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我国企业国际成长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经济
- 简介:
-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市场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世界著名跨国公司都到中国来投资,市场竞争变得更为激烈,出现了“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格局。中国企业必须要有国际化的视野,无论是进行“引进来”国际化经营还是选择“走出去”国际化路线,企业都必须结合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国际化经营路径。同时企业在国际化中还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国际商场竞争力。
- 详细介绍:
- 我国企业国际成长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 陈工商信息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070801072(学号) 许翠云(姓名) 指导教师 许旭红 副教授(职称) 【摘 要】企业国际化具有多种方式,可以是“内向型”成长也可以是“外向”型成长。同时企业在国际化一般有预备阶段、初始导入阶段、当地扩张阶段、全球跨国阶段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成长路径。我国企业在国际化成长中还受众多因素制约致使我国企业在快速成长之际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通过我国企业国际化的成长史及成长现状,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应如何选择及选择什么路径进行国际化成长。 关键词:国际成长;经营国际化;路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市场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世界著名跨国公司都到中国来投资,市场竞争变得更为激烈,出现了“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格局。中国企业必须要有国际化的视野,无论是进行“引进来”国际化经营还是选择“走出去”国际化路线,企业都必须结合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国际化经营路径。同时企业在经营国际化过程中还要善于发现不利因素,并努力将其转化为有利条件,以便其在国际市场上实现资源更优配置,提高自身的国际商场竞争力。 一、企业国际成长的一般规律:经营国际化过程 企业国际成长的过程就是企业经营国际化的过程。企业经营国际化就是企业在两国、多国、洲际、甚至全球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追求最大限度的国际比较利益。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国际化可以通过“内向”和“外向”两种不同路径来实现。所谓“内向型国际化”发展路径,就是指以“引进来”的方式参与国际资源转换和国际经济循环,主要指进口、购买技术专利、三来一补、与国外资本合资合作合营、成为国外公司的子公司或分公司等。所谓“外向型国际化”发展路径,就是指以“走出去”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经济循环,主要指出口、技术输出、各种国外合同安排、对外投资、建立海外子公司或分公司等。“内向”型和“外向”型仅仅是一国及其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不同方向选择,它们对企业的国际化成长都同等重要。 不论企业选择“内向”型,还是选择“外向”型进行国际化都要求企业自身具备一定的条件。企业都要先修炼好自身,才能为走国际化道路做准备,如具备足够的资金、国际性的人才、完善的治理系统、国际性的品牌、企业的自身文化等。 企业进行国际化过程中, 根据企业国际市场的进入程度和国际市场的运营方式, 一般把企业国际化的进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国际化的预备阶段、初始导入阶段、当地市场扩张阶段、全球跨国公司阶段。 (一) 国际化的预备阶段 1、内向国际化,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必须高度重视对传统产业的战略重组, 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利用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 切实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寻找核心专长, 不断地进行创新、建立核心专长, 不断向国际化企业标准靠近, 不断对自己的优势进行巩固, 以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2、企业间的有效整合。中小企业可以利用多种方式的合作, 包括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大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等, 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通过合作中小企业可以承担国内大型或跨国公司的部分生产功能、分销功能、供应功能和服务功能。在整个国际市场物流中, 与大企业建立和保持一种供应链中的合作或共生关系, 从而带动其走跨国经营的道路。 (二) 初始导入阶段 成本领先战略。我国很多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一般都不掌握核心技术, 而难以搞产品差别化, 因而大多数都会选择低成本战略。 (三) 当地扩张阶段 1、品牌战略。中国企业要进行国际化成长, 仅仅做产品且只有市场, 而没有自己的品牌, 是不能成功的。中国企业只有拥有世界级品牌, 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超额利润, 才能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和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施品牌战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通过高质量的产品来创建世界级企业品牌或产品品牌。名牌的核心在于产品的高质量, 在中国家电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过程中, 高质量的内涵不仅仅是产品符合企业或者国家的质量规定标准, 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企业的研发实力为基础, 用高科技来创造市场, 引导消费。 (2)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经营过程中, 必须使企业的产品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国内的家电企业如海尔等己经通过了发达国家的多项认证, 并且海尔拥有世界一流的实验室, 其试验结果得到了数个国际认证机构的有效认证。 (3) 通过不断创新的技术开发来提升品牌的活力。跨国家电企业都十分重视产品的技术含量, 不断加大技术投入, 保持其在行业内的技术优势, 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品质来保持产品的高档形象。 2、建立战略联盟。我国的企业处在世界分工体系之中, 面对国际竞争的环境, 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多表现为对价值链网络的组织、管理和控制的能力, 而不只是企业单体之间的竞争。因此, 发展企业间的合作关系, 建立跨国战略联盟就成为企业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选择方式。 3、本土化战略。本土化战略包括: 生产本土化、营销本土化、经营管理本土化、资金本土化、人才本土化等多个方面。衡量本土化的水平, 关键看海外企业在当地有效组织利用当地资源的能力, 企业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与当地企业的距离以及对公司总体业绩的贡献度。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 其最终目的就是走向国际化, 造就中国的跨国公司。只有真正雇佣当地劳工使用当地资源, 了解当地法律和文化, 建立了自主的生产, 销售或研发中心, 在东道国扎根、生长, 实现了真正的本土化, 才能真正走向国际, 成为国际化的跨国企业。 (四) 全球跨国公司阶段 1、技术领先的产品战略。为了成功地实施技术导向领先战略, 中国企业应该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投入, 通过产品革新刺激需求, 保持市场成长和扩大市场份额。 2、全球视角的品牌战略。跨国公司在中国家用电器市场的战略具有明显的全球视角。即在审视世界家电市场时, 其角度与视野都发生了某些本质性的变化: 突破了国界的概念;模糊了本国市场和外国市场; 强调了各主要职能的全球分工与整合; 更加倾向使用标准化的营销策略来服务于全球目标顾客; 其中品牌战略亦是如此。 我国的大型企业主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海外设立分公司或子公司,实行并购等方式来实现国际化经营,如海尔通过海外建厂走向国际舞台、TCL以海外并购方式进入国际市场。而中小型的企业主要通过出口贸易,引进技术,外国资本,同其合资、合作、合营或者成为外国公司的子公司或分公司等方式来实现国际化成长。 二、我国企业国际成长的制约因素 (一) 从企业自身方面来讲主要有 1、缺乏技术创新及学习能力,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尤为重要,对企业的国际化成长更是如此。网络时代的到来使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牢已远远超过了劳动成本,上升到首要地位。与此同时,在生产要素的投入中,科技投入、知识投入的比例越来越大,产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并成为跨国经营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制高点。因此,企业必须加快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的步伐,积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产品升级换代,逐渐从以物质产品为中心,向知识产品为中心转变,培育文化型、信息型、知识型、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来引导和满足市场的需要。然而,我国很多企业仍旧没注意这点并引起重视。很多企业还企图通过我国的庞大而又廉价的劳动市场来获得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殊不知现在各国的劳动价格差距已在逐步缩小。为此,企业要真正实现国际化成长就必需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并不断创新,这样才不会失去不断变化的需求市场,才能成长的更快一些。与发达国家公司的国际化相比,发展中国家公司属于后发企业,后发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国外市场的知识和经验。因而,能否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现模仿创新的后发优势,是企业国际化的关键因素。 2、缺乏国际型的人才,对于国际运营的企业来说,国际型的人才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一个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趋向人才的竞争。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必须要有通晓国际惯例、熟悉国际市场规律及国际贸易法则的管理经验丰富、善于把握国际市场动向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而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起点低、人才储备匮乏,现有管理及技术人才知识结构偏低,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尤为缺乏,管理经验不足,对于国际市场行情判断不准。很多情况下,中小企业主要依靠管理人员的市场经验和直觉把握市场,这样就难以形成自己的国际化营销模式和建立稳定的消费群体,更难以与其他国际经济实体进行竞争。企业国际经营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因此高素质人才特别缺乏。这在一定度上束缚了企业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从我国各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来看,具备高素质的国际型人才甚少,即便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到国外进修,但仍有一部分就滞留在国外,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企业国际型人才的匮乏。 3、缺乏充足的资金,除了一些国有大型的企业资金较为充裕,其他的企业在国际化运营中难免时常会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如在要收购过程中就筹集不足的资金。加之,企业进行国际性运营中本来就需要强大的资本来维持,还要应付更加复杂的国际形势带来的风险。资金短缺且融资困难已成为困扰我国中小企业的首要问题。