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浅议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与传承——基于东昌府区葫芦雕刻艺术的视角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社会
- 简介:
- 东昌府区的葫芦种植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但加工方式发展至今仍主要以个体小农户加工为主。 东昌府区的葫芦发展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葫芦加工技艺不精不深;年轻人对雕刻技术不感兴趣;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乏品牌意识。 如何将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是我们一直都在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对于非常具有民间特色的葫芦雕刻艺术的传承,我们更应该寻找适合其本身的独特的传承模式。
- 详细介绍:
- 东昌府区虽被誉为“葫芦之乡”,东昌府区的葫芦工艺也在全国范围内有着不小的影响。国学大师季羡林曾在首届“国际葫芦学术研讨会”上提出“葫芦文化是实用文化”。 但东昌府区的葫芦发展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葫芦加工技艺不精不深,对葫芦进行的只是初加工,而大的利益却被外地客商赚去了;年轻人对雕刻技术不感兴趣,导致缺乏精通精湛技术的人才,甚至导致精湛技术面临绝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包装、宣传跟不上;缺乏品牌意识,没有打造成地方经济文化共同的品牌。 如何将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是我们一直都在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对于非常具有民间特色的葫芦雕刻艺术的传承,我们更应该寻找适合其本身的独特的传承模式。其悠久的历史自然是我们可以借以宣传的筹码,但仅凭借历史的长久来传承恐怕无法达到我们所预期的代代传承的效果,到最后或许会像很多民间工艺技术一样慢慢走向灭绝的边缘。因此我们要打破常规的仅依靠历史传承的模式,尝试将葫芦工艺转化为一种文化载体,随着文化的传承二传承下去,同时也确立工艺葫芦的文化地位。但如果要确立它的文化地位,那么首先我们要使更多的人先了解这个工艺、认识这个工艺,然后才能再谈如何使得人们产生对于这个工艺的浓厚兴趣,使工艺在被认知被认可的基础上被保护、被传承、被发扬。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有近千年发展历史的东昌府区葫芦雕刻至今仍主要以个体小农户加工为主。 另外,东昌府区的葫芦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葫芦加工技艺不精不深;年轻人对雕刻技术不感兴趣;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乏品牌意识。 如何将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是我们一直都在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对于非常具有民间特色的葫芦雕刻艺术的传承,我们更应该寻找适合其本身的独特的传承模式。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如何将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是我们一直都在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对于非常具有民间特色的葫芦雕刻艺术的传承,我们更应该寻找适合其本身的独特的传承模式。其悠久的历史自然是我们可以借以宣传的筹码,但仅凭借历史的长久来传承恐怕无法达到我们所预期的代代传承的效果。因此我们要打破常规的仅依靠历史传承的模式,尝试将葫芦工艺转化为一种文化载体。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本次项目以东昌府区的葫芦雕刻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为切入点主要研究如何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主要给出了以下几种方案:(1)成立东昌府区葫芦雕刻工艺协会,发挥带头人作用。(2)制定适应葫芦雕刻工艺特点的保护规划。(3)培养葫芦雕刻工艺人才。(4)创建葫芦雕刻工艺文库。(5)以传统手工艺带动旅游业,以旅游业推动传统手工艺发展,推出“葫芦游”。(6)走产业化的路子,打响“东昌葫芦”品牌。
作品摘要
-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创造者---民间艺人是民间传统工艺传承与流传的灵魂所在,然而在近代社会中,由国家政权强力推动的社会改造和移风易俗、市场经济的竞争压力、新式教育的科学知识灌输、工业技术的巨大生产效益、现代生活方式和消费品的物质诱惑,使得真正愿意传承古风、保持传统的手工艺传人所剩无几。一个曾经占主导地位的庞大创作主体群,如今正在边缘化、老龄化、孤独化,至于那些与他们的精神信仰、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生产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东西,也渐渐失去以其原有意义和形式继续存在的支点。 如何将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是我们一直都在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对于非常具有民间特色的葫芦雕刻艺术的传承,我们更应该寻找适合其本身的独特的传承模式。其悠久的历史自然是我们可以借以宣传的筹码,但仅凭借历史的长久性来传承,恐怕无法达到我们所预期的代代传承的效果,到最后或许会像很多民间工艺技术一样慢慢走向灭绝的边缘。因此我们要打破常规的仅依靠历史传承的模式,尝试将葫芦工艺转化为一种文化载体,随着文化的传承而传承下去,同时藉此也确立工艺葫芦的文化地位。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在山东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山东交通学院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前十强。
参考文献
- 1、《中国文化概论》教育部高教司主编 张岳年 方克立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普通心理学》 彭聃龄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调查方式
- 在本项目中,首先通过走访的形式到誉为“中国葫芦第一乡”的路庄了解葫芦文化,然后采访了有着精湛葫芦雕刻技艺的老艺人,并听老艺人介绍了深厚的葫芦雕刻文化。也有个别交谈、书报刊物等方式。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从广义意义上来讲,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可谓是相当的多。谈到民间传统工艺,自然会想到民间工艺的传承与流传。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创造者民间艺人无疑是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灵魂所在,然而在一个世纪的历史跨度中,由国家政权强力推动的社会改造和移风易俗、市场经济的竞争压力、新式教育的科学知识灌输、工业技术的巨大生产效益、现代生活方式和消费品的物质诱惑,使得真正愿意传承古风、保持传统的手工艺传人所剩无几。一个曾经占主导地位的庞大创作主体群,如今正在边缘化、老龄化、孤独化,至于那些与他们的精神信仰、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生产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东西,诸如祭祀、起居、穿戴、器用、装饰、游艺等一系列事物,也渐渐失去以其原有意义和形式继续存在的支点。 其中尤其以葫芦雕刻最受大众人群的欢迎,因为葫芦雕刻制作工艺不是很考究,并且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葫芦雕刻一般情况下是将国画艺术通过线雕的手法,结合传统的雕刻技法,形成独具特色的葫芦雕刻图案。在创作的体裁上,多选择传统的吉祥寓意、美好象征的体裁,既表现出葫芦象征福禄、多福多子、祈福辟邪的含义,又能使更多人喜闻乐见、接受;在创作中根据葫芦的不同形状、大小,布局合理的图案,达到葫芦雕刻艺术完美的效果。 据史料记载,东昌府的雕刻葫芦的发生、发展经历了元、明时期,清代至民国日趋成熟和兴盛,在三四十年代,曾远销除京、津、杭、西安以外的全国各地,最远至两广、两湖地区。当时聊城蓄养蚰子的风气甚盛,蚰子葫芦的销量颇多,种植、制作、销售葫芦的村庄大都集中在城关、闫寺镇、梁水镇三地。这些地方有着悠久的葫芦雕刻传统,现在仍有技艺精湛的老艺人10多人,他们中有的是祖传6、7代就从事葫芦雕刻,有的是得到名师真传,有的是杂学百家,终成正果。 葫芦雕刻的图案精美,刀法流畅,堪称佳品,虽价格昂贵,仍供不应求,登门求购者络绎不绝。雕刻用料多以“大葫芦”、“亚腰葫芦”和“扁圆葫芦”为主,用料相当考究,立意新颖,构图饱满,刻工纯熟,线条流畅,内容丰富,雕刻题材以花鸟、虫鱼、走兽、人物、山水居多,其中最多的是戏葫芦,表现当地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戏剧故事与戏剧人物。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也备受国内专家、学者、收藏家的青睐。其中有一些精品已经走出国门,远销新加坡、朝鲜、韩国、越南、加拿大、英国等世界各地。