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安徽省高校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实证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珍贵的历史记忆和重要的情感纽带,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推进,其生存和发展环境不断收到冲击,保护非遗刻不容缓。当前,政府是保护非遗的主力军,然而,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诸多的事实证明非遗的保护仅仅依靠政府部门远远不够,“保护非遗”这一意义重大的历史任务亟需一支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知识学术力量的加入。本作品基于上述背景,立足安徽,放眼全国,选取“高校”这一独特主体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归纳了安徽省高校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状况,并通过对现状信息的剖析,指出了安徽省高校在参与非遗保护工作中的不足,最后概括出当前高校在参与非遗保护工作过程中面临的两大困境。在对策制定方面,本作品将高校实体与非遗保护的六个过程进行结合,构建了“三主体六结合”的非遗保护对策体系。
详细介绍:
高校是一个民族的希望,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一个民族活的灵魂,作品首先明确了“保护非遗需要高校参与”这一基本观点,在探析高校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过程中,作品以安徽省为典型,围绕着“探析现状——分析不足——构建对策”基本思路,对当前安徽省高校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现状信息进行总结,归纳其存在的不足,最后构建对策。 本作品立足安徽,则在现状信息描述之前便开始阐述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以及保护要点,在现状描述部分,作品从学术研究、学科建设、资料保存、协助政府、宣传普及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描述,同时针对上述5个方面概括出安徽高校参与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客观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即高校参与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困境。在对策制定方面,作品从高校机构、高校教师、高校学生三个方面出发,就高校如何更好地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对策和建议,对策涉及非遗保护的六个过程(“普查搜集”、“整理申报”、“学术研究”、“宣传普及”、“资料保存”和“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作品图片

  • 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安徽省高校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实证研究
  • 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安徽省高校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实证研究
  • 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安徽省高校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实证研究
  • 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安徽省高校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实证研究
  • 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安徽省高校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实证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高校作为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补充,应如何将非遗保护任务同自身优势相结合,构建科学、可行、实用的对策体系,是本文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基本思路:调研团队先对安徽非遗的具体特点及高校参与现状进行了调研,指出了高校参与的不足,并分析了高校在非遗保护工作中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调研团队从高校机构、高校教师、高校学生三个方面出发为高校参与非遗保护工作提出了对策。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研究视角的前瞻性 本文从高校这一独特视角出发,揭示了当前高校参与非遗保护工作中面临的困境。 (2)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本文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相互结合、相互转换的方式,采用实地调研、深度访谈、文献研究、问卷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3)研究内容的现实性 高校参与非遗保护工作是当前的社会现实,也是社会热点。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际应用价值:研究此题不仅有助于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在高校宣传普及的真实现状,同时也为政府更好的做好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开辟了新途径。 现实指导意义:各大高校在实行的过程中相互借鉴不断完善,定将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革新、高校自身文化氛围的建设开创全新的局面有所裨益。

作品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珍贵的历史记忆和重要的情感纽带,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推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刻不容缓。面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的瓶颈难题,仅仅依靠政府部门单独应对显然不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需要多方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其中以高校为代表的影响力大、知识人才广聚的教育机构参与其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安徽作为文化大省,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广泛知名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在各级政府文化部门的主导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逐渐步入正轨,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基于以上背景,调研团队从实际情况出发,选取安徽省作为研究地,通过对八所高校及省文化厅等相关政府部门近八个月的走访调研,对当前安徽省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做了细致而深入的调研,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客观分析,指出了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面临的困境;在对策制定方面,本文从高校机构、高校教师、高校学生三个方面出发,就高校如何更好地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09年6月,本作品荣获第三届“挑战杯”合锻集团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2009年3月,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本作品出具了书面鉴定; 2009年3月,安徽省文化厅社文处丁光清主任对本作品出具了书面鉴定; 2009年3月,某校徽学研究中心主任卞利对本作品出具了书面鉴定。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Z].巴黎:2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第三十二届会议,2003.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Z].北京:国务院办公厅,2005. [3] 周和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A].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论文集[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4]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5] 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M].安徽:黄山书社,2008. [6] 郑颖.论高校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J].社科纵横,2008(12),170-171.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文件 ■集体组织 ■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国外研究现状 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美国、日本、法国等欧美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早,在多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形成了健全的法律法规、科学的管理组织体系和专业的科研机构和培训机制。不仅分别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且综合运用政府和民间多方力量,建立了新型有效的保护机制,并成立相关协会组织,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秩序和良好的人文环境,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尤其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看做是一门学问,鼓励各类知识学术机构和专家学者投入其中,加强学习交流和研究,社会多方组织力量的加入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声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快的进程而日益高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研究开展至今也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关于如何发挥各方力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各家观点不一。例如,詹丽华、金文坚教授对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进行阐述,张爱华对博物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自己的见解。东北师范大学的金贞爱则从高校培养的研究生阶段的世界遗产人才状况进行分析,从中得出目前高校中开设世界遗产研究方向的学科还不够全面、承担人才培养的高校水平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人才培养分布很不平衡、研究机构建设很不完善以及世界遗产地的利用还相当的滞后等问题。 总的来说,从国内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研究来看,国外在相关保护模式制定和研究方面比较深入,这些政策有着较好的可操作性,因此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值得借鉴。国内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地方法规、政策相对空缺。国内研究目前大多把重点放在“政府如何保护和开发非遗”上,对于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作用的发挥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没有把眼光放在高校这一特殊社会组织,关注高校参与所能带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高校文化建设的双赢。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