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安徽省劳务产业发展问题研究——基于农民外出务工的调研与思考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理论,对安徽省劳务产业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一期针对存在的问题寻求有效措施,从而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实现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社会和谐发展。
详细介绍:
安徽是中部农业大省,外出务工是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如何进一步开发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在提高农民收入同时最大限度地提升劳务产业发展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项目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借鉴国内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安徽外出务工人员和相关机构的调研,针对安徽劳务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加大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力度、技能培训、完善农民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民工工作机制等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以期为探讨安徽省劳务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提供参考依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前国内研究大多侧重考虑农村劳动力如何转移出去,忽视劳动力过度转移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而安徽省劳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的研究也尚不完善。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理论,对安徽省劳务产业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一期针对存在的问题寻求有效措施,从而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实现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社会和谐发展。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从选题来说,角度新颖、意义深刻,是近几年来农村社会经济方面的热点问题,同时采用真实可靠的调研数据,具有研究价值和先进性;另外,很少学者研究农民外出务工长效机制,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的方面。从经济学视角,本文采用大量经济学理论知识和经济模型,体现了研究的科学性和独特性。从研究方法方面,描述性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通过比较分析,使得因素考虑更全面,可比性更强,结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利用安徽省劳务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及社会经济角度来探讨如何建立外出务工长效机制,有助于深入地认识外出务工的现状和农民外出务工长效机制建立的重要性。首先,有助于充分开发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其次,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提升劳务产业发展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以利于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作品摘要

以往的国内研究大多侧重考虑农村劳动力如何转移出去,忽视劳动力过度转移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而安徽省劳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的研究也尚不完善。安徽是中部农业大省,外出务工是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如何进一步开发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在提高农民收入同时最大限度地提升劳务产业发展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项目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借鉴国内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安徽外出务工人员和相关机构的调研,针对安徽劳务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加大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力度、技能培训、完善农民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民工工作机制等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以期为探讨安徽省劳务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提供参考依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Lewis,W Arthur.A Model of Dualistic Economic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4,(36):46-51. [2]周天勇.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及其相反的政策含义——中国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容量扩张的思路[J].经济研究,2001,(3):75—82。 [3]林斐.对安徽省百名“打工”农民回乡创办企业的问卷调查及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2,(3):72-76. [4]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伍向文,沈薇.托达罗模型的修正及其在中国的意义[J].开发研究,2004,(2):52—55. [6]李晓澜,宋继清.二元经济理论模型评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1):14一19. [7]张红宇,欧阳海洪.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输出作为战略性产业来抓[J].中国农村经济,2004,(1):28—33. [8]郭保亮.走出山门——对南华县劳务输出的调查与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04,(4):112—113. [9]周佳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进入政策研究视野[J].上海教育科研2004(12):12-20 [10]蔡肪.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分析——解释流动与差距同时扩大的悖论[J].经济学动态,2005,(1):35—39.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亲临实践、图片、照片、书报刊物、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关于劳务产业的理论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在刘易斯模型中,隐含了一个假定:即城市部门不存在失业,任何一个愿意转移的农民都可以在城市现代工业部门找到工作。 费景汉和拉尼斯进一步修正和发展了劳动力转移模型。他们提出了以分析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为核心、重视技术变化的“费-拉尼斯模型”。刘易斯-费-拉尼斯劳动力转移模型假设与现实中的发展中国家相去甚远。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状况是,不仅农村存在着失业或就业不足,城市也存在着失业或就业不足。 国内关于劳务产业的研究,大都是基于托达罗的绝对收入差距假说,主要围绕农业劳动力转移展开。林毅夫(2003)、侯风云(200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6)等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研究;W.A.Lwis(1954)、G.Rains and J.H.Fei(1961)、M.L.Lee(1966)、D.J.Bogen(1972)、J.R.Harris and M.P. Todaro、朱农(2005)、蒲艳萍(2005)等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因的相关研究;Solinger(1999)、Roberts(2000)、牛叔文(2005)、 程名望(2006)、陈永正(2007 )等关于阻碍劳动力转移的障碍的研究;周天勇(2001)、王珏(2004)、罗亚萍(2005)、姜红星(2005)、徐平华(2006) 、张雅丽(2007)等对促进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及对策的研究;王西玉(2003)、赵曼(2008)、韩俊(2008)、崔传义(2008)、阳立高(2008)、李含琳(2008)、赵应文(2009)、张明林(2009)、郑志远(2010)对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的研究等方面的探讨。 总之,关于劳务产业问题的研究与时俱进,研究内容不断创新,这些研究成果无疑对分析安徽劳务产业问题在先验认识上提供了较好的参考资料,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国内研究大多侧重考虑农村劳动力如何转移出去,忽视劳动力过度转移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关于劳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的系统研究尚不完善;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仍然缺乏,尤其是对于处于中部地区等经济凹地区域劳务产业问题关注不够。因此,综合运用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理论,对安徽劳务产业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就显得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