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建立农村慈善组织的现实性分析——基于对河南省百所村庄邻里互帮个案的调研
小类:
社会
简介:
慈善作为爱心与善行高度融合的产物受到广泛关注,然而长期以来农村慈善却成为慈善研究与人道救助的边缘区域。农村是否具有发展慈善的现实性?农村如何发展慈善?Charity调研小组深入河南省百所村庄进行调研,提出建立农村慈善组织是必要且重要的,并整合出建立该组织的现存优势条件与现实制约条件,最后针对制约条件,分别从宏观与微观层次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进而进行模式构建,为农村慈善组织的实体运行提供了模型。
详细介绍:
慈善是一种美德、是爱心与善行的高度融合,是人类特有并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操。在中国,慈善理念早已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而古老的传统美德之中,虽然历史的推进打破了传统的机制,但传统的慈善思想仍广泛留存在思想的载体——人的意识里,特别是在发展相对保守的农村地区。因此在农村发展现代慈善事业首先具有客观的思想优势。结合农村现实我们不难发现农村发展慈善事业更具有一系列独特的本土化优势:如文化、信息、政策、地缘优势以及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然而,随着对文献的深层回顾,我们发现国内学者对中国慈善事业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城市区域内,对于农村慈善事业的研究相当匮乏,就算涉及也只是与城市慈善事业的发展做对比,并没有针对性的关注。 目前许多人认为农村不可能发展慈善事业,建立慈善组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影响人们思维定向和农村慈善事业探索的因素,聚焦于三个价值取向:一是经济因素,认为慈善组织的建立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村经济强大到一定规模的结果,但中国农村还没有达到这种阶段;二是道德因素,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农村慈善组织基奠于农民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农民慈善意识的普遍觉醒,但中国农民目前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三是制度结构因素,认为政府对企业投资慈善的激励弱化,企业投资慈善回报不足,因而企业难以把战略投资点放在农村。这三个显而易见的因素,是把农村慈善事业放在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去宏观定性农村慈善组织难以建立的原因。可是只是从宏观上定性的原因是合理的吗?在宏观的背后是否存在那些我们还没有发现却又现实存在的因素呢?如果结合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呢? 在政府科学发展观与人本主义理念下,在推进社会保障与社会建设背景下,立足于这片关于农村慈善的理论空白之上,Charity调研小组对河南省十个市(郑州市、洛阳市、焦作市、安阳市,濮阳市、新乡市、商丘市,开封市、信阳市、周口市)百所村庄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在农村传播慈善理念、组织慈善行为的农村慈善组织应该是指:立足于农村,紧密结合周边高校、受慈善基金会、红十字会的指导,由农村精英阶层领导的,以政府拨款、向村民募捐、企业区域负责和引导社会馈赠为筹资方式,以向受灾户、孤儿、孤寡老人等提供及时、全面、系统、科学、专业的救助为宗旨的非盈利性的团体或组织。结合调研成果,我们进行作品撰写,期冀剖析出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发展慈善事业的独特优势;分析出农村现有社会保障政策的不足与缺陷,引起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并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合理化建议;系统整理出影响农村发展慈善事业的因素,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充分资料;挖掘出建立农村慈善组织的有利条件,分析其制约因素,论证建立农村慈善组织的可行性,构建出农村慈善组织建立的环境支持与机制模型,为解决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推动新农村全面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资料。

作品图片

  • 建立农村慈善组织的现实性分析——基于对河南省百所村庄邻里互帮个案的调研
  • 建立农村慈善组织的现实性分析——基于对河南省百所村庄邻里互帮个案的调研
  • 建立农村慈善组织的现实性分析——基于对河南省百所村庄邻里互帮个案的调研
  • 建立农村慈善组织的现实性分析——基于对河南省百所村庄邻里互帮个案的调研
  • 建立农村慈善组织的现实性分析——基于对河南省百所村庄邻里互帮个案的调研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调研的目的:通过纵向了解建国以来中国农民化灾、解灾和抗灾的状况,深入剖析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的不足,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建议。横向对比城乡慈善发展,挖掘农村慈善发展的利弊条件,探索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农村慈善组织,为农民建立一道生存防护线。 调研思路: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农民邻里互帮行为及经典个案,分析建立农村慈善组织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制约因素并进而构建出合理化的模式。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一.科学性 1调研对象:河南省百所代表性村庄 2调研方式:问卷调研与当面访谈 3研究变量:多维度研究 4资料收集:采用自填式问卷与结构式访谈相结合 5资料分析:利用 SPSS软件对数据分析 二.独特之处: 1.群体划分,精英阶层的功能分析 2.全新视角,慈善的社会化研究 3.区别对待,农村独特的理论框架与慈善优势 4.实体建构,化日常行为为理论研究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慈善组织平台对农民抗灾具有缓冲功能,调节着贫富分化带来的心理失衡,更为重要的是它塑造了村庄文化并可以进一步通过与社会各界的互动实现物质和文化上的互利共赢。其次,慈善组织分担了政府的部分职能,也为政策的出台政府提供了基层信息。对于缩小贫富差距,营造和谐社会影响深远。最后,此次研究不仅为农村慈善的研究填补了数据资料的空白,还提出了一个健全的慈善组织模型,为农村慈善组织的创立开辟了现实道路。

