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山西省岚县岚城面供捏塑技艺及传承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岚城面塑供品是当地民众世代相传的民俗艺术,以色彩艳丽、造型生动、历史悠久著称。本文以民俗学田野调查理论为指导,在大量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其捏塑技艺及传承进行了研究: 一、从制作原料工具过程等方面对捏塑手艺进行了描写,总结出其造型技法、特点及用色技法、特点。 二、从横向扩布以及纵向传承两方面对面供技艺的传承做了概述,整理出其传承谱系,并对其传承发展的内在机制进行了探究。
详细介绍:
民间面塑艺术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世代相传的民俗艺术。这一艺术形式在黄河流域小麦耕作区广泛流布,在甘,陕,晋,冀,鲁、豫等地的民俗活动中都可以看到民间面塑的影子。岚城面塑艺术就是这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艺术。“岚城面塑技艺”是“岚城面塑供会”这一民俗活动的中心。“岚城面塑供会”是山西省吕梁市岚县俗民纪念民间仙姑的一项民俗活动,于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日举行。对其起源时代史书并无记载,据俗民群体相传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供会”是以面塑传情表意的民俗活动,面塑技艺是整个活动的中心,活动的历史有多久,面塑供品的捏制技艺也就传承了多久 “岚城面塑技艺”能够历经千年依然保持较为原生态的面貌,究其根源是因为民俗活动的产生与流传局限于一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山区小县。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国民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发展。位于吕梁山区的岚县也紧随时代前进的步伐,迎来万象更新的新时期。特别是交通业的快速发展,县乡处处通油路,岚县的交通状况得以极大的改观。四通八达的交通现状,网络与新闻媒体的诞生与发展,打开了岚县尘封已久的大门,使古老的岚州置身于全球信息一体化的现代社会。大量外来文化的涌入必然会对当地原有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有些地方文化还来不及保护就已经掩没在文明进步滚滚的浪潮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岚城面塑技艺”依然以较为原始的面貌传承延续,但是,这一民间文化在如此猛烈的多元文化碰撞中又能坚持多久?坚持的结果是被同化消融还是不断发展壮大?严峻的形势,不得不引起当地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政府的保护措施由于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此外,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留住记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有责任也有义务为保护和传承家乡的民俗艺术做出贡献。此外,我对家乡这一博大精深的民俗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在2010年与2011年的供会期间,全程参与了供会的全过程,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对“岚城面塑技艺”进行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调查,以随机调查的形式对供会期间的民众进行了访问,在供会结束后又对一些对面塑比较了解的乡民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了解了面塑供品的捏塑技艺以及面塑技艺的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了面塑技艺的传承谱系,对传承和发展以及创新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为保护与传承家乡的民俗文化自己的绵薄之力。本文以民俗学田野调查理论为指导,在进行了大量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岚城面供的捏塑技艺及传承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研究: 一、面塑供品捏塑技艺。从制作原料、制作工具、制作过程等方面对面塑供品捏塑手艺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并总结概括出了其造型技法、造型特点及用色技法、用色特点。 面塑供品是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以黑豆、麦粒花籽为辅助原料捏制的。其制作工具都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用品,包括剪刀梳子筷子等。面塑的制作要经历和面,捏制,蒸制,插花着色四个步骤。 面塑供品是当地俗民基于自身生活需要和审美需求的创造,因此其表现出带有浓郁本土气息的造型特色:互渗性、超时空性、象征性、概括性、程式性、动态性。 面塑供品的着色技法主要包括:颜料点染、色面捏制。面塑供品的用色特点:原色的使用为主冷暖色调搭配使用。 二、面供技艺的传承。从横向扩布以及纵向传承两方面对面供技艺的传承做了概述,并整理出了其传承谱系,同时也对面塑技艺传承发展的内在机制进行了探究。 面供手艺的横向扩布:岚县面塑艺术在造型方面继承了保德面塑的浑圆饱满,而在色彩的使用上受忻州面花的影响较多。 面供手艺的纵向传承:岚城面供的传承方式主要有业缘传承、亲缘传承、地缘传承。岚城面塑的传承谱系主要有以李成秀为核心的技艺谱系和以郝平英为核心的技艺谱系。 面塑供品传承发展的内在机制:民间信仰是岚城面塑供会生成延传的根本源泉,审美追求是岚城面供艺术丰富扩展的内在动力。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近年来,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通过广泛的田野调查,对岚城面供捏塑技艺进行探析,填补此领域研究的空缺,为传承和保护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基本思路:在田野调查理论的指导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制作原料工具过程等方面对面供捏塑手艺进行描写,得出造型色彩方面的特点。对面塑技艺的传承现状进行介绍,调查整理传承谱系并对其传承机制进行探析。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与先进性:作品以现代田野调查法为指导,借助各种多媒体工具,以实地调查的方式收集第一手的资料。因而研究对象更具体研究方法更科学所得结果更严谨。 独特之处:目前学术界对岚城面供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岚城面供以色彩艳丽造型生动历史悠久而著名,但历代典籍疏于记载,而当地处于吕梁山区,其传承也受到了诸多限制。本文选其为研究对象,填补了这一学术领域的空白,为其走向全国走向社会提供了有利条件。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可以对这一民间文化从本真性出发采用书面记录的方式进行保护,可以引起相关部门以及更多学者的重视。 其次,可以了解当地民众的信仰、情感,为国家和社会各界了解岚城面供捏塑记忆的相关情况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提供丰富、具体、客观的资料。 此外,促进当地面供技艺的更好的发展,使这一民间艺术、民俗活动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延续,并为当地政府采取保护措施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

