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河南省大学生性别教育现状调查
小类:
社会
简介:
性别教育始于国外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运动,经过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发展,已经成为和生理性别教育同样重要的教育学科。 我国性别教育起步较晚,在很多地方还没有开展,河南省高校的性别教育还是处于几近空白阶段,高校面临的很多学生管理问题,如性行为、过度消费、中性取向等,都与社会性别教育有很大联系。通过河南省部分高校学生采样调查,从性别教育的角度探寻大学生因性别差异而产生的社会问题。
详细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媒的开放,“韩流”、“伪娘”、“中性化”等现象开始在社会上兴起,这些和传统文化差异较大的现象直接影响着青年的身心发展。 大学时期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时期,也是大学生性别角色选择和准备的时期,他们面临性别角色选择定位的困惑和焦虑。大学生的性别观念及性别行为和他们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和思想觉悟等诸要素一起,构成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内涵,重视对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性别角色定位的教育和培养,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认同,塑造健康的人格,无论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还是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是极为重要的。 据研究发现,社会性别差异也是现在高校学生面临的情感、生活、就业等方面最根本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调查达到: 1、了解河南省高校性别教育开展的真实状况 2、了解河南省大学生性别观点和知识需求 3、探寻性别教育中存在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作品图片

  • 河南省大学生性别教育现状调查
  • 河南省大学生性别教育现状调查
  • 河南省大学生性别教育现状调查
  • 河南省大学生性别教育现状调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了解构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特别是高校教育当中出现的性别教育缺失现象,减少因性别差异而带来的各种歧视,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性别意识,为未来河南高校的性别教育提供参考。 基本思路:以问卷调查和实际访谈的方式,在河南省部分地区高校就有关性别教育方面进行调查,调查涉及大学生对性别的区分理解、性知识的获取以及性别差异带来的社会问题,通过发现存在的问题来提出相应的对策。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 1、有效性。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700份,有效率91%;直接采访对象261人。2、广泛性。调查有效对象为河南省在校大学生共2511人,涵盖综合类、师范类、农林类、财经类,等不同学科、不同年级3、时效性。能够反映最新的现实情况,有很强时效性 创新之处: 大学生性别教育在很多高校教育中属于空白,河南省高校几乎没有开设专门的性别教育课程,需要有资料为高校提供参考。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应用价值 1、从性别教育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大学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增加心理受挫能力。 2、更好的解释在高校校园中出现的不和谐的学生行为表现,及时矫正一些极端行为的发生。 3、为社会从底源头上缓解就业过程的男女不正常现现实意义 查找教育过程当中的缺失,在教育过程中树立性别角色意识和性别认同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为河南高校的教育提供一点参考

作品摘要

大学时期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时期,也是大学生性别角色选择和准备的时期,大学生面临性别角色选择定位的困惑和焦虑。大学生的性别观念及性别行为和他们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和思想觉悟等诸要素一起,构成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内涵。重视对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性别角色定位的教育和培养,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认同,塑造健康的人格,无论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还是对社会的男女比例稳定都是极为重要的。然而,通过调查发现河南省高校在教育方式、开展形式、教育内容还有师资队伍还有教育环境存在缺失,通过采取对策来改变现状。 课堂是学生接受新知识,关于性别教育知识的主要空间,高校教师对新观念,新知识的接触比一般人群要多而且要快。教师作为传授新知识的主力军,更加决定了当前应该强化性别教育,促进男女平等以及和谐共生是非常必要的。我们期待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能够摆脱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不再拘泥于旧的性别观念,以自立、自强、自信的心态寻求更高层次的发展,并带动全社会对性别教育的关注。各高校更应努力使性别教育课程进一步规范化和科学化,推出一套正规的书籍进入高校性别教育的课堂,还应在一定时期内进行相关的师资培训。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莫银火,不可或缺的性别教育[J],班主任.2009.06 【2】廉枫,大学生性别教育略论[M],教书育人.2008.02 【3】胡晓红性别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长点[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4】高靓,性别教育教什么[J],少年儿童研究.2005.12 【5】关幼萌 杨可 任一明, 国内近十年性别教育研究综述[J].高教高职研究,2010.06 【6】闫玉,对师范院校女大学生性别教育的几点思考,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06,05 【7】乌尼日,赵秀娥社会性别教育进入高校课堂的点滴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 【8】王蕾蕾,社会性别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J].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0.09 【9】李苏建、吴人钢、徐惠霞, 某校理科与文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10】梅锦荣、隋玉杰,大学生的求助倾向[J],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在国内,专门对于大学生性别教育进行研究的不多,我国将近40所高校开设了女性教育课程,即使开设这门课程也是以社会学进行开设的,性别教育知识是其中很小的一个部分,重视度不高。国内当前缺乏比较新鲜、切合大学生需求的教程,许多多准教师的性别意识从未被启迪和警醒,并以性别盲的角色走进了高校教育者的队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不针对两性差异进行两性能力的教育与培养,性别差异与性别平等意识的呈现缺乏系统性。不少教师总会有意无意地对男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渴望,有意无意地宣扬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性别歧视意识,而教师的言行又以高度的权威性和正统性影响学生形成性别模式。在社会快速变迁、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之际,教师从不检视自己对两性所持的观念和态度,往往也缺乏多元开放的态度与能力去及时有效地处理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性别问题,反而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国外关于性别教育的研究开展的较早,这种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女权主义运动,也被称为第二次女权运动。社会性别理论是女权运动发展出来的一个核心理论,最初是为了探讨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男女不平等现象。90年代以后,社会性别研究大会在世界范围内连接举办,真正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性别教育更多的是受到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关注,社会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本姆,社会文化决定论格里特•米得根等都对性别教育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国外的性别教育从儿童时期就开始,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开始培养男女的性别意识,由生理性别过渡到社会性别,从根本上促进了男女平等,解决了很多因性别差异带来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关于性别教育的研究主要从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就业、启蒙教育、农村入学比例、女性主义等视角进行了分析探讨,呈现了我国教育在入学制度方面的平等程度,但关注的人较少,而且教育的内容涉及范围过于狭窄,再由于入学后的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受教育者的流失,并且在学校教育结束后,就业情况是反映性别教育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此,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开展。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