作品摘要

随着自然灾害与意外事件的频发,部分农民因自身条件的限制与国家救助的滞后性等原因,因灾返贫、因灾赤贫而产生对政府、对社会的叛逆心理与反抗行为,成为诱发社会动荡与失控的潜在风险。同时,媒体的宣传、农民素质与经济条件的相对提高使许多农民具有了一定的慈善捐赠诉求,而农村却缺乏捐赠渠道,严重阻碍了资源的横向调节与贫富流动。鉴于此,我们对河南省百村邻里互帮个案进行了调研。本作品通过文献回顾对已有成果进行总结,结合农村典型案例,提出问题:农村是否需要建立慈善组织?农村能否建立慈善组织?农村能够建立什么样的慈善组织?然后通过案例分析、问卷分析、访谈记录的整理进一步分析问题,推出建立农村慈善组织是必要而且重要的,并且整合出建立农村慈善组织的现存优势条件、现实制约条件,最后针对制约条件,从宏观与微观层次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说明建立农村慈善组织具有可行性,进而进行模式构建,为农村慈善组织的实体运行提供了模型。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河南大学第七届大学生学术节论文大赛中荣获优秀团队奖 2.派生文章《弱势群体体面劳动与尊严生活的路径选择——基于对弱势群体体面劳动与尊严生活面临困境的探讨》在河南大学第七届大学生学术节论文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3.派生文章《英美社会保障的差异及原因分析》、《老年群体的群体弱势及路径选择》、《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执行效果的微观分析》等亟待发表;

参考文献

1.张桂琳,彭润金等:《七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兼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徐麟:《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3.卢汉龙:《慈善关爱与和谐》,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宋斌文:《当代中国农民的社会保障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6.杨翠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 7.高功敬,高鉴国:《中国慈善捐赠机制的发展趋势分析》,社会科学2009年 8.刘美萍:《当前我国慈善捐赠不足原因及对策研究》,行政与法2006年 9.谭件国、袁晓珍:《激励慈善捐赠的途径探索》,湖北经济学院报2009年 10.赵永林:《中国慈善捐赠现状及其原因分析》,黑龙江对外贸易2008年

调查方式

1.文献回顾:整理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水平; 2.问卷调研:村民问卷与村委会问卷; 3.当面访谈:对村庄邻里互帮个案进行追踪,对相 关人员进行个人交流; 4.书报刊物:吸收村庄文字资料。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当前国内同类课题的研究水平 郑功成在《现代慈善事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一文中,详尽阐述了现代慈善事业的特征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强调要完善慈善法制,建立健全慈善发展机制,扩大慈善组织的覆盖范围,使其向基层扩展。 邵祥东在《我国农村新慈善事业制度激励弱化的聚群结构分析》一文中,就影响我国农村新慈善事业发展的机制因素、聚群结构因素方面进行研究。 李月娥在《发展我国农村慈善事业的思考与对策》中,从农村慈善事业的内涵、发展农村慈善事业的基础和前提以及发展农村慈善事业的对策和建议三个方面对农村慈善事业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在李文新的《浅谈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的环境的约束与突破》中,作者就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环境制约因素以及改进措施做了一定的阐述。他将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概括为以下两点:一,发展规模严重滞后于现实需求,指出了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落后。二,慈善基金的运行监管存在问题,致使基金会内基金管理处于高成本与低效益的状态,资金浪费数额非常大。 2.国外相关事业的研究水平 莱斯特•萨拉蒙的《第三域的兴起》中深入分析了包括慈善组织在内的非政府组织兴起的推动力以及其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作者分析认为非政府组织兴起有三大主要推动力:1现代福利国家危机的出现;2发生于70-80年代的通讯的巨大革命;3都市中产阶级的形成。 党小苗在《中美慈善文化差异及形成原因探讨》一文中,从文化层次,对中美的慈善差异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主要从中美慈善文化的不同特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中,我们不难发现学者对国内慈善事业的研究重要集中在慈善事业运行的外界环境的缺陷,很少有学者从农村慈善的角度出发进行探索,即使有些学者进行了探索也只是从宏观领域对农村慈善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并没有将农村慈善事业具体化、细致化与实际化。而其对国外慈善事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发展历程日趋完善的制度与政策上,并与国内慈善发展形成对比,对国内慈善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借鉴性的意见,然而几乎没有学者以国外农村慈善事业为着眼点,对其进行微观分析,为我国农村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经验。学者无论对国内还是国外农村慈善的研究,都还仅仅停留在宏观层次,对其运作模式、财务管理、监督审核等的分析几乎无人问津。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