步完善上海的养老保险体系提出决策咨询建议,为将来制度的转制做出探索,某种程度上减少制度转制时的成本。 基本思路: 1、利用政策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对当前上海城保、镇保、农保、综合养老保险的现状制度分析。 2、利用社会调查方法对上海城保、镇保、农保、综合养老保险实施状况进行实地抽样调查,并进行公平性分析,(以松江区城保、镇保、农保、综合养老保险实施状况为典型案例)。 3、利用定量分析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对上海城保、镇保、农保、综合养老保险的一体化趋势作可行性分析。 4、设计上海城保、镇保、农保、综合养老保险的立体交叉平台的制度方案。实现上海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四”“二”“一”的转化和衔接。对设计的制度模型进行模拟运行验证,实际座谈听取各方面意见进行逻辑验证。 本作品的创新点: 1、重构社会保险制度设计依据和分类标准。实现从户籍到职业的转变。事实上,影响劳动者在不同社会保险体制间作出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劳动者所面临的风险;二是劳动者的风险防范能力,即收入状况,在对于风险防范方面,各类劳动者都有着相应的需求,这种需求并不取决于户籍身份、体制差异,而主要是以职业类属为依归。 2、提出了上海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四”“二”“一” 转化和衔接的制度设想。即从当前的“城保”“镇保”“农保”“综保”到城保与综保的衔接与整合、农保和镇保的衔接和整合再到最后建立一个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平台的多层次的统一的养老保险体系。 作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项目研究有助于推动上海市实现“农保”向“镇保”的转轨以及“镇保”和“城保”的衔接发展趋势,从而为政府制度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咨询建议。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保险项目,因此对该项目城乡的一体化的研究对于其他社会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的研究对于上海地区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上海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上海新农村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研究目的: 本研究针对当前的上海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存在的制度矛盾,提出构筑上海不同层次养老保险的立体交叉平台的制度设计建议,从而为进一步完善上海的养老保险体系提出决策咨询建议,为将来制度的转制做出探索,某种程度上减少制度转制时的成本。 基本思路: 首先进行制度分析,然后开展社会调查,进行数据分析,最后提出制度模型。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本作品的科学性: 1、实现了上海城保、镇保、农保、综合养老保险的现状制度分析。2、选取样本进行了社会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实证研究。 3、提出了既有一定理论前瞻性又有实际操作性的制度框架。 本作品的创新点: 1、重构社会保险制度设计依据和分类标准。实现从户籍到职业的转变。2、提出了上海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四”“二”“一” 转化和衔接的制度设想。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本项目研究有助于推动上海市实现“农保”向“镇保”的转轨以及“镇保”和“城保”的衔接发展趋势,从而为政府制度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咨询建议。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保险项目,因此对该项目城乡的一体化的研究对于其他社会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的研究对于上海地区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上海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上海新农村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
作品摘要
- 第一部分 现状调研 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福利体系都是建立在户籍制度的基础之上,户籍制度仍然执行着分割城乡居民的职能,劳动力流动、人口迁移仍存在制度性障碍。 第二部分 问题分析 1、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与现行养老保险体系制度“碎片化”的矛盾.建立在户籍之上的城保、镇保、综保、农保多种制度并存,制度之间条块分割、相互独立,缺乏沟通和衔接,不仅社会公平受到冲击,劳动者应有权益受到损害,而且养老保险的社会作用也受到严重影响。2、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现行社会保障体系的矛盾3、现有转移衔接办法的缺陷:仍属于城乡两元的范畴 总之,当今的养老保险制度已远不能适应社会现实发展,急需加快完善和调整改革步伐才能继续前进。 第三部分 对策研究 面对当前上海城乡养老保险的制度困境,我们认为上海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既要与中央框架要求保持一致,又能体现上海地方创新精神;既要建立劳动者共同的基础平台,又要使原有制度平稳过渡;既强调社会公平,又能促进效率提高;既要满足当前需要,又能应对未来老龄化高峰基金需求;既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又能使多项现存制度实现同步理顺和融合。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1、获得第十一届挑战杯上海赛区一等奖 2、全国社会保障专业核心《劳动保障世界》2009年第一期 3、北大核心期刊《改革与战略》2009年第九期 4、全国社会保障专业核心《劳动保障世界》2009年第四期
参考文献
- 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8 上海统计年鉴2001-2008 《社会保障:从二元到三维》 《社会保障与社会结构转型》 《探索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整合之路》 《构建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学思考》 《从居民的满意度看上海养老保险的发展趋势》 《上海养老保险一体化研究》
调查方式
- ■走访 ■问卷■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人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 □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国外和国内的诸多专家学者,围绕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这一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 国外社会政策学界对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国民普遍保险”的研究,主要着眼于这种“普遍保险”推进的方式。如Andersen等人的研究表明,为了既能覆盖更多的人群,又能提供不同层次的社会保险需求,工业化国家往往采取设立多层次社会保险项目的做法(Esping Andersen,1990)。之所以因不同群体而分设不同类型的保险项目,研究者认为这是基于不同群体之间一般有着不同的需求以及不同职业群体面对的风险内容存在差异的考虑(Baldwin,1990)。但这种层次复杂、互相分立式的保险模式并非完美无缺。田多英范通过对德国和日本国民年金制度的比较研究认为,分立式保险体Rada Hicedori制极易造成体制间的差距拉大(Rada Hicedori,2005)。 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则主要着眼于如何推进不同社会保险体系之间的转接,实现城乡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建构。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研究人员即已注意到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较明显的负面影响(桂世勋,1994)。尤其针对那些已经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工和小城镇职工而言,由于他们所面临的风险结构已发生变化,如果现行社会风险防范机制长期将他们拒之于门外,实际上阻碍了城市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李迎生,2001)。一些研究者开始呼吁重新进行制度设计,努力把城乡各类从业人员纳入统一的城镇职工保险体系(桂世勋,2005;郭士征,2005)。如何解决城乡劳动者所属社会保险体制间差异性问题,这是决策者和学术界长期探索的一个现实课题。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努力将农民工等非城镇职工纳入现行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体系(桂世勋,2005;张晨寒,2006),这是建立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以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周毕芬、阅春萍2004)。 现有的研究对于如何推进不同社会保险体系之间的转接,实现城乡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建构均作了有益的探讨,但争论依旧存在。尽管已有部分研究涉及到不同类型从业人员社会保险之间的转接问题,但在制度设计上仍停留在“城保—农保”二元框架之内,对现行社会保险制度设计依据和分类标准的内在缺陷缺乏足够的认识,故而在方案设计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