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大运河申遗下的古通济渠段旅游开发探究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经济
- 简介:
- 本课题以古通济渠申遗为背景,研究其流域的旅游资源,重新整合沿线资源。开创性提出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国另一个“人字形”,将洛阳打造为中国古文化旅游的中心。从分析参与申遗的古通济渠流域的旅游资源现状入手,试图挖掘运河文化,从专项旅游产品、旅游商品和旅游线路等方面进行研究。对该段运河流域旅游资源开发与区域联动发展提出一些具体措施,希望能对以洛阳为中心的“人字形”文化旅游线路的开发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 详细介绍:
- 本项目以古通济渠申遗为背景,研究其流域的旅游资源,重新整合。西段以洛阳为中心,将其与“丝绸之路申遗”结合起来,提出中国的另一个“人字形”。东段整合豫鲁苏皖结合部的旅游资源,如泰山、三孔、清明上河园、微山湖和老庄故里等优势旅游资源,将其打造为世界级的旅游线路。 课题研究中借鉴国外“遗产廊道”和“文化线路”以及国内“线形旅游空间”研究理论,分析洛阳段、开封段、商丘段和安徽段运河的保护和旅游开发意义。从分析参与申遗的古通济渠流域的旅游资源现状入手,分析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和劣势,试图挖掘运河文化,在此基础上,提出开发策略,并对该段运河流域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与区域联动发展提出一些具体措施。 本课题把“大运河申遗”和“丝绸之路申遗”结合起来,开创性提出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国另一个“人字形”。丝绸之路、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为一“撇”,永济渠为一“捺”。再依据“中国”一词源于洛阳和其“天下之中”的地位,将其打造为中国古文化旅游线路的中心。通济渠沟通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隋、唐、宋时期最重要的一段运河,具有典型性。这段运河研究对中西部旅游线路开发,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的发展,乃至中国文化旅游线路的整合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本文把“大运河申遗”和“丝绸之路申遗”结合起来,开创性提出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国另一个“人字形”。通济渠沟通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帝国的生命线”。这段运河研究对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的发展,乃至中国文化旅游线路的整合有一定的意义。从分析参与申遗的古通济渠流域的旅游资源现状入手,试图挖掘运河文化,提出开发策略,并对该段运河流域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与区域联动发展提出一些具体措施。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本项目已进行两年有余,但对其研究仍很少有人涉及。1、首创性的提出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国另一个“人字形”。丝绸之路、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为一“撇”,永济渠为“捺”。 2、利用通济渠首次将大运河申遗和丝绸之路申遗结合起来,提出对古通济渠流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研究。3、以大运河申遗为契机,第一次提出整合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带动此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古通济渠好比一条流动的“丝带”,串起了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粒粒“珍珠”。 本项目研究就是首次对“珍珠项链工程”的研究。本项目开创性的提出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国另一个“人字形”。 西段以洛阳为中心,将其与“丝绸之路申遗”结合起来。东段整合豫鲁苏皖结合部的旅游资源,对豫东、皖北、苏北和鲁西南的经济发展起到极大地带动作用。对全国的文化旅游线路创新组合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作品摘要
- 本文以古通济渠申遗为背景,研究其流域的旅游资源,重新整合。西段以洛阳为中心,将其与“丝绸之路申遗”结合起来,提出中国的另一个“人字形”。东段整合豫鲁苏皖结合部的旅游资源,从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商品开发和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研究。 作品大纲: 引言 1.大运河的申遗背景 2.古通济渠段旅游资源的概况 2.1 古通济渠段运河在大运河史上的地位 2.2 古通济渠段沿线的旅游资源概况 3.古通济渠段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3.1优势分析(Strengths) 3.2劣势分析(Weaknesses) 3.3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3.4威胁分析(Threats) 4. 古通济渠段旅游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4.1开发原则 4.2古通济渠段旅游开发措施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2009年 首届中原水城历史文化暨旅游产业发展研讨会, 被数家网站转载,部分篇章被百度百科“通济渠”一词所引用。
参考文献
- [1]汪芳, 廉华. 线型旅游空间研究——以京杭大运河为例[J]. 华中建筑 ,2007,(08):108-112 [2]冀和.线形大遗址的保护方法刍议——从通济渠遗址说起[J].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07,(03):19-22 [3]蒋明宏. 地域视角:运河流域社会变迁研究新探索——读《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J]. 东岳论丛 , 2007,(06):208 [4]阮仪三, 朱晓明, 王建波. 运河踏察——大运河江苏、山东段历史城镇遗产调研初探[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01):38-42 [5]舒乙. 隋唐大运河:地下的辉煌[J]. 瞭望 , 2008,(03):60-63 [6]王健. 古代大运河入海通道考述[J]. 江海学刊 , 2006,(06):159-166 [7]戴兴华. 论通济渠系沿蕲水故道兴修[J]. 宿州学院学报 , 2008,(02):42-43 [8]Little.E.Greenways for Ameriean.saltimore,Mn,Johns HoPkins university,1990.
调查方式
-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图片、照片、书报刊物、文件、集体组织、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国外研究: 关于运河开发保护和运河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国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是以美国“遗产廊道”开发研究为代表,把运河旅游的深度开发与保护文化遗产景观密切结合起来,不仅强调遗产保护的文化意义,而且强调了其生态价值和经济性。 在遗产保护领域,有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和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的概念,其中遗产廊道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型景观;文化线路是一种为跨区域、跨种族的文化遗产提供的新的保护思路,作为一种新的文化遗产保护方法,文化线路已经被写入了2003年版的《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在旅游研究领域,有风景道(Scenic byway)的概念,余青等认为,风景道是旅游与交通功能相结合的特殊景观道路,具有交通价值、景观价值、游憩价值、历史价值等多重功能。1996年,法国米迪运河以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第1、2、4、6条标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名录》。2007年,加拿大里多运河申遗成功,成为世界运河中的第二个世界文化遗产。它们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经验非常值得借鉴。 国内研究: 国内相关研究工作则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已经开始借鉴国外的先进保护理论,积极酝酿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国内学者主要以京杭大运河流经的各省市区段为研究对象,分析运河旅游开发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策略,对于运河旅游市场定位及运河旅游产品体系构建作了深入的探讨,在提升运河旅游文化内涵,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方面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关于隋唐大运河申遗和旅游还没有。隋唐大运河申遗刚提出,对于隋唐大运河的研究很少,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