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土地流转后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多途径安置模式浅析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本文从全局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土地流转背景和意义,第二部分阐述了当前失地农民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三部分提出按照当前经济发展及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和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安置模式,最后对以上做出了简洁总结,为了解决现今以及未来中国发展的问题,为我国顺利实现我国大规模土地流转的保障,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现在化,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 详细介绍:
- 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传统农业逐渐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传统的分散式的小农经济因其生产率较低而必将被淘汰,土地的流转及因之而兴起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将是趋势。对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政策演变、土地规模流转的阶段特征和地域差异,表明土地规模流转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可以说,土地的适当集中是农业现代化的“命脉”所在,在中国现行法制下,这只能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来实现。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就业的主要岗位和收入的主要来源,土地承载了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2大功能。土地一旦被征收或征用,就意味着农民失去了基本生存保障。部分失地农民将会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贫困群体,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当前我们中国的国情是我国仍然是一个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国家。到现在为止,在统计上仍然是5亿劳动力,5亿劳动力里面1.5亿在乡镇企业、5000万在农村从事其他的非农产业,那么还有3亿是农民,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很自然就要包地。在乡镇企业那些也要包地,为什么呢?因为他可能就业还不稳定,农地对他们来说是最后的一块保障。所以说这种巨大的人地矛盾,人口的压力,如何解决土地流转后农民安置问题,为失地农民建立一套保障长远生计的安置模式是当前征地工作中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本作品的研究目的是为解决未来社会发展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后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进行建言献策,以期改善为以后土地大规模流转提供借鉴。 本作品的基本思路主要是通过查阅大量土地政策、结合过去和现在急国外等方面的农民安置料、实地调查,必要时对具体问题开展相关的调查,展开对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探讨,最终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本作品是根据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传统农业逐渐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传统的分散式的小农经济因其生产率较低而必将被淘汰,土地的流转及因之而兴起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将是趋势。而在这种趋势下,必将会导致大规模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就意味着农民失去了基本生存保障。而解决农村土地流转后农民安置问题,也会成为我国顺利实现我国大规模土地流转的保障,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现在化,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本文提出的对失地农民安置策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以及实用性。既有传统的安置方式,又有我们根据现实经济以及未来经济发展方向而总结、探讨以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的对失地农民安置模式。这些模式既可以解决现实土地征用失地农民安置问题,又能解决未来经济发展土地大规模流转农场集约化经营而产生的大量的失地农民安置问题。这些安置模式严格的按照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和谐社会发展要求。
作品摘要
-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土地大规模流转集约化的趋势,对农村土地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农民失去了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面临着就业难和无法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问题,而当前对失地农民所实施的几种主要的安置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健全,以保证城乡社会的协调发展和长治久安。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无
参考文献
- [1]陆红生,韩桐魁.征地制度如何保障农民权益[J].土地经济,2005(1):32-33 [2]周诚.农地征用中的公正补偿[J].中国土地,2004(2):29-30 [3]邱正光,伍黎芝,杜金平.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模式探讨[J].人民长江,2000,31(3):3-5,51. [4]廖小军.中国失地农民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王越.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6]肖海霞.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现在分析[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3):251-252 [7]卢海元.土地换保障: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的基本设想[J].中国农村观察,2003(6):49-55. [8]王晓洁,陈树新.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5(29):40-42,50. [9]王昀.创新失地农民保障机制[J].上海农村经济,2004(2):31-32. [10]钟玉.我国失地农民补偿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四川大学,2007
调查方式
-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亲临实践 统计报表 自发 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农村土地流转在一定意义上是我国当前特殊的国情和特殊的土地产权制度的产物,也是我国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关于土地流转后失地农民安置问题国外学者很少有这方面的研究,我国理论界也是近年来才开始关注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对失地农民安置很少从事研究。 国内理论界主要是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杨涛、朱博文的《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益分析与对策思考》、肖飞、张光宏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效率分析》,但很少有土地流转后失地农民安置研究,解决失地农民问题主要根据以往的城市化进程的经验解决。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在研究内容上具有以下的主要特点:一是注重对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因素的分析,缺乏对农村土地流转自身理论体系的系统研究;二是注重对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产权基础的静态分析,缺乏对农村土地流转后产生的问题的研究;三是对土地流转后产生的问题研究体系不全,缺乏对农村土地流转后对大量失地农民安置的系统研究;四是缺乏对土地流转后失地农民安置问题的专门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实证分析方法,主要是结合农村土地流转调查进行总结性的分析,对土地流转的理论分析和计量分析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