作品摘要

岚城面塑供品是当地民众世代相传的民俗艺术,色彩艳丽、造型生动、历史悠久。本文以民俗学田野调查理论为指导,在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岚城面供的捏塑技艺及传承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一、面塑供品捏塑技艺。 面塑供品是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以黑豆、麦粒花籽为辅助原料捏制的。其制作工具都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用品。面塑的制作要经历和面,捏制,蒸制,插花着色四个步骤。 面塑供品表现出带有浓郁本土气息的造型特色:互渗性、超时空性、象征性、概括性、程式性、动态性。 面塑供品的着色技法主要包括:颜料点染、色面捏制。面塑供品的用色特点:原色的使用为主冷暖色调搭配使用。 二、面供技艺的传承。 面供手艺的横向扩布:岚县面塑艺术在造型方面继承了保德面塑的浑圆饱满,而在色彩的使用上受忻州面花的影响较多。 面供手艺的纵向传承:岚城面供的传承方式主要有业缘传承、亲缘传承、地缘传承。岚城面塑的传承谱系主要有以李成秀为核心的技艺谱系和以郝平英为核心的技艺谱系。 面塑供品传承发展的内在机制:民间信仰是岚城面塑供会生成延传的根本源泉,审美追求是岚城面供艺术丰富扩展的内在动力。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1年4月,作品初稿获忻州师范学院政史系寒假调查报告一等奖。

参考文献

1. 董晓萍著.田野民俗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刘海珍著.岚县民间故事[M].山西省内部资料.山西省内部图书准印证:(05)第47号. 3. 刘海珍著.岚县民俗[M].山西省内部资料.山西省内部图书准印证:(05)第47号. 4. 康茂生主编.岚县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5. 董毅芳.山西民间面塑之特征与女性的传承贡献. 山西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艺术学民间艺术方向. 6. 王江.中国民间面塑艺术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美术学民间美术方向. 7. 张明生.山西面塑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J].烹调知识,2004.11. 8. 栗运成.岚城面塑[J].影像资料,2005.2. 9. 张利安.山西面塑艺术的特点及其渊源[J].山西老年,2006.4. 10.郭桂珍.山西民间面塑浅识[J].文物世界,2006.5.

调查方式

走访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关于岚城面供的研究现状: 栗运成《岚城面塑》(《影像资料》2005年第2期)一文简要的介绍了“岚城面塑供会”活动的起源传说,活动过程以及面塑的题材等。杨虎虎《岚城供会——面塑的海洋》(《WOMEN》2007第4期)采用英文将“供会”活动的简要情况介绍给世界人民。此外,网上还有一些分散的介绍资料及图片影像资料。总体来说都没有达到详尽、准确的民俗志水平。而对“岚城面塑供品”这一民间艺术表现形式深入的、专业的学术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 关于山西面塑的研究现状: 张明生《山西面食文化与面塑艺术》(《今日山西》2004年第7期)对山西面塑的分布地区及每一个地区的面塑类型作了简要介绍,提出面塑艺术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贴近市场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的观点。 张明生《山西面塑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烹饪论坛》2004年第11期)对山西面塑进行了概括介绍,并对其传承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张利安《山西面塑的艺术特点及其渊源》(《山西老年》2006年第4期)简要论述了山西面塑题材与意境的抒情性,表现手法和风格的稚拙性,继承与发展的民俗性,材料与制作的工艺性四方面的艺术特点,并对其来源进行了初步探究。 郭桂珍《山西民间面塑浅识》(《文物世界》2006年第5期)简要介绍了面塑在山西省霍州、忻州、绛州地区的民俗活动中的应用。 白晗夏《从面花制作谈民间美术设计》(《中国美术馆》2007年第6期)一文以作者在晋南地区的田野调查体验为基础,总结了面花制作的特点,即其首先要遵照一定的传统程式,但并非一成不变,艺人在民俗活动的规范内可以将不同的表现程式进行二度设计的即兴组合。 关于面塑的硕士论文: 山西大学民间艺术学硕士董毅芳,在其学位论文《山西民间面塑之特征与女性的传承贡献》主要探讨了山西面塑的艺术特征,民俗文化特征,女性的传承贡献三个方面的内容。以艺术学的角度切入,制作技艺,造型特点使其研究的重点。对其民俗文化内涵的探讨,只涉及固态的造型所反映的动物信仰、自然信仰方面。而且对本选题要研究的以岚城“摆贡”面塑为代表的吕梁面塑关注甚少。 河北师范大学王江同学,以全国面塑艺术为研究对象,在《中国民间面塑艺术研究》一文中作者对面塑的源流,面塑艺术的类型、面塑的制作,面塑的分布流域作了详细的介绍,并对面塑艺术的哲学内涵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