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不同类型图书馆知识转移模式比较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作品在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实证的图书馆知识转移模式、规则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06BTQ003)”的研究背景下形成的,文章对“图书馆知识转移模式”进行分析,并基于图书馆职能和业务提出知识转移模式,将具体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模式也进行深入研究,再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
详细介绍:
本文分析图书馆与企业知识转移的不同,并借鉴知识转移经典模式,构建基于图书馆职能和业务流程的图书馆知识转移一般模式。结合各类型图书馆的职能和定位,讨论和比较各类图书馆知识转移模式中知识资源、知识发送者、接受者以及知识转移途径等。最后,提出建议以期实现不同类型图书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图书馆是社会知识转移的重要载体,而知识转移模式是图书馆有效地开展知识转移的基础。本文更微观的研究不同类型图书馆的知识转移模式,对不同图书馆知识转移实践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基本思路:首先,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其次,明确“图书馆知识转移模式”的内涵和构成,并构造图书馆知识转移模式;再次,构建不同类型图书馆知识转移模式,并对其进行比较;最后,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文区别图书馆与企业知识转移,摆脱知识企业思路,构建基于图书馆职能和业务流程的知识转移模式。根据不同类型图书馆定位,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模式,并进行分析、比较。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给出公共、高校、科学图书馆知识转移模式,明确各图书馆实施知识转移的方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品摘要

本文分析图书馆与企业知识转移的不同,并借鉴知识转移经典模式,构建基于图书馆职能和业务流程的图书馆知识转移一般模式。结合各类型图书馆的职能和定位,讨论和比较各类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模式及特性。最后,提出建议以期实现不同类型图书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斯•H•博伊索特.知识资产:在信息经济中赢得竞争优势[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2]陈立敏,王璇.2000—2007年知识转移理论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09,27(1):137-144. [3]J.H.谢拉.图书馆学引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6. [4]郭春侠,储节旺.图书馆核心价值是知识转移[J].情报资料工作,2008(2):28-30. [5]Szulanki, 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a diachronic analysis of stickiness[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0,82(1):9-27. [6]Myrna Gilbert, Cordey-Hayes.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Technovation,1996,16(6):301-312. [7]Nonaka,I, Takeuchi.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5(1):14-37. [8]张海涛,蔡景平,过仕明.知识转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2009,22(53):108-111. [9]龚蛟腾.国内外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5):79-84.

调查方式

文献统计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1知识转移模式 Shannon的经典信息论实际上已经包含了知识转移的基本模式。它呈现给我们的是从信息的发送者开始沿着一定的信道到达信息接收者的一个信息单向传输的图式。Teece于1977年首次提出知识转移的思想,认为知识转移不是一个动作,而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具体模式来描述,最具代表性的有Szulanski[5]四阶段模式、Hedlund的知识转换流程模式、Myrna Gilbert和Cordey-Hayes[6]五阶段模式、Nonaka和Takeuchi[7]著名的SECI螺旋模型等。 因此,可以说知识转移模式基本思想源于信息论,以Shannon的通信模型为主要依据,本质是实现个人与个人、组织与组织、个人与组织之间知识的发送与接收的过程,并让接受方理解和接受知识。知识转移受到各种先决条件、因素、情境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1.2图书馆知识转移模式 Nonaka和Szulanski等人分别提出了丰富的知识转移理论,并做出相关的实证分析,特别是对于图书馆的知识转移这一热点研究问题尤为关注[7]。从2000年起,国内陆续有知识转移的思想向图书馆学界渗透。2005年,已有明确的“图书馆知识转移”论题,涉及图书馆知识转移的内涵、特性、机制、模式、影响因素及对策等方面内容。知识转移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不同类型的模式。郭春侠,储节旺[8] 认为,图书馆知识转移是通过信息资源的采集、整序、加工保存和向用户提供知识服务等业务活动实现的,并分别分析了显性、隐性知识两个层面的知识转移模式。张敏霞[9]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知识流动方向的知识转移模式(串行、并行)、交互式知识转移模式以及部门间循环知识转移模式。徐洪升[10]基于SECI模型,研究图书馆员个体、团体、组织之间不同层次的知识转移。也有学者根据图书馆知识转移的主要内容,分为合同型转移模式和指导型转移模式。这些模式对图书馆知识转移实践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但“模式” 其实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是事物的标准样式,已有的“图书馆知识转移模式”研究更侧重于图书馆知识转移的类型和形式。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