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安置模式探索--基于长沙市失地农民安置经验的思考
小类:
社会
简介: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土地被征,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失地农民,由于对失地农民安置不到位导致了一系列影响和谐的社会问题,本作品基于失地农民安置进行研究,以期探索出一种能够系统、有效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安置模式。通过两年多对长沙市的实地调查与资料搜集,在总结经验和审视问题的基础上,创新地运用博弈论、复合行政理论,对失地农民安置模式进行系统性探讨,构建了具有普适性的“G—D—F复合安置”过程模型,同时结合长沙市失地农民安置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G—D—F五位一体复合安置”模式。
详细介绍:
作品介绍: 本作品以解决失地农民安置中的问题作为出发点,以期探索出一种能够系统、有效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安置模式。通过两年多的实践调查和资料搜集,在全面审视失地农民安置经验及问题的基础上,克服以往研究往往局限于某一方面的缺陷,创新的运用博弈论、巧妙地借鉴复合行政理论,对失地农民安置模式进行系统性探讨,构建了具有普适性的“G—D—F复合安置”过程模型,并分析了模型的具体运行过程。同时结合长沙市失地农民安置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G—D—F五位一体复合安置”模式。本文的研究思路为失地农民安置模式的探索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对解决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品特色: 1、建构了普适性的“G—D—F复合安置”运行过程模型 基于博弈论的“利益均衡思想”和复合行政理论的“多中心自主治理的合作机制”,对失地农民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安置,在此理念指导下,构建了普适性的G—D—F复合安置运行过程模型。 2、实证扩展分析——长沙市“五位一体复合安置”模式的提出 遵照“G—D—F复合安置运行过程模型”的运行思路,结合长沙实践,借用关联矩阵综合评价法对复合安置系统信息进行处理,最终提出了长沙市“统建分购、区片综合价补偿、招工培训、基金运作、市场经营”的“G—D—F五位一体复合安置”模式,对解决长沙市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品图片

  • 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安置模式探索--基于长沙市失地农民安置经验的思考
  • 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安置模式探索--基于长沙市失地农民安置经验的思考
  • 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安置模式探索--基于长沙市失地农民安置经验的思考
  • 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安置模式探索--基于长沙市失地农民安置经验的思考
  • 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安置模式探索--基于长沙市失地农民安置经验的思考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本课题试图探索一种系统、科学、有效的失地农民安置模式,旨在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安置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现实支持。 基本思路:本作品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在深入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长沙市失地农民安置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以“博弈论”、“复合行政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失地农民安置模型。以长沙市为实证,建构失地农民“G—D—F五位一体复合”安置模式。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调研分析科学合理:作品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借用数据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调研分析方法科学,运用合理。 研究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本作品将经济学的博弈论及行政学的复合行政理论运用到失地农民的安置研究中,是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所提出的“G—D—F五位一体复合安置”模式,观点新颖,见解独到,为失地农民安置模式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作品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应用性和操作性。基于“G—D—F复合安置”模型运行得出的“G—D—F五位一体复合”安置模式对解决长沙市失地农民安置问题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对制定长沙市失地农民安置政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课题研究成果对于解决我国其他地区失地农民安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品摘要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土地被征,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对失地农民的合理安置便成为关系农民切身利益、关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现实问题。当前我国失地农民的安置中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和尖锐的矛盾,甚至引发了政府、发展商与农民之间的直接冲突,如何安置失地农民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对长沙市失地农民安置现状进行长达两年的实地调查,注重失地农民安置经验的总结及问题审视,在此基础上,运用博弈论、复合行政理论,从全面系统安置失地农民的角度出发,对失地农民安置模式进行探讨,打破了以往局限于单个方面或局部领域的研究思路,建构了G—D—F复合安置模型。通过长沙实证,借用关联矩阵综合评价法,运用模型最终构建出了长沙市“统建分购、片区综合地价补偿、招工培训、基金运作、市场经营”的G—D—F五位一体复合安置模式,以推动失地农民安置问题的有效解决。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社会反响:作品调研新闻及成果在红网、湖南教育网、中青论坛、湖南青年在线、大国治理网、斯为盛学社发表,产生了强烈社会反响。 阶段性成果: 1. 相关课题《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模式探索——以长沙市咸嘉新村为例》经教育厅专家评审获准立项为“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2. 调查报告《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解读——立足于大河西先导区失地农民安置现状的调查与思考》被评为我校2008年暑期“三下乡”优秀调查报告。 3. 相关论文《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模式探索——以长沙市咸嘉新村为例》发表于《湖南商学院学报》,2009,(2)。 4. 课题小论文《长沙市失地农民安置模式创新研究》已被《企业家天地》杂志录用,将在2009年第7期刊登。 5. 课题小论文《失地农民“G-D-F复合安置”模式的提出与构建》已被《湖南农业大学学报》录用,将在2009年第4期刊登。

参考文献

[1]吕维平.失地农民住房安置模式探讨[J].城市问题,2007,(5). [2]刘海云,李改英.可资借鉴的四种失地农民安置模式[J].集团经济研究,2007,(18). [3]喻湘存,熊曙初.系统工程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 [4]王健,鲍静,刘小康,王佃利.“复合行政”的提出:解决当代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域冲突的新思路[J].中国行政管理,2004,(3). [5]花文苍.国外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经验及启示[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 [6]楼培敏.中国城市化:农民、土地与城市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4). [7]蒋永穆,戴中亮.我国失地农民安置补偿模式的重构[J].河南社会科学,2004,(6). [8]万义元.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9]刘吉,张沛.城中村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3,(9).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外大多数国家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国外学者对失地农民安置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补偿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这两个方面。并就农民土地补偿的内容、形式、标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综合采用现金补偿和物质补偿等方式,实现补偿标准规范化、补偿方式多样化、补偿费用分配合理化。更多的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上,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一是以社会保险的办法解决由于现实原因带来的失地农民失业;二是提出建立由国家财政出资的济贫,由受益人缴费的互助和自保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认为要实行普遍福利政策,国家在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生活保障等方面全面承担责任。总体上看,国外对失地农民安置在社保安置、补偿安置等方面研究比较深入,但对失地农民安置的系统研究和安置模式的探讨比较缺乏。 国内学者对失地农民安置问题也有大量研究,集中在安置的内容、方式等方面。吕维平教授在《失地农民住房安置模式探讨》中提出了统建分购型、统管代建型和统管自建型三种主要的住房安置模式。蒋永穆等学者通过在《我国失地农民安置补偿模式的重构》中对现有的货币补偿为主招工安置为辅的补偿模式弊端的分析,构建了“统筹兼顾、合理补偿”失地农民补偿安置模式。在《中西部城市近郊失地农民就业安置模式研究》中,杨勇在总结现有的自由放任就业模式、以土地换就业模式、留地集中安置就业模式、劳务输出就业模式、自主择业就业模式五种就业模式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进城务工+地区转移+集中安置”的就业安置模式。在《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中,刁一玲在总结现有的住房安置、一次性补偿安置、重新择业安置等安置方式的基础上,基于川渝两地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的实证研究,构建了保障水平介于城乡现有制度之间、政府主导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2007年,刘海云等从失地农民安置现状出发总结出有特色的土地换保障型安置模式、土地入股型安置模式、留地和就业相结合安置模式、集中开发式安置模式四种创新安置模式。由此可见,国内研究对失地农民安置的研究仍显得比较零碎、分散,主要集中在补偿安置、就业安置、住房安置等单一的方面,未能构建起一种系统有效的安置模式。因此,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已有的失地农民安置经验,探索构建一套系统复合安置模式很有研究的价值和必要。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