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试析《修身》课程的历史、现状和发展
小类:
教育
简介:
清末和民初《修身》课程在我国近代德育课程史上有重要地位,在当时产生重要影响,当代一些学校也尝试设置了《修身》(校本)课程,产生一定影响。目前我国德育课程存在问题,需要改革。本文从设置、评价等七个方面对近代和当代《修身》课程、《修身》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比较,深入分析,发现优缺点及现实意义;综合日本、新加坡改革方向,探寻传统与现代文化在德育课程中合理关系,找到德育课程改革正确道路—《修身》课程。
详细介绍:
清朝末年(1902—1911)和民国初年(1912—1922)设置的《修身》课程在我国近代德育课程史上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在当时产生了极其重要影响。当代一些学校为了改进学校德育,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结合起来,尝试设置了《修身》(校本)课程,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我国当代德育课程面临着种种问题,迫切需要改革。本文主要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我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搜集资料,试图从课程的设置、目标、内容、影响、评价等方面对近代和当代的修身课程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发现优缺点,及其现实意义;再综合典型国家日本、新加坡德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探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德育课程中的合理关系,找到一条德育课程改革的正确道路,就是将原有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德育部分和智育部分分开,设置独立的德育课程——《修身》课程。未来的《修身》课程,在设置上贯穿各个学段,主要由德育处管理,班主任实施;目标是提高学生自身的修养,更好的适应社会;内容上是经验课程,主要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展开;实施上主要是通过活动形式展开;评价上有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其他教师评价、学生成长档案袋等等。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目前我国德育课程存在问题,需要改革,本文从课程设置、目标等几个方面对近当代修身课程系统研究,寻找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德育课程中的合理关系,发现其优缺点,以及当代德育借鉴意义,来促进德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思路: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个时期《修身》课程文献资料,分析其优缺点,及现实意义;对中学政治教师等人调查,了解他们看法;再综合典型国家德育课程改革方向,提出德育课程改革新途径。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全面搜集文献资料,对清末与民初《修身》课程、历史上与现实中《修身》课程、《修身》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比较分析,既把握课程发展规律,又引入现代课程理论。 先进性:目前这方面研究很少,没有充分挖掘,我将做出前所未有的、深入、全面探讨。 独特之处:对历史和现实中《修身》课程深入研究,及与思想政治课程比较,探寻我国特色德育课程发展道路,提出了独特课程改革方案—“修身﹢社会”。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发现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修身》课程的历史缺陷和合理因素,以及当代《修身》(校本)课程的现实意义,探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德育课程中的合理关系,找到一条德育课程改革的正确道路,促进德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作品摘要

清末和民初时期《修身》课程,及当代《修身》校本课程对于我国德育课程改革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背景、设置、目标、内容、评价、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清末和民初时期《修身》课程:对蒙养院、小学、中学从背景、评价等六个方面分析,发现它作为一门独立德育课程设置,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但内容上大部分脱离儿童生活,实践上主要以教材为核心,教师为主体,比较落后。 当代中国设置《修身》校本课程有烟台一中、兰州一中等,从背景、内容等七个方面分析,发现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吸收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过去和当代《修身》课程作为独立德育课程在继承传统文化上发挥重要功能。而当前思想政治课程把德智育混在一起,造成矛盾。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是把传统、外来和现代文化结合起来。新加坡和日本德育课程成功经验也说明,设置传统特色、独立的德育课程是德育发展可行之路。 将原政治课中德智育分开,设置独立德育课程—《修身》课程,是我国德育课程改革正确方向。未来《修身》课程,设置上贯穿各个学段,德育处管理,班主任实施;目标是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内容是经验课程,围绕学生日常生活展开;实施是通过活动形式展开;评价有学生评价等四个方面。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黄书光.“中体西用”价值选择与清末学堂德育探索[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 2. 覃兵. 浅议近代中华书局《修身》系列教科书[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 3. 顾吉祥.修身课程建设刍议[J],基础教育参考,2007. 4. 黄书光. 论清末民初新旧德育观的博弈[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 5. 裴云. 思想(品德)政治课程改革刍论[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 6. 项志良. 德育实践有效途径:以“修身”为平台,以制度促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09. 7. 黄书光. 价值重估于民国初年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深层变革[J]. 教育学报,2008. 8.毕苑. 重建常识:近代教科书的文化价值[J]. 中华读书报,2001. 9.尧新瑜. 社会转型期学校德育课程三种形式转换[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报,2007. 10. 孙凤华. 从修身科到公民科:清末民初我国学校公民教育[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1999.

调查方式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修身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存在于我国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至今已有80多年,一般近代教育史文献中只是顺便提及,没有深入论述,专门研究的极少;现在只有个别学校作为校本课程开设,也缺少相关研究;所以我搜集到的资料都是零散的。下面我就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状况介绍一下。 1.清末时期和民国时期《修身》课程研究 黄书光在《中体西用”价值选择与清末学堂德育探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五期 )中对清末学堂德育课程《修身》设置、内容进行分析,找出适合于现在的一些德目。指出修身教学应该注重实践。 (3)黄书光在《价值重估与民国初年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深层变革》(教育学报,2008年第四期)指出民国初年,辛亥革命的胜利,导致中小学德育课程设置、编写内容上及教学方式的深层变革。教科书在编写上有改进,修身教学、实践上有探索,但仍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4)覃兵在《浅议近代中华书局《修身》系列教科书》(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第3期)中从内容、编辑和教育思想上指出其与清末时期的不同点。 (5)黄书光在《论清末民初新旧德育观的博弈》(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7.1 第九卷第一期)写了在这一阶段新旧道德观的探索。五四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否定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部分,仍值得开发和学习。 2.当代《修身》课程的研究 (1)顾吉祥在《修身课程建设刍议 》(基础教育参考,2007年第9 期)谈到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尝试开办了“修身”课程。他认为修身课程正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并详细写了他们学校在修身课程方面的课程设计,有较为明确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结构、课程实施方法以及课程评价体系。 (2)项志良在《德育实践有效途径:以“修身”为平台,以制度促发展》(思想理论教,2009年第8期)中说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在发展德育时,开展修身课程,课程分为显性和隐性课程两种,以注重潜移默化到刻意安排。学生通过相对固定的场所、课时,以各种形式开展“修身”活动,实现“知行合一”的德育目标。并制定了详细的学生、教师发展阶段测评表。 综上所述,关于《修身》课程的文献较少,而且比较零散,讲的都不是特别的详细,专门研究的更少,目前还没有学者进行系统的研究。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