国际化经营更需要资金,但我国金融环境难以解决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由于中小企业资产较少、风险较大、资信程度较差以及社会上对所有制的偏见等原因,商业银行一般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此外,由于法律的限制,中小企业很难像大企业那样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上市等直接融资手段来筹措资金。尽管国家为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难问题于2004年5月设立了中小企业板,但中小企业板的进入门槛比较高,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望尘莫及。由于缺乏资金、融资渠道狭窄,中小企业一些具有良好前景的项目也无法上马,严重阻碍了其国际化经营的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处于不利地位。 4、缺乏品牌意识,企业国际化成长离不开国际性的品牌,因为那是消费者的质量保证的一个依据,同时也是企业传播自身文化的一种方式,宣传自我的最佳选择。可是,很多民族品牌在国际化过程中通过联盟、被注资、被收购、并购等方式而消失了。没有品牌战略,企业难以形成持久的竞争力。外资并购了许多国内知名品牌,并利用控股地位,或将这些自主品牌搁置,造成自主品牌因此消失,或限制其生产和发展,使这些自主品牌日渐萎缩。最典型的案例如美加净现象。1994年,联合利华提出与上海牙膏厂合资建厂,英方把“美加净”品牌进入合资公司作为合资的前提。上海牙膏厂希望能够借助国际品牌把自己原有品牌的档次拔高,最后决定将美加净品牌合资租用给联合利华5年。合资之初,美加净年销售量6000万支,出口量全国第一。而3年以后,联合利华停止了这个品牌的广告,实行“品牌抹杀”。痛定思痛,2000年中方花了5亿元回购了美加净,并试图重振这个品牌。但损害已经造成。2000年美加净的销售量下降为2000万支。而四年之后,同样属于联合利华的中华牙膏却占据10%的市场份额,美加净只是中间的一小部分。2003年,南孚电池占据全国电池市场的一半份额,总销量超过7亿只,产值7亿6千万。南孚当时已发展成为我国第一、世界第五大碱性电池生产商,并且扩张速度居世界第一。然而,在2003年8月,南孚突然被其竞争对手美国吉列公司收购。南孚电池的没落,主要源于股权。1999年,南孚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当地政府政策的要求下,南孚电池有限公司以南孚69%股份作为出资与摩根士丹利、荷兰国家投资银行等投资公司合资组成我国电池有限公司。其中,外方持股49%,中方持股51%。新成立的有限公司掌握了南孚的绝对控股权。此后,外方股东不断利用多种途径收购我国电池股。到2000年,我国电池有限公司的绝大部分股份基本上都已转入外方股东手中,他们对“南孚”的控股已经达到72%。后来外方股东又将其72%股份出售给美国吉列。吉列的收购,意味着南孚电池的企业控制权和品牌控制权易主,吉列轻而易举的除掉了其在我国最大的竞争对手。南孚被控股之后,被迫从增长迅速的海外市场退出,如今一半生产线完全闲置。2007年4月,法国SEB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最终成功收购苏泊尔电器,SEB集团将持有苏泊尔61%的股份,为实际控股股东。这也成为了我国实施反垄断审查听证制度后的第一案。按照外资并购新法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国家重点行业、“我国驰名商标”、反垄断审查等都要纳入审批范围。苏泊尔的六家竞争对手爱仕达、双喜、顺发等企业不断发布反对该收购案的意见,但由于这一规定尚无实施细则,使苏泊尔的审批曾一时成为悬疑。 5、缺乏经验。海外并购的屡屡受挫(例如,“中铝与力拓收购交易失败案”、“上汽5亿美元完败双龙”,还是“中海油出资130亿美元收购优尼科被否”)及屡遭反倾销(例如欧盟对中国铝轮毂实施反倾销调查,美国对我国的织带业征收反倾销税等)无不说明了此点。 6、企业缺乏一套完善的系统、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造成了许多海外坏账的情况出现,尤其是内部管理机制存在问题的一些国有大型企业。 7、企业结构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价格竞争机制来运行并非长远之计。 (二) 从外部环境及条件来看 1、我国的体制障碍尚未彻底消除,动力机制疲软,政府政策的干预导致有的企业只是按政策行事,而非按自身的经营理念去运营。 2、我国的宏观管理政策尚不配套,宏观对外政策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跨国企业发展的需要。 3、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的跨国投资偏重初级产品,忽视高科技产品;偏重消费资料,忽视生产资料;偏重生产性,忽视服务性。地区结构,偏向欧美地区,忽视其他周边小国。币种过于单一,美元的比重过大。 4、文化差异,本国文化与相关的企业所在国文化差异较大,对其消费者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还有雇佣本地的员工还涉及该国的相关政策,这都可能给企业造成很大的麻烦。 5、各国都有设置一定的国外企业进入本国的壁垒及相关限制性措施。 三、我国企业国际成长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企业国际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一定发展的过程。虽然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起步晚,但发展快。 我国企业国际化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1978年至1991年起步阶段。在以沿海地区开放为重点的中国探索开放大背景下,国内企业国际化的种子开始萌芽。这一时期,中国企业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这一阶段的国际化以“引进来”为主,进出口贸易是重头戏,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1992年至2000年,发展成长阶段。这一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实行沿江和沿边开放,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中国企业抓住发达国家以机电产业为代表的产业转移机遇,快速发展,对外贸易持续增长,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在国际分工序列中的地位上升。这一阶段的国际化以更大规模的“引进来”为主,进出口贸易仍然是重头戏,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也取得了更大的成绩。但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依然不大。 (三)2001年至今,登堂入室阶段。