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大学生就业难的理性考量——对毕业1-5年法学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轨迹的实证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调查历时三个月,分别对郑州、洛阳、沈阳、大连等城市近千位毕业1—5年法学专业学生进行走访,整理调查结果并进行分析。准确界定“大学生就业难”的实质是理想的、专业对口的“就业难”,泛泛而论“就业难”有悖大学生就业实际。我们以法学专业为例,从“人才需求”,“大学教育”,“社会制度”,“学生自身素质”四方面进行实证分析,并针对调查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及可行性方案。
详细介绍:
在现今社会公众的心里,“大学生”几乎已经成为“就业难”的代名词。法学等被网络等认为是就业不佳的专业之一。我们以法学专业为例,历时三个月,分别对郑州、洛阳,沈阳,大连等城市近千名毕业1-5年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研究结论如下: 该研究准确界定“大学生就业难”的实质是理想的、专业对口的“就业难”,泛泛而论“就业难”有悖大学生就业实际。我们以法学专业为例,从“人才需求”,“大学教育”,“社会制度”“学生自身素质”四方面对“法学就业难”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我国法学人才的社会需求较大,就业机遇较多,但受就业统计口径与司法考试制度等制约,造成了当年就业率低的事实,而2-3年法学专业就业率在98%以上,工作岗位满意度高,职业发展顺利。此外,我们针对调查问题提出了国家“建立社会预警机制,合理引导大学生就业”;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相对持续的就业跟踪评价机制,科学评价大学生就业等建议。与此同时,我们还在最后提出了五个改善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可行性方案。研究论文《中国大学生就业》已拟采用。 科学评价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评价教育质量问题。由于教育本身就是远期效益的事业,仅用一年的就业率遮蔽教育远期效益是不客观的,也有悖教育的本真。我们研究结果将能为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与用人单位决策者提供依据。

作品图片

  • 大学生就业难的理性考量——对毕业1-5年法学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轨迹的实证研究
  • 大学生就业难的理性考量——对毕业1-5年法学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轨迹的实证研究
  • 大学生就业难的理性考量——对毕业1-5年法学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轨迹的实证研究
  • 大学生就业难的理性考量——对毕业1-5年法学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轨迹的实证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以法学专业为例,还原大学生就业状况的真实性,找出问题所在,颠覆“就业难”。 基本思路:首先列举数据,对现今社会“就业难”的状况进行分析,引入学生、职业专家的观点,揭示“就业难”的真实意义,即“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好工作。”其次,以法学专业为例,从人才需求、大学教育、社会制度、学生素质等个方面分析,找寻导致“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最后,针对性提出对策与解决方法。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第一、数据主要来源于我们的实地调查,并参考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及麦可思公司等发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科学性;第二、国外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研究不多,且国内仅就法学专业来说,并未出现对于“就业难”问题的系统性的论述文章,本文在该领域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第三、依据调查数据,颠覆“就业难”这一被各界认可的、但不科学的提法,还原大学生就业的真实情况,并提出建设性对策与解决方法。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还原大学生尤其是法学专业就业的真实状况,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对就业状况的预知性,强化积极的就业导向;第二、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教育模式等问题对于现今教育体制具有很好的指导价值,有助于改善教育现状,内在素质上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第三、调查过程中所反映出的一些国家制度和政策方面的问题,我们从大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对于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作品摘要

就业”是关乎于民生的大事,解决好人民的就业问题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就业难问题尤其引人关注。我们认为,就业难确实存在,但像媒体渲染的“就业难”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反而会引起一些误解,从而扭曲教育的本真。 本研究以网络排出十大就业难的专业之一——法学专业为例,通过对近千名已毕业1—5年的法学专业的学生调查分析发现,很多人对法学专业的就业情况存在着很大的误区。由此我们得出,所谓的“大学生就业难”,不能简单地用“就业难”来表达,其实质是理想的、专业对口的“就业难”。我们分别从就业难的缘起、就业难的理解与分析、导致就业难的问题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等几个方面,还原大学生就业的真实情况,提出积极地就业导向等建设性的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1年4月河南科技大学第四届“挑战杯”二等奖

参考文献

[1]李守信.消除认识误区 积极化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J].中国大学生就业,11,11 [2]“大学生就业难”是个伪问题[Z]. [3]理学初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93 [4]黄芳, 隋晶秋.滞销与优化——谈针对法学专业学生滞销问题,法学教师如何优化教学[J].教书育人.2007.(7) [5]《法制日报》2005 年9 月2 日司法第4 版

调查方式

网络邮件,面对面互动,走访毕业生单位等方式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国外研究评述 由于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和政治制度的不同,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外的情况并不是特别突出,相关论述比较少,相关课题较少涉及。 二、国内研究评述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内学术的研究视角各有不同,总体来说分为以下四类: 1、以经济发展为视角的研究,即从经济发展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角度来分析。如范薛、陈应春,《浅谈“80后”大学生就业难之原因》载《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刘存绪,《大学生就业难的再认识》载《四川改革》,2006年10期;蔡博、翟文奇,《刍议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路径》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以社会需求为视角的研究,即从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如顾胜贤,《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载《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蔡芝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及对策》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02期。 3、以教育制度为视角的研究,即从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与市场衔接的角度来分析。如赵二龙、杜纪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载《江海纵横》,2007年01期;黄文龙,《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载《内江科技》,2010年01期。 4、以大学生自身素质为视角的研究,即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能力等角度来分析。如舒服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载《中国建设教育》,2006年04期;张雁茹,《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其对策分析》载《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21期;姜晓琴,《浅谈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载《青年文学家》,2010年16期。 上述研究,视角不同,研究深度各有千秋。但是,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并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关键是没有触及到“就业难”的实质意义,即不能用简单的“就业难”来表达,其实质是理想的,专业对口的“就业难”。因此,根据社会现实,认真研究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特别是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及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对于解决现今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