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乡村公共文明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基于安徽省六安市苏埠镇的调查
小类:
社会
简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这“二十字”方针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果的标准和总体目标。相对于近几年如火如荼的城市公共文明建设来说,乡村公共文明建设似乎很少被提及,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速,乡村公共文明建设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也直接关系到国家大政方针的实施效果。
详细介绍:
公共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乡村公共文明是公共文明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在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农政策”等为主体的国家现代农村发展政策大背景和城市公共文明建设的推动下所提出的。乡村公共文明日益成为衡量新农村建设和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指标。同时,加强乡村公共文明建设对未来社会发展和国民综合素质提高亦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素有“小南京“之称的苏埠镇在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乡村公共文明建设现状进行实践调查和理性思考,力图了解我国当前乡村公共文明建设的现状,并结合当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我国现有公共文明建设研究成果,从新农村建设、现代文明意识、文娱活动、传统生活习惯、人际交往以及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等六个方面逐步探讨了乡村公共文明建设的发展现状及前景,深入观察和分析研究了具体现象和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和解决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同时也为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实证考量和政策依据。

作品图片

  • 乡村公共文明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基于安徽省六安市苏埠镇的调查
  • 乡村公共文明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基于安徽省六安市苏埠镇的调查
  • 乡村公共文明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基于安徽省六安市苏埠镇的调查
  • 乡村公共文明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基于安徽省六安市苏埠镇的调查
  • 乡村公共文明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基于安徽省六安市苏埠镇的调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素有“小南京“之称的苏埠镇在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乡村公共文明建设现状进行实践调查和理性思考,力图了解我国当前乡村公共文明建设的现状,并结合当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我国现有公共文明建设研究成果,探讨了乡村公共文明建设的发展现状及前景,深入观察和分析研究了具体现象和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和解决方案。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拓展“三农”问题研究的新思路。新农村建设并不仅限于硬件设施上进行城市化的改造,正如现代化的实现关键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一样,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本质内涵在于农民具备先进思维,具备良好的素质、修养和能力。 2、选题角度新颖、意义深刻。本文所关注的范围是近几年来农村社会经济方面的热点问题,选题立足点独特新颖,采用真实可靠的调研数据,具有研究价值、先进性和独特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乡村公共文明日益成为衡量新农村建设和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指标。乡村公共文明的调查和研究,涉及到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和统计学的理论和知识,这将有助于拓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对于一定程度上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及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方面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品摘要

公共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乡村公共文明是公共文明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在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农政策”等为主体的国家现代农村发展政策大背景和城市公共文明建设的推动下所提出的。乡村公共文明日益成为衡量新农村建设和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指标。同时,加强乡村公共文明建设对未来社会发展和国民综合素质提高亦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素有“小南京“之称的苏埠镇在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乡村公共文明建设现状进行实践调查和理性思考,力图了解我国当前乡村公共文明建设的现状,并结合当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我国现有公共文明建设研究成果,从新农村建设、现代文明意识、文娱活动、传统生活习惯、人际交往以及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等六个方面逐步探讨了乡村公共文明建设的发展现状及前景,深入观察和分析研究了具体现象和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和解决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同时也为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实证考量和政策依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本论文研究前期成果《乡村公共文明建设现状调研——基于安徽省六安市苏埠镇的调查》于2010年12月获全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调研课题“一等奖”。 2、本论文调研对象所在地六安市农业委员会、六安市苏埠镇人民政府出具了鉴定书,对本团队所开展的工作和本文的意义价值作了充分肯定。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授权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新华网(),2010年10月27日. [2]苏埠镇概况,苏埠镇人民政府网站(). 3]王飞南,社会文明:一个感念的政治学诠释[J].石家庄学院院报,2009年第1期. [4]曾建平、代峰,公共文明略论[J],武陵学刊,2010年第3期. [5]成云雷、那述宇,论城市文明结构[M],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2年第9期. [6]刘巩,要重视县城文明建设[J],前进,1996年第4期. [7]袁银传,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M],武汉出版社,2008年5月. [8]马友乐,论乡风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及其基本原则[J],传承,2009年第8期. [9]本刊编辑部,国家统计局对全国114个城市公共文明指数进行测评[J],新华月报(记录) [J],2009年第11期. [10]张国强,创新乡村文化 营造乡村文明[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会议、图片、照片、书报刊物、文件、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学界一般认为,乡风文明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乡风文明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农村区域内,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对满足,生态环境良好,呈现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风貌。它是特定乡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状况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是特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相互作用的产物。[1]就本文而言,我们认为乡村公共文明是乡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特定的农村区域内,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的总和,它是农村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和人们公共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 相对于国内蓬勃发展的乡风文明建设和城市公共文明建设理论研究现状,国内学术界关于“乡村公共文明”的研究现状如何,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等五个数据库的检索,将时间范围限定为1981-2011年共30年,匹配方式选择精确,以题名为检索项,以“乡村公共文明”为检索词进行搜索,尚未发现相关文献参考资料。而将时间范围限定为1981-2011年共30年,匹配方式选择模糊,以题名为检索项,以“乡村公共文明”为检索词进行搜索,共查找到各类论文2篇。 根据关键词“乡村公共文明”的英文翻译“Rural public civilization”和“乡村公共文明建设” 的英文翻译“Rural public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对EBSCO host 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相关检索,尚未发现相关文献参考资料。以“乡村公共文明”、“乡村公共文明建设”为检索关键词,通过对国家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书生电子图书馆等的检索,尚未发现相关相似书籍出版。而通过检索2007、2008、2009三年的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情况,仅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评估研究”一项研究获准立项,且为一般项目。 直至今日,国内理论界还基本未出现乡村公共文明的研究成果,更少见有将乡村公共文明同新农村建设相联系进行研究的理论成果,从巩固新农村建设角度分析研究乡村公共文明培养、研究乡村公共文明培养的现实路径和保障机制进行的探索更是少有涉及。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