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河南省“阳光家园”安置模式下艾滋病致孤儿童生活现状调查
小类:
社会
简介:
艾滋致孤儿童是艾滋病死亡者未满18岁的遗孤,是没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健康群体。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阳光家园”里的艾滋致孤儿童,全面了解他们的家园生活、自我评价、人际关系、学习状况、未来期望等生活现状,为继续完善阳光家园安置模式探索一些合理建议。
详细介绍:
“艾滋病致孤儿童”通常是指自己本身是健康的,父母由于感染艾滋病毒,一方或双方已经去世的儿童。“阳光家园”是政府兴建的艾滋病致孤儿童的集中供养机构。 河南省经过探索,初步建立了“三项救助方式、四种安置途径、三个发展措施”的具有河南特色的救助安置政策体系。 本课题旨在为阳光家园安置模式探索更加科学的、完善的途径。 本课题的调查设计包括问卷编制和调查方法。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我们进行了问卷设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驻马店上蔡县、开封市尉氏县等地三处阳光家园发放问卷100份,个案访谈10人。 调查与结果分析分为五个方面。一家园生活。调查对象在有关自身满意度评价方面出现分歧。二自我评价。近七成的有自卑感和抑郁感,但整体对生活很有信心。三人际交往。这一群体对群体以外的陌生人却表现得不积极。以致群内部分孩子拉帮结派现象的出现。四学习状况。65.9%的受访者认为学习非常重要,但大部分学习普遍靠后,男生表现严重。五是未来期望。积极乐观的态度是主流,对未来的期望是多元和具体的。 总结与建议分为五个部分: 一加强社会化的正轨导向。二增加社会工作的介入。三建立正确的社会认识。四加大志愿者队伍建设。五关注大龄艾滋病致孤儿童的就业与出路。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 全面了解河南省阳光家园中艾滋致孤儿童的生活现状。方法 用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对河南三处阳光家园中的100名艾滋致孤儿童进行调查,全面了解他们的家园生活、自我评价、人际关系、学习状况和未来期望。结果 为继续完善阳光家园安置模式提出5条合理性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一立意较新。已有的研究成果少有专门针对阳光家园安置模式的调研报告。 二目标人群较新。本课题目标人群是他们的下一代。 三调查研究渠道较新。本课题调研渠道包含政府、NGO、志愿者,视角为全面。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为社会认识了解艾滋致孤儿童群体提供媒介。艾滋致孤儿童是人们少有了解的弱势群体,该课题是大家了解艾滋孤儿生存状况的媒介,以便引起关注。 二优化完善“阳光家园”安置模式,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本课题呈现“阳光家园”安置模式的利弊,改进此安置模式,为政府政策的制订提供参考。 三探索具有推广价值的合理建议。河南省艾滋致孤儿童具有典型性,本课题探讨出的方法和结果对全国“阳光家园”安置模式的完善有推广价值

作品摘要

前言:概念界定 “艾滋病致孤儿童”通常是指自己本身是健康的,父母由于感染艾滋病毒,一方或双方已经去世的儿童。“阳光家园”是政府兴建的艾滋病致孤儿童的集中供养机构。一、研究背景 河南省经过探索,初步建立了“三项救助方式、四种安置途径、三个发展措施”的具有河南特色的救助安置政策体系 。二、研究目的 为阳光家园安置模式探索更加科学的、完善的途径。三、调查设计一是问卷编制。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进行设计。二是调查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问卷、个案访谈。 四、结果与分析一家园生活。调查对象在有关自身满意度评价方面出现分歧。二自我评价。近七成的有自卑感和抑郁感,但整体对生活很有信心。三人际交往。这一群体对群体以外的陌生人却表现得不积极。以致群内部分孩子拉帮结派现象的出现。四学习状况。65.9%的受访者认为学习非常重要,但大部分学习普遍靠后,男生表现严重。五是未来期望。积极乐观的态度是主流,对未来的期望是多元和具体的。 五、总结与建议一加强社会化的正轨导向。二增加社会工作的介入。三建立正确的社会认识。四加大志愿者队伍建设。五关注大龄艾滋病致孤儿童的就业与出路。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王菊梅.“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救助安置政策国际研讨会”河南省人民政府发言稿.2007年9月7日 [2] 许文青、李建明、王云生.参与式艾滋病致孤儿童关怀项目结果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6年第7期 [3] 计国平.安徽省农村地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体质指数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9年03期 [4] 刘旺民.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社会心理关怀长效机制的构建[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9年03期 [5] 丁中华.中原地区受AIDS影响的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现况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8年03期 [6]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10年全球艾滋病报告.2010年11月23日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自发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艾滋致孤儿童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都是一个艰巨而崭新的课题,虽然目前政府部门和民间力量已经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救助工作,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整个艾滋致孤儿童群体的需求。而且,艾滋致孤儿童救助政策是近几年来颁布的,很少有人对其进行全面的评估,更没有针对个别安置模式的利弊情况进行深入的讨论分析。 我国研究艾滋致孤儿童问题的大部分是艾滋病高发区的省卫生厅或民政厅等政府部门,主要的有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的安宁发表在《社会福利》的《中国现行艾滋孤儿救助安置政策》、河南省民政厅的杨文涛和刘保仓同时发表在《社会福利》上的《河南省艾滋遗孤救助政策的特点和意义》和《河南艾滋遗孤救助体系和安置模式》。另外还有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组织的中国官员发表的作品,如许文青《中国部分地区6~14岁艾滋病致孤儿童生存现状研究》等。近年来,一些民间个人或高校也在积极参与,如高耀洁的《中国艾滋病调查》,云南民族大学张慧的《云南省艾滋孤儿救助问题的探讨》,华中师范大学陆一琼的《艾滋病孤儿的社会支持网络:现状与构建》等等。 虽然关于艾滋致孤儿童的课题总数较多,但总体上较为宏观,很少有课题能围绕某些很具体的问题去深入调研、摆出事实,也很少能有作者跟艾滋致孤儿童同吃同住的调研,所以,本课题能够参考的具有实践意义的成果较少,很多都需要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