在坚持将“走出去”与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并列为“十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的方针下,我国企业着眼于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加速对外直接投资,逐步实现国际化经营,成为有实力的跨国企业。随着我国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实施,中国企业开始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在全球拓展市场、提升实力。主要表现如下: (1)业务规模持续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中国经济的稳步上升,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步伐明显加快,规模日益扩大,领域逐步拓宽,水平不断提高 (2)多元化的经营格局正在形成。目前,中国对外投资办厂和加工装配业务已扩展到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承包工程、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医疗卫生、旅游餐饮及咨询服务等多个领域,投资重点逐步从港澳、北美地区,转移到亚太、非洲、拉美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多元化发展趋势日益显著。 (3)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对外投资主体已逐步从贸易公司为主向大中型生产企业为主转变,生产企业对外投资所占比重不断增大,贸易公司所占比重逐渐减少。特别是一批骨干企业积极开展跨国经营并取得了较好成效,已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力军。一些优势企业开始实施海外投资战略,并初步形成了全球研发生产销售网络,初具跨国公司的雏形,海尔、联想、TCL、华为、中兴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已经将产品出口国外,占领了部分海外市场,并在国外研发生产自己的产品,培育自己的品牌。 四.我国企业国际成长的路径选择 企业进入哪个东道国市场和以何种方式进入国际市场都影响着企业面临风险的状态、成本的高低和利润的多寡, 是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核心战略决策问题, 涉及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一) 区位路径 “需求”是海外目标市场选择不变的主题。一个可选的海外目标市场应基本具备下列条件: 第一, 具备市场需求; 第二, 本企业有能力满足这一需求; 第三, 在满足需求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结合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从动态的角度看, 在企业实力得到积累的前提下国内企业也可以将目光转向发达国家, 去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如果企业没有能力开展跨国经营活动, 或没有真正做好国际化经营的准备, 这些国内企业的战略目标应是先扎根于国内市场, 保住在国内市场的份额, 树立国内品牌。立足国内并不是死守国内市场, 立足是争取时间做强、做大、做实企业,以求得与国外企业竞争的实力, 在进入国际市场初期, 先从与中国文化背景比较相近的发展中国家着手, 比如东南亚国家, 然后向发达国家扩张和渗透这种模式的风险相对来说比较小, 而益处显而易见: 第一, 释放了其强大的产能过剩的压力,更加突出规模经济, 弥补国内市场的相对需求不足。第二, 中国企业国际化最大的障碍, 是缺乏国际化人才以及对国际贸易规则的了解。这种方式能够使中国企业积累国际化经验, 储备在全球经营的国际化人才, 熟知国际化规则等。第三, 进退方便。避免其大规模的投资和企业资源的浪费。 (二) 经营方式路径 在国际化初期, 我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不大,技术开发投入不足, 又没有资金去拓展海外销售渠道,实施贴牌战略有利于我国企业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和闲置资源, 学习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摆脱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 不必承担技术淘汰的风险, 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利用其强大的品牌, 可以实现最初的资本积累。其优势: (1)进入市场快。(2)易获取市场上不易得到的生产资源。(3)降低经营风险。 (三)品牌路径选择 1、发展自我品牌路径:有利因素占据价值链高端,自我掌控力强;不利因素投入成本大,周期长。 2、从委托加工到代工再到拥有自我品牌的路径:有利于积累资金及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不利因素长期处于价值链的低端,长期受制于人。此类路径较适合没有自我品牌、资金较不足且学习能力强的中小企业惊醒国际化经营。 3、收购国外品牌路径,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品牌资产,能够快速开拓国际市场;不利因素资金需求大,品牌整合困难。这就要求要选择此路径的企业不但要有雄厚的资金还需拥有自我品牌及较强的品牌整合能力。 中国企业应该国际化,但主要应该是在职业化管理、研发创新、品牌建设和国际销售渠道等方面国际化。中国企业在进行国际化成长之计,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去改进:(1)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2)市场进一步集中化,淘汰落后的企业,实现真正的规模效益;(3)支持以中国本土内需市场为主要经济发展动力;(4)积极以自有品牌进入全球发达国家的市场;(5)企业经营技术人才在全球的自由招聘与流动;(6)对传统优势企业进行资本支持和品牌升级,以支持在这些产业建立在全球的品牌聚集效应。通过新一轮的价格波动,必将使中国企业更加具备适应能力,进一步走向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蒋乐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之路探讨[J].技术与市场,四川大学,2009 ,第08期 [2] 胡迟,从2009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看我国制造业的差距与成长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09,第19期 [3] 王巍,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策略[J].中国国情国力,2009,第09期 [4] 阮世杰,浅析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J].