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中心村”宅基地置换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基于河南省陈寨等14个中心村的调查报告
小类:
社会
简介:
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农村发展,对正在进行的中心村建设中宅基地置换问题做研究,了解他的发展现状,归纳总结出各种模式,并对典型进行剖析,寻求最优解决方案制定宅基地置换运行机制,解决现实窘境问题。
详细介绍:
在大量实地调研和广泛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调查报告通过对河南省14个中心村建设模式进行归纳分类,总结出“适得其反型、阳奉阴违型、缓步前进型”三种类型。客观分析中心村宅基地置换中各类主体的利益纠葛,创新博弈论模型分析工具,以陈寨和前王庄村为典型案例,细致梳理出中心村宅基地置换停滞的各种原因。同时,选择“户均宅基地用地标准法”,估算出“缓步前进”型中心村宅基地置换率为40%~60%,说明中心村宅基地置换潜力较大。因此,构建包括“信息沟通,利益均衡,保障监管”三个子机制在内的“中心村宅基地置换运行机制”,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藉此,相关部门可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以引导中心村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避免中心村宅基地置换在不同程度上的偷梁换柱,南辕北辙,停滞不前等现实窘境。

作品图片

  • “中心村”宅基地置换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基于河南省陈寨等14个中心村的调查报告
  • “中心村”宅基地置换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基于河南省陈寨等14个中心村的调查报告
  • “中心村”宅基地置换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基于河南省陈寨等14个中心村的调查报告
  • “中心村”宅基地置换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基于河南省陈寨等14个中心村的调查报告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 深入了解全国各地多在进行的中心村宅基地置换主要制约因素的现状。 构建中心村宅基地置换运行机制,以解决中心村宅基地置换的窘境,为相关部门制定相应政策提供参考。 写作思路: 在参考大量文献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了解现状,总结模式,利用博弈分析工具对具有较大潜力的“缓步前进”模式进行分析,寻求中心村建设中宅基地置换的最优解决路径,测算出宅基地置换比率,制定宅基地置换运行机制。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 调查样本随机性强、样本规模大;坚持“观察—文献检索—理论基础—实证调查—优化分析—解决方案”的研究路径;密切联系正在进行的中心村宅基地置换进行分析,保证了研究的现实性。 先进性: 运用博弈论分析工具对中心村宅基地置换进行研究;中心村宅基地置换模式分类的先进性。 独特之处: 预测了中心村宅基地置换率为40%-60%;提出了中心村宅基地置换运行机制的具体要素。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际应用价值: 测算出的中心村宅基地置换率,可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应政策标准提供参考。 构建的中心村宅基地置换运行机制,可望在较大范围内抑制中心村建设的不足,促进和推动中心村的快速发展。 现实指导意义: 为政府及相关研究人员客观描述了工农用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际运行状况。 研究结论在目前正在进行或将要进行中心村宅基地置换的平原地区,具有较大的推广和借鉴意义。

作品摘要

土地是生存之本,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城市化、工业化不断推进使耕地占用需求愈益强烈,土地的供需压力也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农村宅基地占而不用、空心村等造成的土地闲置面积超过15%。 中心村宅基地置换,集约利用土地,成为不少地区新农村建设、解决城市化用地占补平衡的一个重要举措。在此过程中,中心村宅基地置换空闲土地的数量潜力究竟有多大、采用何种模式才能有效推进中心村宅基地置换,需要深入调查研究,这正是本调查报告的目的所在。 在大量实地调研和广泛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调查报告通过对河南省14个中心村建设模式进行归纳分类,总结出“适得其反型、名不符实型、缓步前进型”三种类型。客观分析中心村宅基地置换中各类主体的利益纠葛,创新博弈论模型分析工具,细致梳理出中心村宅基地置换停滞的各种原因。选择“户均宅基地用地标准法”,估算出“缓步前进”型中心村宅基地置换率为40%~60%,中心村宅基地置换潜力较大。构建包括“信息沟通,利益均衡,保障监管”三个子机制在内的“中心村宅基地置换运行机制”。以引导中心村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徐全勇. 中心村建设与我国中心村建设的探讨[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5.26(1): 48-52. [2] 卢向虎.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宅基地问题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 [3] 李珀榕.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报告[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0. [4] 宋伟,张凤荣,陈曦炜. 我国农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分析方法研究[J].广东土地科学.2006,5(5)):43-46. [5] GB50188-1993.村镇规划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6] 河南省统计局. 河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0. [7] 洪涛. 中心村建设中用地规模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8] 赵培策. 建设中心村 实现城乡一体化[J]. 农村工作通讯,2008,(19):46.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亲自实践、书报刊物、文件等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外研究现状: 张伟(2008)的研究显示,英国从1950年代开始了以提高乡村服务设施利用率为目的的中心村建设,客观上也促进了英国乡村人口的聚集;以色列创造了一个包括学校、社区中心、农机站等在内的“众星捧月”式的中心村建设模式,以便本地农民快速融和在一个统一的社区之中;为纠正了乡村建筑畸形发展,德国通过财政支持政策,进行了以土地整理为基础的乡村更新计划,取得了一定成效;由于脱离实际,罗马尼亚在村落合并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社会矛盾,不得不重新调整原有合并政策。 以上述研究可知,考虑实际并有财政支持的国外中心村宅基地置换建设容易获得成功;计划与实际偏离,政策与实践不协调的建设,不易成功。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中心村主要始于上世纪1990年代中后期,各种文献中经验研究占48%,理论研究占33.3%,实证研究占12.8%。 从研究内容看,徐全勇、袁莉莉、张文礼等学者论证中心村建设的必要性;任春祥、王士兰、谢晓鸣、徐全勇、卢向虎、洪涛、曾刚从中心村选址与中心村建设规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多基于经验层面,存在趋同现象;钟晔、余剑锋、谢洪等从规划设计的原则、理念、模式、建筑设计等方面研究中心村域内设计布局;何长国、赵培策、岳玉玺、雷中英等从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研究;李世庆、姚玉芳从资金筹集方面进行研究;蒋世懿对中心村建设提出了制度化、规范化的政府扶持体系;林晖、雏正金、马金飞、张伟、柏明华等从土地征用置换、社会效益、农民负担政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从研究成果看,多数文献主要是总结中心村建设经验,特别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中西部经济薄弱地区研究较少。对于中心村宅基地置换建设中的干群矛盾,现有研究并不多见。在对中心村总体建设模式的分类方面,几乎未见文献涉及。在土地置换方面,从现有资料来看,虽有对丘陵地区做过土地置换估算的文献,但数量较少,而对平原地区土地置换率得估算还未发现。如何促进“缓步前进”模式建设,避免出现“本末倒置”和“名不副实”模式的不足,中心村发展的运行机制至今没有这方面的研究论述。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