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丧偶式单亲家庭独生子女社会适应性问题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丧偶式单亲家庭是单亲家庭的主要形式之一,关注这一家庭形式中的特殊族群——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性问题,对其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问题探讨和归因分析,探索解决适应性问题的对策;同时,呼吁社会客观看待这一家庭形式,建立健全支持网络,帮助丧偶式单亲家庭独生子女构建“修复机制”,推动家庭的良性运行,从而促进整个社会有机体的和谐。
详细介绍:
丧偶式单亲家庭是单亲家庭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地方,这种家庭形式都存在。它有与其他形式的单亲家庭相似的地方,但也存在着不同。而处在丧偶式单亲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原本是在家庭的庇护甚至溺爱下成长,社会适应性相对较弱,通常表现为承受力的脆弱性和较强的心理依赖性,然而双亲一方的突然离去,往往给其心理上带来难以磨灭的震荡和创伤。家庭结构的突变,将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不适感。由于缺乏兄弟姐妹等亲密同辈群体的分担,伴随这种强烈的不适感会导致他们在认知、交往和心理等方面产生一系列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以寻求适当的解决办法,不仅不利于丧偶式单亲家庭独生子女顺利完成社会化,平稳度过人生的关键阶段;而且不利于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与良性发展。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综合运用理论研究、定性研究、个别交谈等方法,对丧偶式单亲家庭独生子女社会适应性问题的表现、成因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并对丧偶式单亲家庭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性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以期为该问题的解决贡献绵薄之力。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本文通过对丧偶式单亲家庭独生子女社会适应性问题进行研究,旨在增进丧偶式单亲家庭独生子女的身心健康,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网络,推动家庭良性运转。 基本思路:本文针对丧偶式单亲家庭独生子女在认知、交往和心理层面的表现,运用理论研究、定性研究和个别交谈法,分别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层面对丧偶式单亲家庭独生子女社会适应性问题进行归因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目前,国内外对丧偶式单亲家庭的研究尚属少数,而对这一家庭形式中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性问题更是没有单独进行研究的例子,通常只是融于单亲家庭的研究之中。本文在该领域的研究突出了其先进性和独特性。 另外,作品历经前期文献检索、个别交谈获取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并运用定性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进而成文于此。从整体来看,文章结构严谨、思路顺畅、分析到位,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对社会和谐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家庭结构裂变则是引发社会不和谐的根源。该作品对丧偶式单亲家庭独生子女面临的社会适应性问题进行研究,不仅对于丧偶式单亲家庭独生子女顺利实现社会化,平稳度过人生的关键阶段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且对于丧偶式单亲家庭的良性运行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体现出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作品摘要

丧偶式单亲家庭独生子女由于其身份和经历的特殊性,使其在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等方面都与同龄群体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如果不进行一定程度的调适、疏导和支持,极易导致一系列社会适应性问题的产生。本文综合运用理论研究、定性研究、个别交谈等方法,对丧偶式单亲家庭独生子女在认知、交往和心理层面的社会适应性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分别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进行了归因分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丧偶式单亲家庭独生子女社会适应性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该作品曾在2010年信阳师范学院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2.该作品曾经发表在信阳师范学院校刊《大别山青年》第二十一期上。

参考文献

[1]刘鸿雁.单亲家庭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1998,(02). [2]郭慧.丧偶式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7. [3]杨彦平,金瑜.社会适应性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6,(05). [4]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 [5]叶宝玉.独生子女成长特殊性的再认识[J].基础教育,2010,(06). [6]陈建文.论社会适应[J].西南大学学报,2010,(01). [7]郑方辉,金小红.互动论视角下的独生子女早期社会化问题[J].山西青年管理学院学报,2007,(02). [8]王雪军.单亲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8,(01). [9]左鹏,张静.单亲家庭大学生的社会支持问题研 究——以某大学女生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01). [10]杨运霞,蒋志强.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对策——以某大学男生为例[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02).

调查方式

1.书报刊物:前期进行文献检索,搜集相关资料,并提取前人研究的有关信息予以加工整理。 2.个别交谈:进行个案深度访谈,了解所研究对象的真实心理及行为,通过定性分析法对研究进行探索。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关于单亲家庭的研究,西方国家比较重视,已由数字统计分析发展到心理学分析和社会学分析;由单亲家庭问题的现象研究转向对其本质的研究;由单纯实证分析转向了系统理论分析;各项研究由描述性转向对应策略的寻求。另外,国外学者还引用实证研究分别探讨了单亲家庭的影响因素,不同国家的单亲家庭策略,以及单亲家庭的变化、发展态势,将单亲家庭的影响归结为“有影响论”和“无影响论”两个方面。 相比之下,国内对单亲家庭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已有的研究多局限在单亲家庭的某一层面,主要侧重于离婚式单亲家庭,而对其他形式的单亲家庭(如对丧偶式单亲家庭)研究有所忽视。此外,在研究单亲家庭结构对子女造成的影响中,又缺乏客观性,研究多集中在对子女心理的负面影响方面,正面影响研究相对较少。在国内近十年的相关文献中,对于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和社会化问题虽有所涉及,但是对丧偶式单亲家庭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适应性问题研究几乎无人关注。 总之,国内外对单亲家庭的研究虽然有所涉及,但是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单一性和片面化,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而本文从丧偶式单亲家庭独生子女这一独特的视角进行研究,使该领域的研究空间得以拓展。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