中国商贸,2009,第19期 [5] 李洪伟,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第07期 [6] 张道军,中国企业国际化昨天、今天和明天[J].企业文明,2009,第07期 [7] 陈幽燕,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关于跳跃式并购国际化的实证比较研究_以联想_TCL_明基为例[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第04期 [8] 刘晓粤,马海燕,后进企业国际化学习战略研究述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第04期 [9] 谢光亚,王宇,中国企业国际化成长组织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第04期 [10] 吴红刚,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之路[J].中国乡镇企业,2008,第05期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与实证分析,借鉴国内外企业国际化的经验和教训,深入分析了国内企业在实施国际化的一般规律、制约因素及结合它们国际化的历程和现状,提出企业在实施企业国际化时,应选择的几种路径。同时注重企国际化进程中企业内外部环境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推进企业国际化成长。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成长从新的角度入手研究,并针对其制约因素提出解决之路。通过我国企业国际化的成长史及成长现状,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应如何选择及选择什么路径进行国际化成长。本文不只是从单方面的中小企业或者是大企业集团阐述国际化,而是寻找两者的共同之处。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企业之间的竞争必然趋势是发展为国际化的竞争,把握时机进入国际市场并成长,是企业抵抗外国企业冲击的武器。加入WTO以后,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的门槛进一步降低,而外资的纷纷涌入,使我国企业面临更严峻的市场竞争。如何应对未来的竞争,已经成为我国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而根据企业自身情况,选择正确的路径进行国际化成长将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作品摘要
- 企业国际化具有多种方式,可以是“内向型”成长也可以是“外向”型成长。同时企业在国际化一般有预备阶段、初始导入阶段、当地扩张阶段、全球跨国阶段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成长路径。我国企业在国际化成长中还受众多因素制约致使我国企业在快速成长之际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通过我国企业国际化的成长史及成长现状,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应如何选择及选择什么路径进行国际化成长。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无
参考文献
- [1] 蒋乐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之路探讨[J].技术与市场,四川大学,2009 ,第08期 [2] 胡迟,从2009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看我国制造业的差距与成长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09,第19期 [3] 王巍,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策略[J].中国国情国力,2009,第09期 [4] 阮世杰,浅析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J].中国商贸,2009,第19期 [5] 李洪伟,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第07期 [6] 张道军,中国企业国际化昨天、今天和明天[J].企业文明,2009,第07期 [7] 陈幽燕,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关于跳跃式并购国际化的实证比较研究_以联想_TCL_明基为例[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第04期 [8] 刘晓粤,马海燕,后进企业国际化学习战略研究述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第04期 [9] 谢光亚,王宇,中国企业国际化成长组织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第04期 [10] 吴红刚,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之路[J].中国乡镇企业,2008,第05期
调查方式
-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 □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1、国外企业国际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企业国际化的研究起步比较早,研究比较深,主要是从多方面进行研究,较系统性和深入性的研究。国外在企业国际化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有:第一,很好地结合自身企业的情况进行研究,提出并论证了适合西方企业的国际化之路。第二,提出自身的国际化理论并通过借鉴成功实现国际化成长的企业案例来进一步发展国际化理论。 2、国内企业国际化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企业国际化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研究比较少,主要是从某个方面进行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研究。国内在企业国际化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有:第一,分别提出并论证了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化的特色、方式及大企业集团进行国际化的特点、方式。第二,在借鉴国外企业国际化理论的基础上,研究论述了我国企业国际化所存在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